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行政管理改革》

加快形成消费创新驱动增长格局的政策思考

王 微

2016年10月26日08:4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随着发展阶段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正在进入增速调整、动力转型的关键阶段,特别是进入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增长的关键阶段。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城乡居民正在经历“从无到有”到“从有到好”的消费水平升级。再加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我国经济运行中,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创新加快涌现,消费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并将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主要动力。不可否认,消费创新的快速涌现,不仅面临供给创新滞后的问题,也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的困扰,迫切需要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加快推进改革和加快创新消费政策。

一、消费创新驱动增长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随着发展阶段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正在进入增速调整、动力转型的关键阶段,特别是进入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增长的关键阶段。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已进入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城乡居民正在经历“从无到有”到“从有到好”的消费水平升级。再加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我国经济运行中,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新增长点加快涌现,消费驱动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并将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主要动力。

1.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消费驱动增长的格局有望出现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调整开始显现,消费率下降的趋势正在得以扭转,显示出触底反弹的新迹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从1980年的65.5%下降到2010年的49.1%,下降超过了16个百分点。自2011年开始,最终消费率出现企稳和逐年回升态势,至2014年达到51.2%。2011—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连续四年稳定在50%以上。

2.消费结构转型正在进入以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为主导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14年的30.1%和36.3%,标志着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重心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已经从解决温饱的食品消费为主,转向更加广泛的消费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本完成从温饱向住行转变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重心正在向以健康、文化、娱乐、教育、信息等发展型、康乐型消费转移。表现在消费结构上,居民家庭的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娱乐文化等领域的消费支出持续扩大,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这三项消费支出比重已经超过38%,超过食品、住房消费,成为当前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主导。

3.消费水平正在实现从量到质的升级,并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的国际化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城乡居民在多数消费领域已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正在向“从有到好”、“从好到精”、“求新求特”升级,更加注重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对消费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效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例如在食品消费方面,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新鲜、健康、安全等;在衣着方面,更加注重品牌、时尚、功能等;在家用电器消费方面,更加注重创新、品牌、环保等。商品消费的升级,已经突出表现在我国市场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升级方面。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水平升级正在推动我国消费市场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消费市场正在加速融入全球市场,全球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新型服务将加快进入我国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升我国消费市场的供给,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也将对我国消费品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的加速变革和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如对高品质食品及衣着等商品的需求,正在推动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跨境电商、零售环节进口商品销售在近二年出现快速增长势头。

4.新一轮技术革命及“互联网+”加快应用,正在推动新一轮消费创新

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和广泛深度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实现效率提升和创新驱动的主要动力及途径,并对消费、生产、流通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影响。反映在消费领域,随着电子商务、网购、O2O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形成新的流通渠道、平台和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在加速改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内容乃至消费方式。2014年网购消费增速高达49.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37.7个百分点,网购消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未来,随着互联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普及,特别是“互联网+”与一系列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价值链全过程,实现消费与生产制造、流通服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从而形成消费驱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新兴业态、新兴行业发展壮大,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实现持续增长的新格局。

5.消费创新进入快速涌现的关键时期,未来消费新增长点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市场前景

消费新增长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技术进步、供给改善、消费模式创新及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变化,出现的不同于以往的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好成长性的消费产品或服务以及新的消费模式,从而带动相关市场快速增长的消费现象。消费新增长点具备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和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等特点。从需求侧看,消费新增长点是基于消费需求大规模增长和结构显著升级的拉动;从供给侧看,消费新增长点则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方式创新的必然结果。从我国消费新增长点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及环境来看,随着技术创新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人口结构变化、体制机制变革以及消费理念转变等,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信息消费、服务消费、多元化年龄群体消费、健康产品消费、环保及奢侈品消费等领域,都有条件成为我国消费的新增长点。同时,在传统的住、行、用等消费领域,伴随新技术催生的产品创新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也仍然蕴含着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

当前以及5~10年,是我国消费创新快速涌现的关键时期,在消费水平升级、消费结构转型、科学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等因素作用下,我国将出现一系列具有较大消费规模、较好成长性的消费产品或服务,从而成为带动市场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乃至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根据初步估算,这些消费新增长点2013年的市场总规模大约为16.5万亿元(有部分重复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55万亿元,整体年均增长18%~20%。其中绿色住宅、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产品以及高档商品的增长速度最快,而绿色住宅、智能住宅、信息服务、医疗健康产品、各类服务消费的市场规模较大,将对我国消费格局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贡献。

