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伯冲
2016年10月28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中,识才的能力和水平居于重要地位。拥有一双识才的慧眼,是领导干部应着力练就的“硬功夫”和“真本领”。
现在,有的地方和单位一方面人才资源得不到科学的开发使用,一些有担当、有本领、有个性的人才被长期闲置;另一方面却在抱怨人才紧缺,想方设法去外面挖人才。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领导干部没有真正练就识才的慧眼有关。那么,怎样才能练就识才的慧眼?
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决定选人用人的眼界;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有多高,选人用人的眼界就有多宽。练就识才的慧眼,首先需要增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涵养“五湖四海”的宽广胸怀,真正做到出于公心。如果只考虑自己及小圈子的利益,目光只盯着那些围着自己转的人,就会患上识才选才的“近视眼”,就很难做到科学用才、聚才。
有些人才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发现这种人才,要像治玉的工匠那样,具备犀利的眼力,善于识人德才、识人本质、识人潜能。战国时期,魏国的改革家李悝有“识人五法”;近代政治家曾国藩通过察举观心,在识人问题上有独到建树。他们的过人之处,除了遵循识才选才的一般规律,还在于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用一把尺子去量,而是善于见微知著,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哪种类型的人才、是哪个层次的人才,只有在长期实践中观察,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中观察,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要在识才选才中防止看走眼、看错人,眼光就不能只盯在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上,不要轻易下结论、作鉴定,而要切实把人才置于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去评价,以其工作实绩高低、创造价值大小来衡量。同时,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人才。尤其是对那些在实际工作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扑得下身、受得了苦的实干型人才,要及时发现、精心培养、适时使用。总之,要通过多看、多听、多思,科学辩证地看待人才,练就发现千里马的伯乐眼光。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很难想象,一个腹中空空之人能够准确识别人才、用好人才。识才者必须潜心学习和善于运用与工作有关的组织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文化理论、领导理论、现代化理论等,不仅要有很强的人才意识,而且要有过硬的识才本领,不断掌握和驾驭识才选才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一句话,识人者必须首先成为人才。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人才标准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作为承担出主意、用干部之责的领导干部,只有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把识才的内功练扎实,才能不说外行话,不“乱点鸳鸯谱”。当然,人才的类型很多、内涵很丰富,领导干部不可能行行精通,这就需要善于用人才来识别人才。善借“外脑”识人才,既是练内功的重要辅助手段,又是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具体实践,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