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网络论文

中国奇迹震撼世界

——基于海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研究的视角

林建华

2016年10月20日16:4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今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7周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60周年,改革开放38周年。这几个事件、这几个时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创造的是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乃至世界奇迹,且都曾引起世界的兴趣,并进入海外研究的视野。海外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研究,也因而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一、中国何以如此令世界瞩目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经在大部分时间里遥遥领先西方,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再到清康雍乾。但是,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使这个傲然雄立的东方大国面临着历史的“岔路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此后的百余年,既是中华民族风雨如晦的悲剧性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觉悟性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有两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载入史册,并铸成永恒的辉煌。这两件大事,一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它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道义,带领人民并紧紧依靠人民经过28年血与火的洗礼,缔造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蒙受百余年屈辱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历史的脚步没有半刻停顿,又是67年的接续奋斗,在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征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8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共产党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88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第一大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10年取代了日本曾保持长达42年之久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日本名义GDP规模仅相当于中国同期名义GDP 52162.74亿美元的42.91%。这也是以“复兴强大日本”为旗号的安倍政权焦灼不安的原因之所在。据俄罗斯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俄罗斯GDP比2014年下降了3.7%;2016年第一、二、三季度,俄国的GDP同比分别下降2.2%、4.6%、4.1% 。同期,中国的GDP增长了7.0%、7.0%、6.9%;美国则分别增长了0.2%、2.3%、2.0% 。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广东+江苏”,约是中国的1/5,美国的1/8 。目前,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4%提高到接近14%,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3,使中国与当今时代和当今世界一起脉动,从而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超英赶美”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所谓“神话”。特别是2014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在中国由自古以来的被动开放转变为1978年以后的主动向西方世界开放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自东向西开拓交流通道和惠及沿途国家,从而标志着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的历史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自西方向东方传播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主动打开自己的大门拥抱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再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与超人智慧。有媒体断言,在今天这个增长乏力的世界,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只要想到失去中国的哪怕一点点动力都会令人不安。这一切,也再次无可辩驳地印证了中国古代先贤的一句哲言:“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在革命年代的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用诗一般的词句动情地瞻望着中国革命的前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联社的一位记者感慨地说:这个国家太大,又穷又乱,不会给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有些资本家认为:“共产党军事上打100分,政治上打80分,经济上打零分。”还有人指着我们的军人说:“共产党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毛泽东的回答是:“打天下也并不容易,治天下也不是难得没有办法。”毛泽东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的先进水平。”那时候,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民党手中接过的是怎样的一副烂摊子呢?毛泽东曾自问自答:“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但是,毛泽东同时也指出:“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这就是生动的辩证法。

在21世纪的2016年7月1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容而自信地向世人宣告:“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因此,“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自己的根由。它源于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先进性、文化的深厚性。这与近百年前毛泽东吟诵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如此的同工同曲。有了这种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怎样跋涉过来的呢?就是从前人无路可走的地方出发,从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从走自己的路再到昭示别人走自己的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真诚地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并由此一步一步地演绎着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转身。

二、世界如何诠释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独地写成的。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从来都不缺乏世人关注的目光。海外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研究由来已久,当今更加密集而聚焦,且成果迭出,但同时又仁智俱见。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和中国共产党学的开创者。20世纪30—40年代,他曾长期在中国学习、工作,并担任过美国驻华使馆官员,与国共两党都有比较多的接触。他曾经说过:“(中共)滚雪球式的迅猛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组织奇迹。”

关于党的性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曾进行过研究,并对它是否是列宁主义政党进行过争论。进入21世纪以来,有学者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民族性,并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性。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在从领导人民致富转为更加注重发展民主。

关于党的历史。2001年,日本学者石川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日文版)出版,这是海外第一部全面透视党的创建史的专著。该书在搜集中、日、俄等国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马列主义传播渠道,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形成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和出席党的“一大”的代表等问题,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早在1924年,曾参加党的“一大”的陈公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用英文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 》,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在附录中保存了党的“一大”的党纲。1926年,苏联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葛萨廖夫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简史 》,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情况,重点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1932年,美国外交官柯乐博给美国国务院报送了《共产主义在中国——1932年来自汉口的报告》,向美国政府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的发展情况。20世纪,费正清在美国出版的《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等著作,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作了较为客观的描述。20世纪末,《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剑桥中国史》(第14 、15卷)则是海外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名著。近年来,美国著名历史学及政治学者、中国问题专家、中共党史专家麦克法夸尔等撰写的《毛泽东最后的革命》等著作在国际学界同样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的来看,很多西方学者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

