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胡 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提出的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彰显中国担当,积极引领国际社会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而且敢于担当、勇于推动。比如,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等多边场合提出中国倡议、推出中国方案。对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方为促成巴黎大会达成协议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评价中国的作用,认为中国对《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中国和美国率先向联合国提交各自国家对《巴黎协定》的批准文书,有力推动该议定书早日生效。这一成果的取得,与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同各方保持密切协作是密不可分的。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带头尊崇和践行国家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和理解、文明互鉴的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也就是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本质性特点。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基础上,不同文明之间应加强对话、虚心学习、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已成为人类文明大家园的主基调,那种一种文明高高在上、其他文明趋附追随乃至被边缘化的格局正在消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人民应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坚信文明只有多样才多彩、只有多彩才绚烂,共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推动各国包容共赢、协调联动。习近平同志强调,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消除贫困和饥饿,实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发展,不仅寄托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愿望,而且是世界经济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的开放姿态,到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等实际行动,兼济天下的中国理念、行胜于言的中国贡献不但有力促进了中国自身发展,也为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作出了贡献。无论是广泛听取各方面声音,还是发起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合作倡议,抑或是广泛讨论农业、就业和包容性商业等问题,中国的积极努力将包容共赢、协调联动发展提高到了新水平。
(作者为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贾晋京
习近平同志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3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不仅推动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也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的变革。
深化开放:提升我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国坚持大规模“走出去”与高水平“引进来”相结合,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不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我国市场的全球引领能力大幅提高,“中国品牌”“中国标准”加快走向世界。内陆省份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新亚欧大陆桥、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合作共赢:让经济全球化更多惠及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多数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开展互利共赢合作的前景广阔。“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推动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发展能力和生产水平,有力支持了其工业化进程。
兼济天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这正体现了我国历来倡导的兼济天下思想。我国把自身发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欢迎沿线国家搭乘我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让我国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我国也愿意做共同发展的引领者和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这些都表明,我国将为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变革作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未来需要从四个方面持续推进。一是树立全局意识。加强各部委、各省(区、市)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设,避免各自为政、同质化竞争。二是完善支持体系。加强对投行、信托、企业管理、法律、审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行业的扶持,为我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建设,实现企业成长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共赢。四是讲好故事。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丰富多样的特点,采用适当方式弘扬丝路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推动形成世界经济新秩序
陈须隆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形成世界经济新秩序成为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并提出了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战略思想: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全球经济治理观和“四个治理格局”指明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对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中国应以全球经济治理观和“四个治理格局”为战略引领,全方位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借助各种多边双边外交舞台,积极构建全球经济治理伙伴关系网络。
推动形成世界经济新秩序,应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一是推动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促使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变化,特别是增加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二是推动建立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三是推动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加强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建设,整合区域自由贸易谈判架构。四是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落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成果,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为国际经济合作筑牢根基。五是推动二十国集团实现从着眼短期政策向着眼中长期政策转变、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巩固其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六是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与投资体制。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坚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投资中的主渠道地位,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均衡、共赢、包容发展,努力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树立能力与责任平衡的大国形象
杨雪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承担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既是国际社会的热切期待,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同以往相比,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意愿更为主动,涉及的领域更加全面,采取的方式更富有创造力,形成的影响更大更深远。
中国将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后,中国准确研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积极推动世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于如何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如何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认识更加清晰,将其提升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崇高事业的高度,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与国内治理互动、提高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重要论断。在实践中,推动全球治理、国际治理与国内治理良性互动,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其目标追求。
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不断丰富。在复杂多样的国际事务中,中国涉足的领域不断增多,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已经从对外经济社会援助扩展到全球治理的几乎所有领域。中国积极参与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的制订,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并在全球治理多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中发挥着创造性作用。随着国际格局发展变化,国际体系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中国除了在联合国框架下主动承担联合国会费负担、维和、对外援助等传统国际责任和义务,还针对全球治理中的理念缺失、制度空白、措施乏力问题提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议程,不断增强制度性话语权,将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与提升国际形象结合起来。
从世界经验看,任何一国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都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越其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以及国内民众的认知等客观条件。要解决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不能只靠少数国家,更不能只靠个别大国,而必须建立有效的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分担、共同分享机制。对中国来说,应继续保持谦逊善学的传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寻求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与自身能力相平衡。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主任)
构建合作共赢对外开放体系
陈广汉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发展也需要一个开放的中国经济。我国应积极构建有利于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体系,主动融入、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
