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一位有人格修为的作家

刘长安

2016年12月06日09:10    来源:党建网

原标题:一位有人格修为的作家

今年是赵树理110周年诞辰。

  他的传世之作兀立神圣的文学殿堂,真诚表达着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一位有人格修为的作家

  离开我们已经46个春秋的赵树理依然令人怀念。

  难忘我在山西省晋城市文化局副局长任上时,曾率干部职工至赵树理的家乡尉迟村参加劳动。

  一日,在村口与几位结伴而行的老者不期而遇。他们稀发泪眼,背驼腰弯,步履维艰,却手持香烛,冥钞冥纸。因感于彼已是风烛残年,还要为先人尽孝,便随口问道:“老人家,你们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坟啊?”其中一个答道:“不是上自家坟,再过几天就是寒衣节了,俺几个,是给得意(赵树理小名)送寒衣。”

  我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老者们蹒跚而去……

  人们怀念赵树理,研究赵树理,不仅仅是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学遗产,更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德艺双馨的高尚人格。我在撰写他的自传体小说《苦旅》时,搜集到许多这方面的资料。有的,令我唏嘘不已;有的,则令我血脉偾张。

投笔从戎

  抗日战争爆发后,已经改用大众化手法,写出了《有个人》、《盘龙峪》等一批小说,正在埋头长篇《白的雪》写作的赵树理,被隆隆炮声震得抬起头来,目光离开洁白的稿纸,开始盯着报纸上那些赫然入目的报道:

  日军占领北平、天津,继续南进……

  他震怒了!毅然投笔从戎,成为杨献珍麾下的一名民宣科科长,开始了战火中办报生涯。

  1940年,赵树理随华北新华日报社,转移至山西武乡安乐庄村。由于地处青石山区,打不出水井,家家户户靠旱井里聚得一点雨水维持生计。全村人从来不洗澡,男人小孩儿很少洗脸,女人们只在赶庙会、串亲戚时洗洗头。因此,报社规定:每人每天分4次,供一小瓢洗脸水,除去刷牙用水,不得不两个人合起来洗脸。

  我曾到安乐庄村访问,看到了赵树理当年住过的窑洞,和已经荒芜的排字车间、印刷车间,想看看当年赵树理领着大伙打的几十丈深的水井,老乡告诉我,已经坍塌了。后来在监漳村,见到了当年赵树理协助办农业合作社时使用过的小炕桌和小马灯,心中酸酸的。

  从1939年到1942年初,赵树理在烽火连天中编过3个报纸副刊:一个是“牺盟”长治中心区《黄河日报·路东版》的《山地》;另一个是华北《新华日报》的《人民报》;第三个是由《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对敌占区宣传的《中国人》周刊。这些小报,几乎都出自赵树理一人之手。他既是编辑,又是作者,又是校对,从排版数字数,到写各种字体的标题、画插图和题图尾花、描绘各种图案花边,赵树理全“承包”了。有时累得实在不行了,就在满是油墨和机油味儿的车间里,把牛皮纸往地下一铺展展腰,再接着干。工人们心疼地说:“老赵,你不要命了!”

  多年以后,当有关部门让赵树理把这段艰苦岁月写成回忆文章时,他不失幽默地用一首打油诗作答:《中国人》报,《中国人》报/一个编辑姓赵/他编,他写,他校/别看报纸小/作用可得了/写篇小鼓词/快板句句妙/小评论,小报道/大半作品老赵包。

  1945年冬天,滴水成冰。赵树理蜷曲在小炕桌前,写《李家庄的变迁》,靠着破瓦盆里的几块木炭火取暖,靠着那根一巴掌长的小烟袋提神。他不时烤着冻僵的手,不时哈着下水不畅的钢笔尖……他的多部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写就。

进城以后

  坐在一辆马车上,搂着女儿广建,赵树理举目四望。只见辽阔无垠的华北平原深掩在一片葱茏中,做了田地主人的农民喜笑颜开挥舞着锄头……

  女儿广建13岁了。这位太行根据地干部子弟学校四年级的学生,一岁离开父亲,在战乱中一直与爷爷奶奶母亲相依为命,直到8岁上赵树理探家才向小伙伴们正式宣布“我也有爸爸了”。赵树理觉得欠女儿的太多,进北平时特意把她留在身边。在这温馨的傍晚,父与女的深情黯淡了落日的余晖。

  北平的霞公府有一座日式小洋楼,老舍住一楼,赵树理带着女儿广建住二楼。从战火中走来的文化精英们,在小楼里缜密地规划着未来共和国文学艺术的蓝图。

  1949年10月1日,赵树理有幸登临天安门观礼台。他回忆着共和国走过的艰难曲折,感慨着自己这个曾被旧社会弃之敝屣的文人也有今天,两只眼睛竟被泪水罩起来……

  让人想不到的是,国庆过后,赵树理决定走出“围城”,奔赴生活第一线。他重回太行山,先在山西武乡县的监漳村住了几个月,然后又到平顺县的川底村住下来。

  从1951年春天到1955年春天,赵树理花了整整4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反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第一长篇”的《三里湾》写作,并选中成本低、书价低的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他说:“这样农民大概能买得起了……”

