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榕
2016年11月06日14:07 来源:光明日报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国家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当前,受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新媒体时代到来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极大挑战。特别是在与多国接壤、有着较强文化宗教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为严峻。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堡垒。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爱国主义既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公民底线道德责任。近年来,一些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干扰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例如,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或歪曲史料,或断章取义,诋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行翻案式“重新评价”,玷污祖国“灵魂”的神圣性;一些西方国家以武力支持、资金扶助等方式,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培植分裂势力,在南海、台湾等问题上挑起事端,企图破坏国家“肌体”的完整性;西方敌对势力制造抛出“中国威胁论”将我国树立为全世界的“假想敌”,制造“中国崩溃论”,企图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恶化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消解人们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等等。凡此种种,意图都是削弱认同并热爱祖国的民意基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求各族群众尊重历史,捍卫国家英雄的光辉形象,让英雄成为跨越时空的价值引领者;在祖国统一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抗争,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对不利于祖国发展的论调进行理性批判,树立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建立起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彻底摧毁削弱祖国民意基础的阴谋。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基本史实的认同,这是理解我国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处理好民族关系的关键。然而,有人利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以民族问题为切入口,扰乱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例如,有人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行质疑,否认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史,提出诸如“中国七国论”“元清时期中国两次亡国论”等论调,把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历史人为割裂,把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改朝换代说成是亡国等。这些歪理邪说的本质,就是通过否认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抽离掉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现实目的则是为离间民族关系、分裂祖国的言行张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釜底抽薪式的破坏。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要求各族群众认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深刻认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召唤各民族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抵御制造民族分裂的荒谬言论。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既包括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当代中国与时俱进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文化虚无主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巨大挑战。在“西方文化优越论”影响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被忽略甚至贬低。同时,在西方文化产品强势输入的背景下,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追捧,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地盘。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求各族群众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使中华文化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年来,有人不遗余力地攻击中国政党制度,企图从理论根基上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人恶意曲解或污蔑中共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企图降低党的威望;有人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限夸大,对党的高压反腐进行另类解读,丑化党的领导干部群体形象,否定党的巨大功绩。种种行径都指向一个目的,即妄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要求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本质区别,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居功至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看到我们党主动回应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勇气与实践自觉,自觉抵制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言行。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近年来,西方国家先后推出了历史终结论、民主社会主义等论调,实质都是把资本主义普遍化和神圣化,进而实现对社会主义“不战而胜”的意识形态谋划。国内也出现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淡化意识形态等思潮,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制造干扰和杂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求各族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体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鲜明的人民性和独特的本土性,从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
总之,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对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教育,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
(崔榕,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网络’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GSY13013]的阶段性成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