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第一个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是曾任燕京大学讲师的美国学者、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即《西行漫记》)。这部著作于1937年10月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西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西方人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就是从斯诺这里获得的。

费正清教授也在《中国新史》中向西方描述了当时的延安,他指出:“延安,少数曾亲临考察的外国人眼里,就是一个世外桃源,那里阳光灿烂,欢声笑语,革命的热情感染着人们,正如斯诺和其他记者报道给世界的一样。中共领导人中间展现的延安的朴素民主与重庆的专制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1971年,美国学者马克·塞尔登出版了《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一书,试图揭示共产党何以最后战胜了国民党政权。美国学者施拉姆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抗战的主要力量”,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地位。1947年,美国记者白修德、贾安娜撰写并出版《中国的惊雷》一书,对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只有一点是确定不移的:他们的利益是和那些为穷困所迫 、深受苦难的农民群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从那里他们得到最大的支持。”由此,“农民都把共产党人看作他们自己的领导人,看作他们自己意志的代言人”。费正清在为这部著作所写的书评中,认为“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

国际学界对毛泽东的研究着力甚多。国际著名哲学家齐泽克发表了研究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专著,认为毛泽东是“哲学王”。美国当代著名中国学家、人类文明比较研究专家史华慈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毛泽东居于列宁的位置,成为哲学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哲学家”。左翼文化批判学者、美国著名学者詹姆逊认为,毛泽东的思想是“第三世界的政治文化符号”。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认为,毛泽东时代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版的《日本与俄国的现代化》一书认为,新中国取得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取得过的成就。40年前,毛泽东逝世时,联合国大会主席阿梅拉辛格说:“最近,世界上失去了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则指出:“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当代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很多海外学者高度评价新一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中国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成为国际学界新的热门话题。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召开过多次研讨会讨论中共新的执政理念。一些学者如沈大伟在其专著《中国共产党:调整与适应》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经常发动“意识形态运动”,提出新的意识形态概念,因而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强的理论调整和适应能力、理论创新能力、理论武装能力。

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执政能力的构成要素等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具有强大的韧性,能够实现长期执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与发展经济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撰著的《中国政治与治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侃如撰著的《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等,都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近几年,“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福山则把学术重点转向中国政治和中国共产党研究。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政党能力和国家能力。他还认为,如果中国法治和民主有更好的发展,那么中国模式可能就是美国自由民主模式的替代。

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都已经有了强大的软实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他还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最强大的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是这个政党本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吸引党员和群众自愿跟随的能力。2013年12月,约瑟夫·奈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反腐就是增加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

基辛格高度评价习近平的外交战略和高超政治智慧,非常欣赏习近平将潜在对手变成合作伙伴的战略,认为习近平表现得更自信,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对腐败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一定会在新的世界秩序形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古巴哈瓦那大学前校长、古中关系专家鲁文·萨多亚认为:“过去30年中,中国领导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之一。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萨多亚说,中国的成功,从某些方面来说,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繁荣社会、不照搬其他模式的观念。“中国共产党不断超越自己过去的成功(的原因)是它能够适应新的观念、思想和政治策略。” 萨多亚说:“中国的经验非同寻常,对古巴(改革)而言,中国无疑是灵感来源 。”“古巴必须学习中国。在我们国家经历变化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对古巴共产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来,海外学者还把更多精力投射到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带一路”战略的关注和研究上。

南非共产党总书记、高等教育部部长恩齐曼迪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内容十分丰富,例如“精简会议活动 、精简文件简报”、“理论联系实际”、“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等,对南非共产党来说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南非共产党作为非洲人国民大会领导下的执政党联盟的一部分,应该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更多关于干部发展的战略和规划,特别是从这部书中汲取营养。与中国共产党一样,南非共产党在今年7月迎来了95岁生日。恩齐曼迪盛赞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成就,坚信中国共产党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告诉外国读者,中国的领导层遵循什么样的哲学,中国的发展方向依据何种战略方针。如此,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

另一位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阐释了习近平主席和中国领导人的立场,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书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以及一个开放、稳定和富裕的中国,同样符合欧洲利益。

柬埔寨副首相兼内阁大臣索安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500多页的书,有助于了解中共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原则,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多了解和更好理解中国的思想、发展道路、对内对外政策以及它对国际上担心中国及其未来的反应。这本书展示了习近平主席的视野和哲学,介绍了中国的深化改革,为中国的繁荣与发展进而实现“中国梦”开启了大门。