  让人更想不到的是,1957年赵树理积极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去”的号召,让好不容易回到身边的女儿广建,离开京城,前往重峦叠嶂的太行山当了一名地道的劳动者。

严以律己

  大批干部进城以后,一些意志薄弱者不幸被糖衣炮弹击中,轰然倒下。而赵树理则格外清醒和坚定。

  实行工资制后,组织上依据赵树理参加革命年限和在新闻战线、文艺战线所作的贡献,评定他为行政八级。他却执意不从:“农民一年四季,日晒雨淋,一天挣不到几毛钱,我们坐在桌后一天就挣十几元,这样大的差别,让我受不了!”

  后来,稿酬丰厚了一些,他就干脆工资也不领,医药费、差旅费也不报销了。

  在那个年代悄然兴起的“换老婆”热中,赵树理不仅对此睥睨,且带着缠过脚、衣着很村俗的妻子关连中,出入于文人圈子,像称呼袍泽那样呼妻“老关”。

  赵树理在山西平顺县川底村一面帮助建社、扩社,一面为《三里湾》创作囤积“粮草”时,有位倾慕他的中国文坛颇有建树的单身女人,也来到川底村体验生活。当赵树理品味出一点儿那种意思后,毫不犹豫地在二者间划了一道粗粗的道德底线:“咱们只能是同志关系!我绝对不会跟老关离婚!”

  赵树理不是禁欲主义者。但他深知,如果沉湎酒色,常驻“温柔乡”,声色犬马,膏粱厚味,不仅共和国大厦会倾,而且,“共产党”仨字,将会成为历史笑柄。

  在山西晋城峪口村蹲点期间,赵树理试验过从峪口到县里开会步行一个多小时即到达,可以少坐或不坐小汽车。结果县里不仅车接车送,还派一名小伙子随往照顾。头天晚上,小伙子把两个尿壶从茅房提回来,把自己的放在床下,把赵树理的放在炕半腰的炕洞里。为此,赵树理发了脾气。第二天,赵树理抢先从茅房提回两人的尿壶,小伙子顿觉脸红心跳:“赵老师,您这样,真叫我受不了!”赵树理说:“我就是叫你受不了哩!看以后还敢不敢给我提尿壶了。”

  赵树理一生喜欢看戏、写戏。年轻时白天劳累一天黑夜照例跑到二十里开外的村子看戏。后来,他只要到晋东南,就被剧团请去看戏。有一次,一个县剧团在长治附近村演出,剧团负责人在场子最好的位置,用绳子围了个圈,还摆上椅子,放上茶水,让赵树理坐在中间看。赵树理说:“快把这些玩意儿拿开!”剧团的人坚持不拿,赵树理发火了:“你不拿,我就不看你的戏!”剧团的人只好撤掉。于是,赵树理席地而坐,挤在群众中,看完了戏。

人民至上

  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人民群众在赵树理的心目中就是天,就是地,就是至上和至尊。

  他在村里蹲点深入生活,从不住大队的办公室,坚持住在农家户院。谁家的烟囱冒烟早,谁家的牛马在嘶叫,谁家的狗犬半夜咬,谁家的公鸡啼得好,谁家的孩子爱哭闹,谁家骂人把架吵,谁家的媳妇爱哼小调,谁家的男人爱喝酒猜拳大声闹,他都尽听尽看,尽知尽解。

  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是山西横岭村发生的一桩真实命案。死者叫岳冬至,是一位年轻英俊的民兵队长,与美丽出众的智英贤自由恋爱。恶霸村长石三贵,为了得到智英贤,竟伙同他的两个弟弟将岳冬至活活打死。为鼓励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主,他把悲剧改成了喜剧,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的《李有才板话》,是和李有才这个艺术典型在一个炕上睡了半年得来的。作品通过描写阎家山实行减租减息和改造村政权的曲折过程,深刻揭示了抗战时期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农民要想真正翻身,必须把与他们最接近、最关键的村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的《李家庄的变迁》,故事背景虽然是山西的一个小村庄,但却写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大事件,中原大战、红军北上、抗战开始,以及人民政权的建立。这些历史的波澜都激荡到李家庄,使一些穷乡僻壤的农民,终于在这时代的大潮中觉悟起来,强大起来,最后翻了身。

  赵树理“人民至上”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反映农村最普遍的婆媳关系的《传家宝》;提倡实干精神的《实干家潘永福》、《杨老太爷》、《套不住的手》等等。这些真诚表达着人民群众心声与情感的作品,几乎囊括了他整个文学创作。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农民语言写农民故事的农民作家。

  人民至上,确立了赵树理作品民族化、大众化的历史地位,穿越岁月沧桑,始终兀立神圣的文学殿堂!●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党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