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综合报道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功能与路径

张城

2016年11月28日14:03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功能与路径

应立足中国经验,吸收世界智慧,独立思考,积极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传播能力,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构建多元化的新世界图景作出应有贡献。

伴随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全球化时代,重构公平正义的世界新秩序,必须要有中国的强力参与和积极影响。由此,亟需思考在此格局下,中国将以何种角色承担世界责任,中国文化又将通过何种形式贡献于世界。简言之,快速发展的中国必须要担负起时代与世界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通过重塑自身的话语体系,向时代与世界言说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经验与发展道路,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魅力与未来前景。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战略功能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高国际话语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进一步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深化对话语体系建设重要功能的认识。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阐释功能。话语是人类最基本的交往工具,话语体系是文化价值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伴随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发展奇迹。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国的话语体系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社会形态。应当坦承,如今我国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与具有丰富实践的中国道路相比较,仍未形成与之相符的话语体系。这就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话语体系能够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阐释功能。当前理论界的重大任务是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话语体系,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涵与独特价值,树立起高度的文明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整合功能。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民族与社会最鲜活的联系纽带。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文明,人口规模逐渐增加,地域疆土不断扩大,文化传统弥久积淀,凭靠的即是不断内化于人民的独特话语体系的整合功能,实现了孔子所言的“近悦远来”的具有强大生命的民族凝聚力。话语体系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只有为大众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力量,实现其社会价值与功能。这就要求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必须以人民为目标,以群众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贴近生活、面向实际、深入社会,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能为其知晓掌握的理论。同时,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言说习惯,把艰深晦涩的道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思维逻辑转化为具象的生活表达,这样才能得到群众接受进而为其喜爱,产生巨大影响力。因此,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大众化,实现整合功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才能凝聚改革共识,汇集万众力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传播功能。话语与权力是一对孪生兄弟,时刻交织着。话语既是权力实现的工具,又是掌握权力的关键。拥有了话语资源,就意味着拥有了一种权力即话语权。话语绝非是无立场、透明中性的交往工具,其背后往往代表着不同言说者的价值立场与利益诉求。自近代世界大交通以来,西方在国际舞台上以其强大的经济与武力为后盾主导国际话语体系。其既是世界性话语体系的主产地,同时又是传播领域的操控方,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了双重控制,塑造了世界话语体系的西方图景。但伴随几次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西方社会已暴露出了政治经济问题,开始反思自身的发展方式。而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中国亦触动了西方世界的敏感神经,他们开始把惊羡的目光投向了生机勃勃的东方世界。鉴于此,中国再不能唯西方话语体系马首是瞻,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亦非西方话语体系所能涵括与解释。我们应立足中国经验,吸收世界智慧,独立思考,积极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传播能力,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构建多元化的新世界图景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维护功能。一个成熟的话语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承载着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没有独立的话语体系便不会有独立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就只能在它者话语体系后亦步亦趋,被其肢解与重构,最终成为其附庸。在新时期,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建设能承担起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又要使建构的话语体系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稳定性,成为中国道路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的维护者。这就要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巩固”的必然要求,也是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文明大国形象的迫切需要。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

应清醒认识到,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实践相比,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加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通过积极可行的现实路径进行有效推动。

第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已从世界秩序的外围走到了舞台的中心,面对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必须要在思想领域里推进新的思想解放,转变以往落后的话语体系,以真正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承担起时代与世界赋予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二,文明国家的视角。自鸦片战争以来,总有那么一部分国人把传统文化视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绊脚石,认为西方文明才是正途,一心想拥抱蓝色文明。由此,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受到了强烈冲击,有“言必称西方”之倾向。孟子曾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并未有优劣之分,而只有特色之别。在新时期,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注重自身悠久的文明传统,以文明国家的形象展现给世人。需要从自身历史出发,以文明国家的视角,围绕中国这一历史如此悠久、人口如此众多、文化如此深厚、民族如此和谐的巨型国家成长全过程及其主要特征,构建起自身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作为一种表达价值与思想的相对稳定的符号,具有无法割裂的历史连续性。中国的文化传统能够传承的主因即在于话语体系的这种连续性。只有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话语体系来表达中国人的生活与梦想,才是中国给自身、亦是予世界的独特贡献。

第三,世界图景的重构。苏东剧变后,美国学者福山抛出“历史终结论”。在他看来,苏东剧变意味着共产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终结,人类历史面前只有一条路,“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这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但是,经过60多年的不懈探索与努力追求,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们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改变了自身,更改变了世界。面对中国发展的事实,福山在新著中修改了“历史终结论”,开始承认快速发展的中国有着特殊文化根源。建设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急需构建“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的理论。以往中国都以西方为中心来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试图在以欧美为代表的世界标准中争取其地位。但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认识到欧美不再是世界发展唯一标准,它只是世界个别化、相对化的发展阶段。必须要重新审视本土的道路与经验,建设符合自身的话语体系。由此,不仅能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理解,而且还能把中国道路融入多元化的世界,来重新探索中国对于人类的意义,创造崭新的世界图景。

第四,中国道路的自信。环顾后殖民时代的世界,凡是罔顾国情,放弃自身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国家,在追随西方模式的过程中,基本都栽了跟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国家失序。中国作为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与文化传统的“文明型国家”,如只一味模仿,照搬照抄西方道路,最终结局只能走向混乱与分裂。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新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时,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改变近代以来在话语体系方面的窘境。当代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在与世界交往过程中,既要贡献自身的词汇,又要有以中国道路为代表的世界语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破解文化建构的守势,建成文化强国。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