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构建“五全育人”工作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程出实招

2016年08月29日13:0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触及质量理念的深处、培养模式的痛处、教学模式的难处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与学生健康成长需求不符合的现状,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程,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核心指向。中南民族大学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程建设中,出实招、谋实效,积极构建“五全育人”工作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员育人:人人皆尽为师之责

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发动全校师生力量,实现全员育人,达到人人皆尽为师之责的目的。为着这一目的,学校通过建章立制,依法治校,以规制导,实现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全员参与。在学校层面,建立和落实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定期听课制度、师生接待日制度、学生代表座谈会制度等;在职能部门层面,建立和落实以“成长守望计划”为牵引的职能部门党员干部联系学生的制度,后勤服务部门实行了学生联络员制度、服务接访制度、服务承诺与信息反馈制度及服务质量建议箱(簿)制度等;在学院层面,建立和落实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年级制度,专任教师联系班级的导师制度,辅导员管理年级驻点楼栋、班主任管理班级联系学生宿舍的制度,生活辅导员管理楼栋联系寝室长的制度,高年级学生党员干部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学长计划”制度。这一系列指向统一、涵盖全员、任务清晰、权责明确规章制度的落实,形成了全员参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强大制导力。

全程育人:成长过程环环相扣

本世纪之初,学校根据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实际,结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对大学生的目标、理想、素质、职业等方面分阶段、有重点、全过程地实施“成才导航工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效开展“导航杯”实践教学活动,全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和谐与统一,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过硬的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开创性、系统化的战略举措,为全程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一是将教育起点前移,委派专人分赴民族地区发放高考录取通知书,走访新生家庭,勉励新生进入民族大学后,心怀梦想、努力奋斗、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抓好新生入学的适应性教育、理想信念、校纪校规、心理健康、社会责任等方面教育;常年举办“共度大学好时光”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优秀学生巡回宣讲活动;二是在大学四年突出抓好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作为民族观教育的重点,实现了教育的工程化、战略化、特色化,使“自然宽和”的校训文化成为各族师生处理民族关系的心理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三是把育人时空延伸,关注关心校友的成长与发展,每年派专人看望在艰苦地区工作一线的毕业生,或邀请优秀校友代表返校参加新生开学、毕业生典礼及与在校生座谈等活动,使历届校友相互交流常态化,大大加强了各民族学生的心理感应。上述举措,环环相扣,互为支撑,形成了一条有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增强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张力。

全心育人:育人为本爱生如子

民族院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自我意识和学习基础差异教大,还有相当多的学生面临较重的经济压力。这种特殊性的存在,使得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必须做到用心关注、细心关照、真心关爱、悉心关怀、操心关切。

思想上用心关注。学校通过集中人财物力重点支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民族学学科建设,依托校院党校团校、南湖大讲坛、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训练营和成长训练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载体平台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六观”教育的“三进”工作全覆盖、常态化、创特色。

学业上细心关照。为了帮助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成立了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各学院也相应成立了分中心,出台了系列配套文件,构建了综合协调机制,组建了7个学生学业发展辅导工作室,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每年对所有本预科生进行学业调查,对学业预警学生实行一对一指导帮扶,兑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助力所有学生成功”的郑重承诺。

生活上真心关爱。自1995年学生资助中心成立以来,学校坚持资助育人,建立并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免、勤”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或背上心理包袱,与此同时学校还利用假期组织开展“辅导员边疆行”家访活动,分赴分赴新疆、贵州、宁夏、青海、西藏、云南、内蒙古、广西等地走访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扎根基层的校友。

心理上悉心关怀。学校以首批湖北高校示范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为平台,以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科为依托,组建了专兼结合、师生互补的工作队伍,实行校院两级工作站和心理咨询中心教师联系学院工作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开设相应通识课程,加大健康知识宣传普及,适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在新生中广泛开展一场讲座、一场素拓、一次访谈、一次走访、一份档案“五个一”系列心理引导活动,为每一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家校合作的常态联动机制,真正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就业上操心关切。“学生就业,就是我的职业”已经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的共识。学校将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纳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完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整合有效资源,优化信息平台,强化责任落实,提高指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举全校之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校还特别重视困难群体就业,通过经济资助、个别辅导、岗位推荐、专场招聘等多种方式提供个性化的跟踪帮扶。加强与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市场、知名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就业市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水平。

这些举措,使各族学生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照顾,时刻深刻领会到学校和老师的真情实意,心存感恩,心存感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油然而生,并逐步得到拓展和强化。

全媒育人:因势利导主动作为

学校适应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的现实,及时提出要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发挥全媒育人作用。全媒育人不仅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了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各种需求,提供细分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的传播效果。新传媒发展的“两面性”,给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一方面注重用好阵地,坚持舆论导向,突出学生主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接受能力和个性需求,把握学生成长“所需”和教育引导“所要”的契合点,针对涉及民族问题的热点事件和问题,释疑解惑,循循善诱,师生良性互动,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坚持守好阵地,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加以引领,加强对各族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与管控,加强网络道德和法治教育,增强各族学生网络自制自律,规范网络行为,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净化网络文化传播空间,向社会传播正义、正气、正态和正向能量。

全域育人:多方锻铸民族英才

学校坚持整体思考、系统谋划,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克服盲目、避免盲动,使各个领域均成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场域,以形成多方合力锻铸民族英才的良好局面,使大学生思想、情感、态度、文化和价值观内在潜力的调动都朝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方向凝聚,有利于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实践者、先行者、推动者和捍卫者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此,中南民族大学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突出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包容差异,尊重个性,完善人格,着眼各族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出台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细则,落实师德建设的责任清单和问题清单制度,在重点单位设立师德责任落实观测点,力促以高尚师德吸引人,以完美人格感染人,教育引导学生在学术上追求至真,在道德上追求至善,在行为上追求至美,精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民族地区好干部“三特特别”标准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抓好校内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十分注重发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互贯通的“四轮驱动”的功能,加强与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机融入社会生活教育大课堂,多方联动,协同发力,锻铸民族英才。

(中南民族大学杨胜才 姚上海 冉春桃 赵继伟)

(责编:谢磊、赵晶)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