二、加快促进消费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加快促进消费创新,还面临供给侧、需求侧及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

1.供给不足与结构失衡是制约消费新增长点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创新型、高质量、多样化的消费品供给能力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型消费领域和多样化的消费要求。一方面,在一些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新型消费品领域,我国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许多创新型消费品市场供给受制于国际企业,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各类创新型消费品的快速增长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结构雷同、质量档次不高、缺乏品牌信誉等方面的问题,不符合消费者对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为多样的消费要求。

二是服务消费的供给发展更为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面向居民的各种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部分服务消费的供给能力滞后主要是受行业发展水平低的制约,还有一些服务消费发展受到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的约束,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文化消费为例,目前我国每年排演的剧目达5000余种,平均每天有十几部新剧上演,其中不乏几百万、上千万元的大制作,但真正能够得到观众认可、创造票房收入的并不多。

2.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支撑能力亟待提升

一是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消费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特别是特大城市规模扩张更快,建成区面积“摊大饼”式向外拓展。城市新移民受收入水平、就业特点等方面的影响,更多聚集生活在城市相对外围的区域。而这些地区消费基础设施的规划明显滞后于这一发展趋势,造成新建人口聚集区的交通、商贸、休闲、医疗保健等消费基础设施相对不足,消费需求难以有效满足。

二是新产品消费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目前,我国新型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薄弱,从而影响了消费扩张速度。例如,电动汽车作为新兴的消费增长点,由于缺乏足够规模和覆盖的充电桩和充电站,导致市场销售和基础设施供给之间形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再如,对于增长较快的信息消费,存在着普及率偏低、电信设施带宽不够、资费偏高的共性问题。具体来看,在宽带普及方面,2012年我国固定宽带普及率为13%,全球排名第55位;移动宽带普及率为17.2%,低于全球均值22.1%,全球排名第75位。而OECD国家的普及率达25.7%,我国宽带普及率仅为这些国家平均值的一半,尤其是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宽带覆盖和普及的任务更为艰巨。 [1]可见,新产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相关新技术产品消费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是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均衡。随着网上购物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重要购物方式,我国物流快递业的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集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商品配送、信息传递、分拨配送于一体的快递转运中心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网络购物物流要求,尤其是节假日前后,快递企业更是频频出现“爆仓”,成为影响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全国物流体系发展还很不平衡,乡镇和边远地区的物流快递服务能力不足,难以及时有效地满足这些地区居民的消费意愿。

四是政府对基础性公共产品的投入仍显滞后。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由于对基础性公共产品投入相对滞后,直接导致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增加。特别是社会保障、医疗、养老、教育等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仍显不足,使得广大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大幅提高,影响了消费新增长点的培育。例如,近年来许多城市掀起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大部分仍停留在城市交通、供水排水、电网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投入明显不足。

3.消费者权益保护还存在欠缺和空白

一是产品质量与服务类投诉呈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消费投诉中,产品质量问题占51.6%,比2011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成为消费者投诉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与此同时,服务类投诉的比重由2011年的33.2%上升到34.2%。其中,生活社会服务类、销售服务、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和公共设施服务居于投诉量前五位。

二是信息安全保障和个人信息保护亟需加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上购物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新兴消费方式。但在发展过程中,网络攻击、信息窃取、网络谣言、隐私窃取、病毒传播等安全事件和违法犯罪活动频繁爆发,个人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

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还存在法律缺失。对于大部分新出现的产品和服务,国家在立法、标准建设上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立法和标准的不完善甚至缺失,对于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扩张非常不利,甚至出现以次充好、混淆概念等现象,消费者难以有效维权,从而影响了消费规模和市场扩张。另外,随着我国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围绕着银行服务收费、理财产品等各类金融消费的纠纷也不断攀升,而在这方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样存在着法律缺失。

4.消费认知缺失与消费误区并存

近年来,新产品和新型服务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由于缺乏对新产品、新服务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消费者心存疑虑不敢消费的情况大量存在,与此同时,消费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非理性消费误区,如盲目攀比型消费、资源浪费型消费等。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存在着不顾资源消耗情况、片面追求扩大消费的倾向。一些消费者缺乏资源节约意识,过度用水、电、油、大量用天然资源包装商品,过度使用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用品。这些以大量消耗稀有资源为代价的过度消费,加剧了资源紧张,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瓶颈制约,影响了消费增长的可持续性,迫切需要加以消费引导和加强消费者教育。