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伊马纳利耶夫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一把解析当代中国的“密钥”,从中可以了解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治国理政 、推进改革的宏伟规划。中国的发展对吉尔吉斯斯坦有重要借鉴意义,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符合吉尔吉斯斯坦的利益。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利德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通过独特的视角对当下中国的治国理念进行了解读。中国领导人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令人称赞。这本书使外国读者了解到中国的领导层如何使他们的智慧变成了现实,同时从历史、社会和政治角度对中国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哈利德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区域互联互通和共同繁荣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中巴经济走廊”就是涉及“一带一路”首创项目。为了对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有更好的理解,包括巴基斯坦读者在内的外国读者,都需要了解这本书的相关内容。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政治学系主任乔恩·泰勒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录了习近平自2012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起至2014年6月期间的演讲、答问、谈话、批示等。通过本书可以洞察到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思想以及在习近平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如何运转、未来数年的规划以及如何实现那些规划。“尽管确实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方能读完本书,但是对于这位正引领着中国并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领导人的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阿富汗战略研究所所长穆拉迪恩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解释中国长期快速发展奇迹的最好答案。本书反映了中国领导人融合古老经验和现代理念治理国家的卓越智慧、恪守信仰和原则的坚定意志,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反腐倡廉、科教兴国、社会公平等施政理念对阿富汗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穆拉迪恩认为,“一带一路”等地区合作倡议有望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版图带来“革命性变化”。

经合组织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玛吉特·莫尔娜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内涵远远超出贸易范围,正演变为涵盖近2/3世界人口、近1/3全球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多维度、大规模一体化进程。更重要的是,这项倡议契合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并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则从历史角度解释了“一带一路”发展思路,建议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研究新的文明模式,并认为合作能够推动相关国家间更深入的一体化进程,也会为跨喜马拉雅地区不同领域带来更多的机遇。

三、旁观者未必清,但兼听一定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用一个地方代表中国,用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用一种色彩描绘中国,都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因此,耙梳海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我们不想也不会只是看到、只是听到国外颂扬我们的成就,无论是对于我们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与社会领域,还是国际关系领域,都会存在不同的认知、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读、误判。诸如“威胁论”,即认为中国崛起带给世界的是挑战而非机遇。近年来,此种论调虽有减弱,但仍不时出现。“崩溃论”,即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以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官员腐败为代价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神话论”,即认为所谓“中国奇迹”不过是一个媒体渲染出来的神话。“责任论”,即认为中国作为西方大国的利益攸关方,必须承担和发挥相应的责任。“阶段论”,即认为中国模式具有“转轨国家”的普遍特点,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主流世界,所谓的中国模式也就消亡了。“失衡论”,即认为中国的发展表现为出口导向与内部需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失衡关系,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替代论”,即认为随着以“华盛顿共识”为主导的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式微,注重独立、创新和渐进改革的中国发展道路——“北京共识”将成为新的话语。“领导论”,即认为国力日盛的中国应确立新的国际观,勇敢肩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如此等等。旁观者清也罢,闻过则喜也罢,兼听则明也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宽容的开放心态、宽阔的世界视野,把复杂矛盾的、零星碎片化的国外学术话语进行系统整合,提升我们自己的话语权。

毛泽东曾说过:“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也从不同角度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他还深刻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有学者提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创新的八个突破口,即以“准确记载”为突破口,以填补研究空白为突破口,以纠正历史误读为突破口,以再现历史原貌为突破口,以总结历史经验为突破口,以回应社会关切为突破口,以研究解读党的理论创新观点为突破口,以提高运用新媒体 、自媒体的能力为突破口。这是很有见地的。推而广之,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研究,也应作如是观 。当今中国,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以史为鉴,旨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进而到改革开放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自从17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兴起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世界的潮头,并担负起引领世界发展的历史责任。目前,已经呈现出这样的态势:任何事情,只要经过中国模式处理,马上就会在世界上生成一套新的坐标。这些坐标可能并非十全十美,不少地方可能还有改进的余地,但总体上看,这些坐标已经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自己的进步甚至整个世界的进步,比如办奥运会、残奥会、世博会、APEC峰会、G20峰会,比如说修建地铁、修建桥梁隧道、修建高速公路、修建高速铁路、人工造岛,比如说消除贫困、抗震救灾、进行城市改造、建立开发区、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冲突和地区冲突的管控与化解,我们都形成了自己的做法和标准。我们这么做了,西方一开始不理解、不认可,但最后还是受到了震动,甚至是很大的震动:噢,原来事情是可以这样做的!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特色自信!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而自豪地说,中国正迎来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变局”。

伟哉,中国共产党!伟哉,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哉,中华民族!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

(责编:谢磊、赵晶)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