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5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投资需求,发展绿色金融需要来自社会资本的支持。
人民视觉
7月12日,新开发银行在上海成功举办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的投资者推介会。这是多边开发银行首次获准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
中国银行供图
英国绿色投资银行2014年投资的一项海上风电项目。
资料图片
中国首批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指定交易平台北京环境交易所。
人民视觉
蓝虹(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安国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王遥(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肖恩·基德尼(英国气候债券倡议组织首席执行官)
马海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中国项目经理)
约辰·哈尼什(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环境和气候部门负责人)
汉斯·约阿希姆·舍恩胡贝尔(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
杰克·施密特(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国际气候政策项目主任)
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占全球45%
蓝虹: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系统化地推进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市场和工具创新,为G20中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示范。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的一项有关绿色金融改革的研究显示,2014至2020年间,中国的绿色金融平均年资金需求可能达3万多亿元人民币。但目前,供需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2013年,要实现中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绿色资金的需求量为2.3万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包括公共财政与私人投资在内的绿色投资额仅有0.9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中国是全球3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国家之一,绿色信贷已经占国内全部贷款余额的10%。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也是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机构发布本国绿色债券标准的国家。目前,中国已发布了两项绿色债券标准。截至今年7月下旬,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同期绿色债券发行量的45%。7月18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功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金融债券,成为首个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多边开发银行。
安国俊:201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与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项目联合发起了绿色金融工作小组。2015年4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今年1月,中国倡议、推动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央行担任共同主席。今年2月在上海举办的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绿色金融被列入重点议题。7月23日至24日在成都举行的2016年第三次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发布公报指出,为支持在环境可持续前提下的全球发展,有必要扩大绿色投融资。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8月15日举行的G20杭州峰会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峰会将通过第一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绿色金融的定义、目的和范围、面临的挑战,并为各国发展绿色金融献计献策,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
王遥:近年来,绿色金融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给G20其他成员带来了示范作用:第一,金融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第二,应全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包括推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各类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等,同时推动建立绿色评级体系以及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和影响评估体系;第三,积极推动绿色金融领域的各类国际合作,尤其是能力建设和绿色投资者网络建设。
肖恩·基德尼:中国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2007年推出了绿色信贷的有关政策,鼓励银行增加对绿色清洁项目的贷款;推出气候债券标准自愿性的指导方针,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强劲发展奠定了基础。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每年发行30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这将为绿色项目的投资者提供重要机会。中国增进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增强监管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协调国际国内的发展,也有助于增加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马海兵:对国际投资者而言,中国的碳交易和新能源将会是具有吸引力的领域。从宣布要建立碳市场到试点开始运行,再到明年年底前形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中国仅花了几年时间。中国去年在建设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1110亿美元,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的33.6%,接近美国和欧洲的总和。中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去年也成为世界第一。