5.相关准入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是市场准入限制过多、门槛过高限制了部分改善型服务的供给增长。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时期,特别是服务性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消费者对医疗保健、金融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信息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民营资本在进入一些服务领域或是选择投资项目时仍受到一定限制。同时,部分服务行业还存在垄断和竞争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服务行业提供的总量、结构和服务水平都难以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制约了消费新增长点的发展。

二是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分段管理、分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以信息消费为例,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引发不同领域和产品的融合互动发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成为产品和服务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由于条块分割、分段管理、分头管理的管理体制,导致这种融合发展受到较大阻碍。此外,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推进缓慢,导致智能终端产品的跨界消费和增值服务创新严重受阻,已成为影响我国信息消费乃至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障碍。

三是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仍不健全。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加快,并且出现了很多没有务农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享有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仍与户籍制度紧密挂钩,与城市居民相比,广大农民工不得不更多地背负起养老、医疗、社保等自我保障的压力,导致这一群体的消费倾向和意愿受到削弱。

三、新时期促进消费创新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1.加快分类指导,多渠道促进消费创新加快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及消费创新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应针对城乡居民消费要求迫切、未来消费潜力大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消费新增长点形成和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是从主要消费创新领域出发,制定促进政策。在近期已出台的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政策的基础上,在绿色消费、居民家庭服务消费、教育消费等方面加快制度相关促进政策。

二是结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如结合收入差距、人口年龄差异等因素,制定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如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鼓励和支持政策。针对老年群体和少年儿童的消费支持政策等。

三是结合不同地域消费水平差异和要求,如大型城市群及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消费集聚和引领作用,应对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相关政策给予合理的支持和先行先试。

2.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和完善消费供给体系

在按照消费发展要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能调整的基础上,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消费创新的相关产业领域,特别是消费服务领域,着重增加和改善有效供给。坚持“非禁即入”原则,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消费创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合理降低在教育、通信、医疗、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进入门槛,继续推动垄断性服务行业体制改革。

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化应用和推广。借鉴国际经验,综合应用金融、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手段,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加快应用和商业推广,尽快形成生产和市场供给能力。

三是鼓励技术创新。特别是关键性、全局性、引领性技术创新,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规划。针对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并制定相应的人才、金融、技术、产业化等重要的配套支撑体系。

3.加大投入,着力提升和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交通、能源、电信、水、电、气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相关技术发展及应用,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二是支持建立健全现代商品流通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新型城市地区进一步加强现代商业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国商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三是增加投资力度,在提高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对广大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缩小城乡居民间基础设施的不平衡性。

4.改善消费秩序,强化消费市场监管

一是营造竞争有序、成熟稳健的市场环境,引入公平竞争机制,防止消费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市场选择。规范消费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定价透明度,合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消费。

二是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特别是加强对新型消费领域的标准建设,包括安全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以更好地引导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相关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

三是加强消费领域监管,重点放在产品质量、规范用标和查处假冒伪劣上,维护好品牌信誉。同时,加强新型消费市场规范和监管。例如,加强对电子商务交易、支付、物流等服务行为的规范和监管,防范和化解新型消费领域的各类交易和服务纠纷。

四是加强消费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要运用互联网加快建立诚信体系,以此加强社会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和消费者保护。

5.是加强消费立法,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是进一步加强消费者保护立法。特别是在信息消费、金融消费、医疗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消费者保护立法。对于有不确定性或不成熟的产品或服务,政府要在持中立态度和把握趋势的条件下,加强对消费者安全和权益的保护。

二是加强消费者教育和信息服务。针对消费新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政府及相关消费者组织应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媒体宣传,传播正确的消费和服务信息,提供必要的消费咨询。

6.构建和探索培育消费创新的政策体系

一是合理运用相关税收政策,包括消费税、环境税、燃油税、碳税等,以税收杠杆引导研发资源和消费资源向消费新增长领域聚集。

二是建立和改善消费补贴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创新补贴方向和机制、合理运用公共资源鼓励新产品消费,支持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消费升级要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消费。另一方面建立必要的消费救济制度,对城市残疾人员、贫困人口、老年人以及偏远农村人口购买符合国家消费政策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贴,以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

三是加强金融创新,特别是网络支付、消费金融、养老金融等方面的创新,为消费者提升消费能力提高金融支持。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