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的策略

杨义凤    邓国胜

2016年09月01日08:2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摘 要] 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应抓住契机,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为主要目的地,以救灾、扶贫济困等项目为起始。在具体策略上,应跳出传统的捐钱模式,转向以示范型项目为导向。通过与国家对外战略相结合,重视受援国的社会需求调查、识别合作伙伴,设计和实施可持续的发展项目,逐步融入受援国社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的背景与意义

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预示着中国慈善事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慈善没有国界,中国慈善走向国际舞台,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则是中国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与新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慈善组织走出去逐步成为热点,受到政府、从业者和学界的重视。政府层面,民政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先后开展相关理论课题研究并召开专题研讨会;从业者层面,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国际化先行者不仅积累了在国外开展项目、设立分支机构的经验,而且以案例介绍、经验总结、实操手册等形式进行知识普及与推广。在学术界,研究者多从对外援助、经济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人道救援等领域阐述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的必要性和意义。如黄梅波认为,中国对外援助存在援助主体单一、援助方式不灵活、大型基础援助项目无法让基层民众受益、援助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建议应逐渐发挥NGO(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缩写)在对外援助中的作用,提升援助的真实性和效率。[1]吴敖祺通过对国际案例的观察,提出NGO外交在环境、人权等议题上已经成功塑造出广受政府和民众认同的社会价值观,NGO外交之于中国,可以帮助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澄清误解,督促企业在投资所在国履行相关规则和标准。[2]邓国胜等从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参与政府对外发展援助、协助海外中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民间组织国际化的背景与意义。[3]

二、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的新动向

自2005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全球环境研究所、爱德基金会、壹基金等为代表的中国慈善组织陆续在海外开展项目,涵盖医疗、健康、教育、救灾、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

(一)“走出去”的慈善组织数量不断增长

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5)》的统计,[4]截至2014年8月31日,中国以各种形式“走出去”的基金会仅有37家,占全部4005家基金会的0.92%;而在这37家基金会中,实现人员“走出去”的仅有5家。相比之下,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之后,中国慈善组织“走出去”的数量快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尼泊尔地震后仅在腾讯公益乐捐平台开展募捐活动的基金会就有9家;派出人员进入尼泊尔参与救灾的公益慈善组织则有12家之多。除此之外,慈善组织“走出去”,还包括以中南屋为代表的直接在境外成立的社会企业等。

(二)“四无”状态的终结

2013年1月,笔者在国外调研时,中国慈善组织仍然处于无常设机构、无常驻人员、无稳定经费、无长期项目的“四无”状态,也是彼时制约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深度发展的最大困境。在“四无”状态下,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的计划性和可持续性较差,以“短平快”的一次性捐赠为主,以紧急救灾为主,缺乏长期性,难以在受援国建立深厚的友谊,产生较大的作用与影响。

为此,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4年10月份启动了缅甸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注册申请工作,2015年7月27日,缅甸内政部向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牌照,这标志着中国扶贫基金会首家海外办公室在受援国登记注册。[5]紧随其后,2015年8月13日,其尼泊尔办公室注册成功,这意味着中国扶贫基金会将长期参与尼泊尔的灾后重建之中。2015年7月1日,爱德基金会在埃塞俄比亚成立了爱德非洲办公室,致力于长期援助项目的开展,这是中国第一家慈善组织在非洲正式设立办公室,标志着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四无”状态的结束。[6]

(三)国际援助联合行动的出现

西方国家慈善组织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截至2010年,在美国注册的国际NGO的数量为20069家之多,[7]这些国际NGO在参与全球治理,特别是国际紧急救灾的过程中往往结成地域网络联盟,互通信息、协调行动,促进救灾效率和影响力的提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中国NGO第一次联合行动,参与国际救援。在基金会救灾协调网络的主导下成立“尼泊尔地震—中国社会组织信息协调平台”。信息协调平台在中国慈善组织尼泊尔救灾的定位、与政府的沟通报备、统一行动大本营建立、西藏灾区的响应行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标志着中国慈善组织在参与国际救援过程中,有了联合行动的平台,促进了参与各方的信息共享,资源合理配置与专业化分工,保障了中国慈善组织国际救援行动的安全、有效与有序。

三、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的策略选择

虽然“走出去”的话题持续升温,“走出去”的中国慈善组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对绝大多数中国慈善组织而言,“走出去”还处在起步阶段,不仅缺乏国际化的人、财、物等资源,还缺乏国际化的能力和经验。因此,中国慈善组织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先进经验,与国家对外战略相结合,注重受援国的社会需求调查、识别合作伙伴,设计并实施可持续的发展项目,逐步融入受援国社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为主要目的地

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的发展,必须获取广泛的支持,尤其是来自政府、企业的支持。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慈善组织国际化无不与其母国的国际战略相契合,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加拿大政府资助1.75亿美元用于人道主义救助,这笔资金均通过23家加拿大的国际NGO实施。[8]因此,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也应当与我国对外发展援助战略相结合,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为主要目的地,积极发挥中国慈善组织的优势,帮助海外中资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国家对外交往过程中的软实力。如此,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更易于获取中国政府、企业乃至民众的支持,建立政府、企业与公益慈善三方合作的基础,解决资金短板。

