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
2016年10月27日08: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余,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的短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努力做到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属性先进,让农村文化建设形神兼备。
农村文化建设内容要丰富。近些年,农村文化建设进展明显,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仍然存在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文化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各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确实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但很多是运动式的,在节庆日和主题日的短暂热闹之后又归于平静,不能满足农民经常性需求。一些文化下乡活动对农民文化喜好关注不够,创新性和贴近性不强。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内容,应立足于满足农民经常性文化需求,将文化下乡的形式与农村本土文化内核结合起来,对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创建为抓手,不仅能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品质,而且能提升农村区域文化建设水平。
农村文化建设层次要分明。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这表明,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对于农村老年人,可以组建地方戏曲兴趣班,组织农民自导自演戏曲节目。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可以组建腰鼓队以及戏曲、歌舞等业余团体;还可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开展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培训,发展有文化底蕴的手工艺品生产,把文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对于青年人,可以建立农村青年中心,引导和支持他们学习、创业,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技术、有头脑的新型青年。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农村文化建设属性要先进。一个时期以来,低俗文化、不健康文化在一些农村地区有滋长蔓延之势,产生了恶劣影响。唯有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充实农民头脑,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风气才会蒸蒸日上。为此,必须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多方协作,积极用先进文化抵制低俗腐朽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健康良性发展。应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方向,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化、具象化,在农村落地生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强化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具体规划,建设农村文化市场,吸引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7日 07 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