构筑合作共赢对外开放新格局。我们所倡导的合作共赢,既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与互利合作,又兼顾各国国内发展机会平等和发展成果共享。为此,一要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制定。巩固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坚持均衡、普惠、共赢原则,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主动提出新倡议新方案,增强话语权。二要推动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发展。通过洽签自由贸易协定,稳步实施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战略。三要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共享发展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打造合作共赢的软、硬实力。软实力建设方面:一是以自贸区建设为突破口,形成对外开放新模式。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市场开放模式,扩大对外开放。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开放经济条件下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二是与时俱进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打造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外资管理体制。减少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的审批事项,从事前审批转变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硬实力建设方面:一是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去除落后产能。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着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二是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提升沿海沿江沿边开放水平。三是增强在全球货币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支持亚投行建设和运作,健全运行机制,拓展投资领域。
健全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建立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切实维护国家安全。规范对外投资,制定对外投资法,保证我国对外投资有法可依。加强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国有资本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对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开放型经济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对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境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保障对外投资的安全和效益。
(作者为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副院长)
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
严 旭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实践,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3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改革市场准入方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围绕形成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率先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境外投资、商事登记等制度创新,落实服务业、制造业扩大开放措施,增强了经济活力。3年来,新设企业近4万家,外资企业占比超过20%;超过90%的新设外资企业通过备案设立。今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改外资企业法等4部法律的决定,在全国范围推广实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改革贸易监管制度,拓展开放空间。推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贸易便利化监管制度,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开展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提升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空间。3年来,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平均缩短2—3天,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
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底线,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改革既要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又要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进一步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平台建设有序推进,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为在高开放度条件下维护市场秩序与国家经济安全作出了有益探索。
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抓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经济治理能力。扩区后,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与浦东新区政府实行一体化合署办公,探索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已经形成了事中事后监管的顶层设计,初步确立了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互为支撑的监管格局,基本形成了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基本解决了谁来监管、监管什么、怎样监管的问题。同时,全面施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地方法规,以法治保障和促进机制创新。
(作者为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政府党组副书记)
开放为中心城市建设增添动力
蔡朝林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作为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州不断加大创新发展力度,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
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一是经济结构日渐优化。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以改革创新促外贸稳增长,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国家级试点项目获批,货物贸易进出口、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显著增长。二是信息经济动力逐步显现。重点规划打造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形成“一核双轴两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三是创新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半数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有技术研发机构,成功获批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创新企业的“广州板块”正在形成。四是质量效益日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显著提高,企业成本持续降低。
瞄准高端、着力创新,以“四个转变”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水平。一是推动经济增长由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大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低端向现代高端转变。聚焦“三大战略枢纽”和“三中心一体系”建设,努力集聚高端资源。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三是推动开放型经济由发挥区域优势向拓展全球视野转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提升广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推动发展环境由优惠洼地向创新高地转变。建设高水平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积极探索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体制机制,着力营造利于创新、助力创新的发展环境。
虽然广州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三期叠加”的形势依然严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广州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继续加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增效益力度,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推动枢纽型网络城市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者为广东省广州市副市长)
再铸丝路明珠辉煌
徐红斌
新疆喀什是中国太阳最后落下的地方,在2000多年的古丝路文明中,一直是中外商贾云集的国际商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其商业繁盛景象曾被马可·波罗描述为货如云屯、人如蜂聚的东方开罗。
丝路兴则喀什兴,“一带一路”建设给喀什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我们提出喀什的战略定位是中国面向中亚南亚开放的窗口、“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与枢纽、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战略支撑是一线(中国—中亚—西亚—南亚交通干线)、一通道(中国—中亚—西亚—南亚能源资源陆上通道)、三个基地(出口产品制造加工基地、进口能源资源储备加工基地、商品集散贸易基地)、五个中心(经济合作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医疗服务中心)、六大产业(制造加工、电子商务及现代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纺织服装、特色农业)。
实现这一战略定位,喀什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天时”就是“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促进以喀什为中心的城市圈发展等国家战略和中央特殊扶持政策的叠加。“地利”就是喀什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拥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和集群口岸优势。“人和”就是喀什具有同周边国家民俗、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相通的人文优势。
实现这一战略定位,需要以推进“五通”为关键举措,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一是推进政策沟通。坚持政府先行,构建互利合作交流机制。目前,喀什已同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5个城市或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二是推进设施联通。加快跨境公路、铁路、通信、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经贸和人员便利往来。三是推进贸易畅通。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改善口岸通关条件,降低经贸活动成本;大力推进物流通道与园区建设,打造喀什国际内陆港。四是推进资金融通。积极争取亚投行和丝路基金项目,组建喀什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创新试点,建设产交所、股交所和证交所等金融平台,加快形成金融贸易区产业集聚优势。五是推进民心相通。建设辐射周边国家的国际教育医疗中心,建立经常性文化交流机制,与沿线地区和城市合作开发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加快建设“中国国际丝路风情旅游目的地”,使喀什成为文明对话、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作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副市长)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1日 19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