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行政管理改革》

坚持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圳实践

李永华

2016年10月26日08:2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8日全国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习总书记讲话意义深远,再一次把发展新经济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之中,为我们今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深圳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

深圳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加强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自2008年以来,深圳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率先发布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规划等系列政策,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2016年3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三大政策创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继续保持和扩大深圳经济特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创新政策领先优势。

(二)突出基础建设,超常规布局创新载体

主动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建设了一批开放式的重大科技设施、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目前,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建成使用,国家基因库即将启用,太空科技南方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到1283家,其中2008年以来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数量相当于特区前28年建设总量的4倍以上,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面向未来,深圳正积极规划建设未来网络实验室、超材料工业技术、下一代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组学技术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三)突出深化改革,着力创新科技投入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驱动引擎全速发动。根据科技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了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改革创新投入机制,通过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引导、股权有偿资助等支持方式,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科技创新。

(四)突出开放共享,不断健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以“规范审批流程、信息公开透明、服务快速高效”为原则,深圳率先构建了统一开放透明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的“一体化”办事平台,所有科技项目实现了网上征集、申报、受理、评审、评估、考察、合同签订以及资金拨付程序的“一站式”办理,减少了项目管理的自由裁量权和人为因素,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和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促进了科技管理与决策的规范化、法治化。依托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实现了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有效解决了科技项目重复研究和科技资源“孤岛”问题,提高了科技资源使用效能。

(五)突出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科技服务业摆在创新驱动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努力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率先出台《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技术服务专项资金,成立科技服务业协会,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开展各类科技服务,逐步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投孵化、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深圳已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中国创新驿站”首批试点地区,科技部正式批复在深圳成立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科技服务行业年均增长25%,2015年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增加值达到 1483亿元,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超过500家;累计拥有13个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和45家市级技术转移机构。

(六)突出协同创新,积极打造充满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着眼于形成创新的叠加效应,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创新等方面有机结合,努力构建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形成强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近年来,深圳在移动互联、云计算、基因、北斗卫星导航等领域建立了45个产学研资联盟和10个专利联盟,推动了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加快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目前深圳VC/PE机构4.6万家,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本地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总量连续9年居大中城市首位。

(七)突出开放创新,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创新中心

作为国际化的高科技城市,深圳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桥头堡的优势,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深圳企业在境外新设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研发企业255家。2015年技术贸易额达到54.3亿美元,为三年前的2倍。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微软、英特尔、三星等58个世界500强项目落户深圳,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引进46家海外科研机构。深入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两地累计投入4亿元联合资助科技合作项目,6所香港知名高校在深设立产学研基地。

(八)突出人才支撑,大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宜聚城市。制定出台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大力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集聚海内外各类创新型人才。累计引进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33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63个、“千人计划”人才154名、“海归”人才约6万人。同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式跨越发展。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先后建校招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获批开展本科招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吉大昆士兰大学启动建设,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国际太空科技学院等一批专业化、开放式、国际化特色学院建设正加速推进。

(九)突出营造环境,充分激发全民创新的活力

发挥年轻移民城市的优势,积极弘扬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率先在全国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并成立知识产权法庭,推行行政、民事、刑事“三审合一”,从立法、执法等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强力保护创新成果。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率先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的内生激励作用。

二、深圳实践的突出特点和主要成效

(一)科技创新加速向引领式创新迈进

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709亿元,占GDP比重达4.05%,占比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韩国水平。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33万件,增长13%,占全国的46.9%,连续十二年稳居全国首位。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其中华为、中兴在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技术领域的基本专利占全球1/5,并率先在5G领域布局,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核心专利,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50%左右,深圳正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二)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密集涌现

近五年,深圳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深圳大亚湾中微子“第三种振荡”科研成果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华大基因科学家王俊入选《自然》杂志年度全球科学界十大人物。2015年获中国专利金奖4项,占全国比重的1/5。在2014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5名得主中,有2人来自深圳。深圳位列福布斯“2015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榜首,在福布斯首次发布的2014“中美创新人物”中国10人名单中,深圳占5席;2015年深圳又有4人入选中国10人名单。

(三)创新型经济“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

近年来,深圳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为同期GDP增速的2倍,2015年总规模约2.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2015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1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6%。在此基础上,深圳先后前瞻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梯次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深圳创新型经济新的增长点,2015年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

(四)新型研发机构呈现裂变式创新态势

近年来,深圳培育了近70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机构以其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成为引领源头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华大基因研究院脱胎于传统科技体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分析中心,累计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120篇;光启研究院由我国归国留学生创办,拥有来自近40个国家300多名高水平研发人员,成立三年来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500件,迅速在超材料基础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沿;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0多人,培育企业160家,资产规模达65亿元,探索出产业与资本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6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办、投资了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5家上市公司,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孵化推动作用。此外,深圳瞄准前沿领域,推动组建了智能机器人、基因免疫治疗、神经科学、大数据、石墨烯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抢占相关领域的发展先机。

(五)企业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上游攀升

目前,深圳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5524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迅速崛起,腾讯、华为入选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评选的“2015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比亚迪成为全球同时具备新能源电池和整车生产能力的先进企业,研祥智能是全球第三大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厂商。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大疆科技无人直升机占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超多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裸眼3D技术提供商,去年以来专利授权设备台数超过130万台。

(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快速兴起

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自2013年3月以来,商事主体新增量超过改革前30年的总和,目前累计实有商事主体超过240万户,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顺应草根创新、创客兴起的新潮流,制定出台了支持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和三年行动计划,设立支持青少年创新专项计划,搭建创业大道、硅谷直通车、创投广场、创新创业大赛等创客服务机构78家,创业孵化载体144家,形成了柴火空间、创客中心、创客市集等国际化“众创空间”,并正在发起设立中国创客联盟。2015年6月,成功举办首届深圳国际创客周,3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客团队集聚深圳,26.7万人参加了创客市集、创客项目大赛等45场活动,为全球创客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高交会、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BT+IT”领袖双峰会等展会及会议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推进大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三、展望未来创新发展的建议

透过深圳的具体实践,我们发现,只有坚定不移地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因此,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始终把创新摆在我国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引领性创新,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驱动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坚决淘汰产能过剩而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实施以创新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替代战略。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着重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尊重市场规律和机制的前提下,把主要精力放到矫正市场失灵和服务市场上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服务”的创新型服务新体制。政府在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方向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专业机构,借力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资金、平台、人才等方面的服务力度。

三是加快实施大孵化器战略。要鼓励各地加快建设各种类型的高科技孵化器,形成以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源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的多层次差异化的科技孵化平台,进一步完善孵化服务链条,建立“成果—前孵化—孵化—加速—科技园”的产业孵化服务链,在一般服务的基础上,提升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要健全风险投资孵化机制,促进风险投资与科技孵化相结合,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与资本有效对接,实现科技产业化。

四是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要从重视资本积累转向重视知识积累,从重视资本投入转向重视人的投入,牢固树立人比资本更重要的创新增长理念。在此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创新型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进行全方位扶持。鼓励研究型大学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成立创业研究中心,培育创业型人才,同时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和培育。 

(深圳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