新兴市场国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蓝虹:G20成员中,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体系起步较早,目前主要聚焦于绿色资本市场和绿色债券的发展,更加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节能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美国是气候相关债券市场的第二大发行国,占全球发行总量的16%,其绿色债券评级在世界上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新兴市场国家绿色金融体系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巴西约有10%的银行贷款被列为绿色贷款。2005年起,巴西圣保罗证券交易所开始对外公布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巴西正准备筹建国家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委员会。印度在绿色金融领域实施了优先行业贷款政策,要求银行将40%的贷款投入到农业、中小型企业等关键行业中。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已公布了绿色债券的官方标准。目前,印度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全球总发行规模的2%,排在全球第八位。印度尼西亚针对其快速发展的股票市场制定了绿色评级标准。2014年底,印尼金融服务监管局制定了2014—2019年的绿色金融路线图。
马海兵: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证券法》便要求上市公司对潜在的环境负债、环境成本进行披露。1970年,美国推出了《清洁空气法》等一系列联邦环保法律,美国各地方也开始着手制定相应的规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逐步建立相应规范,要求已有行业不再对环境造成进一步损害,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目前,纽约州、夏威夷州等地已经成立了绿色银行,帮助引导民间资本转向绿色投资,还有十几个州正在考虑建立相似的机制。
汉斯·约阿希姆·舍恩胡贝尔:绿色金融将是今年杭州G20峰会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德国明年主办G20峰会的重要主题之一。随着气候变化的风险越来越可预见,绿色投资的机会将越来越成规模,今后几年,将有数万亿美元资金从化石工业领域转向绿色经济。中国正开展数量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也将迎来一个黄金机遇:那就是通过可持续发展倡议为这些设施的长期发展确定方向。
约辰·哈尼什: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早在2003年就参与了碳排放交易。2014年,该行在全球发放的740亿欧元贷款中,用于环保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贷款就高达360亿欧元。该行还设立了一个绿色金融部门进行绿色项目投资。越来越多金融和保险机构开始涉足绿色金融领域。去年,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宣布将不再对煤炭生产超过30%的矿业企业或火力发电超过30%的电力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将把对风电企业的投资翻一番。
安国俊:2012年10月,英国政府投资成立了全球首家绿色投资银行——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引进和鼓励更多私有资本投入到绿色经济领域,促进英国的绿色经济转型。
肖恩·基德尼:2015年7月,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推出了一系列专为绿色债券设立的板块,以增加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了解。2015年10月,伦敦证券交易所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绿色债券研讨会。同月,中国农业银行等值1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亚洲发行体发行的首单人民币绿色债券。
推进绿色金融需要国际合作
王遥:G20杭州峰会预计将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第一,提供清晰的战略性政策信号与框架;第二,推动绿色金融的自愿原则;第三,扩大能力建设学习网络;第四,支持全球绿色债券的发展,包括本地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国际跨境绿色债券投资;第五,鼓励并推动在环境与金融风险领域的知识共享;第六,完善对绿色金融活动及其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方法。
今后几年,中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一是法规约束。包括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修订《商业银行法》建立贷款人环境责任制度,促进《证券法》的修订等。二是政策激励。例如通过贴息和担保机制推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简化绿色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审核或备案程序。三是金融体系的行动。包括绿色金融机构的建立、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蓝虹:环境风险对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资金流的顺畅性也具有重大影响,金融机构需要防范环境风险,以维护银行的稳定性。此外,绿色金融造成的影响将是全球性的,一国绿色金融的推进效果,不仅影响到本国的福利水平,还影响到全球的福利水平,开展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很有必要。
马海兵:中国的绿色金融制度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资本走出去,也有利于国际投资进入国内环保产业。中国已承诺在明年年底前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碳交易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作为国际上历史最悠久的碳市场,近年来又遭遇了碳价走低、市场不活跃的问题,国际社会都希望,中国这支新生力量的加入,可以给全球碳市场带来良好的刺激作用。预计在此次峰会上,各成员可能会讨论未来如何更好地实现融合。
杰克·施密特:希望G20杭州峰会能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设定更高的标准,引导资金远离高碳项目。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去年9月两国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到,同意严格限制公共投资流向国内外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今后,中美两国应继续努力,各自改革国内对化石能源的补贴,在世界范围内终止对煤炭、油气等化石燃料项目的公共投资,鼓励和转移更多资金流向绿色投资领域。
肖恩·基德尼:我们期待去年12月举行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的共识能在此次G20峰会上继续发展。期待G20成员在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制定出一个更明确的战略性政策框架,并就绿色的定义等一些基本原则达成共识。这其中既包括支持绿色金融在不同国家及地区适应当地情况,得到本地化发展,也包括促进这些不同市场的相互合作,增强不同市场之间的协调与共性。
中国应该增进中国绿色债券准则和国际惯例、标准方案间的一致性,这将增强中国国内绿色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间的连接,也有助于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发行绿色债券的认购信心。运输和建筑等其他行业也可以开发绿色债券的相关环保认可。
(本报记者暨佩娟、陈丽丹、李应齐、管克江采访整理,实习生张博文亦有贡献)
制图:蔡华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