(二)以人道救援、扶危济困等项目为起始

相比其他中长期的发展项目,人道救援、扶危济困等项目更容易获得受援国的认可,也符合我国慈善组织“走出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一方面,我国慈善组织“走出去”的时间还不长,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还不高,而紧急人道援助和扶危济困项目有助于帮助我国慈善组织在短期内提高受援国政府和民众的认可度与熟识度;另一方面,在国际化的起步阶段,以人道救援、扶危济困等项目为起始,有助于我国慈善组织经验的发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国慈善组织从本土救灾中积累了丰富的救灾经验。而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慈善组织在中国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毫无疑问,与西方的国际NGO相比,中国慈善组织的扶贫模式、救灾经验更适合发展中国家。

另外,人道救援、扶危济困等项目也更容易获得我国民众认同和支持。据公益时报的调查,2015年尼泊尔地震之后,69.43%的网友认同“地震人道救援无国界”,并且有41.5%的网友愿意将钱捐给公益基金会等社会组织。[9]在我国目前尚未全部完成国内扶贫,社会缺乏对慈善国际化舆论支持的情况下,救灾与扶危济困类项目无疑更容易获得民众支持。

(三)识别合作伙伴,建立合作网络

国际化之后,特别是在他国设立办公室之后,如何开展日常运营和管理?开展什么样的项目,既能够与自身特长及当地需求相匹配,又能产生切实、长期的社会影响力?怎样扩大资金渠道才能保证长远和良性发展?除进行深入的需求调研之外,还要识别不同层次的合作伙伴,逐步建立合作网络,以获得必要的信息、知识和经验。

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起步较晚,一般而言,当其进入受援国时,已经有其他国家特别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国际NGO在开展工作,因此,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不仅要处理好与所在国政府、社区、本土NGO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其他国家国际NGO的关系。识别不同层次的合作伙伴便成为首要任务。除寻求国际合作伙伴之外,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还应加强与国内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一是慈善组织之间的行动联盟或协调机制,如尼泊尔地震中的信息协调平台,以及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非政府组织组成的“政策倡议联盟”,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国际化的效率和影响力;二是慈善组织与中国政府、企业之间制度化的合作机制也有待建立与完善。通过建立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国慈善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优势作用。

(四)设计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示范项目

在具体的项目设计方面,首先,中国的慈善组织应该借鉴国际NGO的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自身的品牌项目作为国际化的切入口。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海外的项目主要关注扶贫开发、救灾等方面的工作,就是将其国内长期扶贫开发和救灾实践的经验,运用到国际援助之中。其次,要考虑项目的整体效果,注重项目之间的关联性。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是跨领域的因素连锁反应的结果,若想从根本上消除贫穷、不平等,就需要关注相关因素的协同反应。因此,在确定了运作领域之后,慈善组织应制定项目运作的长期目标,整体化思维,注重项目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实施分散的、支离破碎的项目。例如,世界宣明会在帮助农民解决贫穷和生计问题时,结合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改变适应项目的方法,提高他们应对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并鼓励女性参与到项目的决策和领导之中。再次,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中国慈善组织在异国他乡实施项目,不可能永久陪伴。因此,最重要的是通过设计可持续的项目,提升受援国社区或当地NGO自身的能力,从输血项目转向造血项目。在援助项目能够实现自我造血之后,中国的慈善组织就需要考虑退出战略。最后,要设计示范性的项目。慈善组织的资源非常有限,也不可能包办受援国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国慈善组织在设计项目时,更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实际,探索创新性的示范项目,在试点成功后,由受援国政府或NGO推广。

简言之,中国慈善组织国际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策略,提升对外援助的效率、效果与社会影响,树立国际品牌,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在国际化的起步阶段,要立足自身优势,首选在国内有丰富经验与成效的救灾、扶危济困类项目,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国际NGO的经验,构建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在受援国设计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黄梅波.中国对外援助机制:现状和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07(6).

[2]吴敖祺.“NGO外交”的中国使命[J].文化纵横,2011(2).

[3]邓国胜等.中国NGO国际化的战略与路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26.

[4]杨团主编.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首家海外办公室在缅注册成立[EB/OL].中国扶贫基金会网,http://www.cfpa.org.cn/newList.cn.2016-3-7.

[6]爱德基金会走进非洲 [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602256200-1.htm.2015-8-25.

[7]Schmitz H P etc., Accountability of Transnational NGOs Aspirations vs. Practice, Nonprofit &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12, 41(6):1175-1194.

[8]John T, John C.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System and the 2004 Indian Oce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s. Disasters, 2007, 31(1):1-28.

[9]闫冰.近七成网友认同地震人道救援无国界[N]公益时报,2015-5-12. 

(杨义凤,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邓国胜,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