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专题报道>>“全国基层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世界布市”轻纺城的传奇之路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 宋潞平

2016年08月04日14:1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一、案例背景

中国轻纺城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经济强县——绍兴县县城柯桥。中国轻纺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马路布街”发展成如今饮誉国际的“世界布市”,中国轻纺城“凤凰涅槃”般的崛起、壮大,生动演绎并真实记录了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的沧桑巨变。中国轻纺城市场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早在1983年,柯桥设摊从事布匹买卖的个体商户就有200余家。及至1985年,建成占地3500平方米的棚屋式“柯桥轻纺市场”,时1988年10月1日,“绍兴轻纺市场”建成开业,市场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营业房600间,成为当时全国首家室内专业轻纺市场。“若要富,去卖布”,成为当时柯桥人的流行语。随后,“绍兴轻纺市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品种日益丰富,市场成交逐年提升。1992年,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绍兴轻纺市场”更名为“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冠之以“中国”的轻纺专业市场。设门市部77个,摊位89个,日客流量近4000人,市场年成交额约2000万元。1993年3月,中国轻纺城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全国第一家以大型专业市场为依托的规范化股份制企业——中国轻纺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7年2月,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轻纺城(600790)上交所上市流通。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轻纺城现已拥有“南北中西”四大市场区域,经营面积238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5万余间,经营户1万余家,经营面料3万余种,国(境)外常驻代表机构461家,常驻境外专业采购商3500余人,日客流量10万人次,产品远销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轻纺城,作为柯桥县城的立城之本、轻纺产业的立业之本、经济强县的立县之本。绍兴县上下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实施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市场“二次创业”,中国轻纺城集群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力、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际纺织之都”正款款出落于世人面前。

二、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

“办一个市场,兴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建一个城市、富一方百姓”。中国轻纺城促进了绍兴县及周边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经营大户,从农民到商人,从穷人到富翁,无数人实现了“淘金”梦,过上了富足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中国轻纺城的崛起最主要的原因是早期的市场股份制改革和之后政府产城融合政策的推动。

(一)市场股份制改制

1992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到中国轻纺城视察。李铁映对市场对推动绍兴县乃至浙江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感到满意,同时他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度,建议中国轻纺城在体制上进行彻底改革,在产权制度上先走一步,为全国大市场发展树样板。李铁映明确提出,中国轻纺城可以搞股份制并争取上市。

省、市、县三级领导十分重视。一天夜里,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沈祖伦同志把当时的绍兴县委书记、县工商局局长、副局长叫到稽山宾馆5号楼,连夜研究改制情况。当时沈祖伦提出,上海的城隍庙已经搞了股份制,建议去考察。第二天,绍兴县立即组织班子去了上海,随后开始组建“中国轻纺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目标是“争一流企业、争尽快上市”。

1992年,改制工作下半年开始。1993年5月9日,浙江中国轻纺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市场,此举开了全国专业市场改革之先河,成为全国第一家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依托的股份制企业。

1994年12月,浙江中国轻纺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成为全国专业市场中唯一列入试点的企业。1995年,浙江中国轻纺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1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同年2月,“轻纺城”股票在上海证交所正式上市流通,股票代码为600790,开创了全国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股票挂牌上市的先河,被誉为“中国专业市场第一股”。

轻纺城公司成立后,担负了市场的开发、建设、培育等物业管理职责,走上了一条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不断提升发展专业市场的股份制经营之路,股票上市后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7.57亿元,为市场持续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市场股份制改造,打破了原先工商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管理模式,将专业市场由行政管理改为市场经营,为市场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股票成功上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轻纺城市场创新的信心。

(二)产城融合新发展

中国轻纺城作为柯桥城市的发动机,从设市伊始,一直发挥着集聚要素、凝聚人口和兴商建城的作用。

绍兴县从中国轻纺城历史演变进程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又一个发展市场的契机,并开始了第二次市场创新之路。

2000年,绍兴市县体制调整、绍兴县行政中心迁址柯桥。

2001年3月,精明的绍兴人,抓住了这个化市为城的历史性机遇:绍兴新县城需要商贸之城,中国轻纺城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商贸城市,以城市建设带动市场升级,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人气,保持中国轻纺城的活力。

绍兴县委县政府作出科学理性的决策,提出“柯桥就是轻纺城、轻纺城就是柯桥”的发展战略。很快,确立了“南闲、中城、北工”的城市规划格局,市场与城市实现了同步发展。

目前,柯桥城区金融业迅猛发展,商贸三产业遍地开花。已有中、农、工、交、建及市商业银行、县农村合作银行、浙商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等11大银行250家金融网点。笛扬路步行街商圈、万商路商圈、柯北商圈构成了繁荣的商业服务区,香港莎鲨家纺,国际女装“沃普斯”时代广场店、“钱江源”鱼庄、迪欧咖啡东方店、西湖春天餐馆、“四海一家”音乐餐馆、世茂君亭酒店、“沈园堂”足道、澳门豆捞等一大批美食、娱乐、购物品牌店纷纷开业;蓝天·市心广场、都市春天等大型的、特色化、规模化和人性化的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商业连锁等多种零售业态服务,成为中国轻纺城市场配套的商业服务中心。“两湖”区域、瓜渚湖西岸、北岸公园开发建设,打造市民休闲之地;柯南新区打造高品质居住社区,使万商云集的中国轻纺城成了一座宜居之城,让居民安居,让商人安心。这不仅使市场与城市基础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商务环境,使中国轻纺城市场获得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2006年,绍兴县强势启动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提出了改造“一个主体市场、健全完善两个配套市场、发展壮大三个要素市场”的市场发展战略,按照轻纺市场提升发展与城市建设互动并进的思路,适当扩大门市部交易面积,完善仓储、中介服务等配套设施;在柯北新城区加快建设现代交易区,启动建设CBD中央商务区,以世贸中心为主体,推出一批现代化产品展示区,推进公司化、订单交易,加快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完善配套设施,发展现代物流、咨询、高档酒店等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的国际采购商到柯桥设点采购。一系列的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对外贸易的开展,市场经营户开始迈出国门,变城际交往为国际交往。

2007年10月,商务部正式授权发布“中国柯桥纺织指数”,这是中国第一个纺织指数。一年之后,轻纺城建管委建成英文网站,指数扩大到全球发布。中国轻纺城,由此也成为全球纺织商人判断产业变化的“风向标”。

2008年11月,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市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成为“轻纺城”实际控制人,国资重新控股“轻纺城”。

如今的中国轻纺城,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纺织品集散地,已成为绍兴县的“金名片”。

目前,中国轻纺城已形成了“南、中、北、西“四大市场区和东部仓储物流配套区,市场总面积326万平方米,营业房2万多间,注册经营户近2万家,各类面料3万多种,采购商日均10万人次。中国轻纺城与世界各地187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这里成交,全国近一半的纺织企业与轻纺城建立产销关系,全球顶级服装品牌均直接或间接在这里采购面料。轻纺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

三、分析与启示

中国轻纺城,一个不断创新的市场。从最初的化纤布,延伸发展成为集服装面料、家纺面料、产业用布、辅料、原料、坯布、纺机等20多个专业市场的超级轻纺专业市场。轻纺城崛起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传承的技术积累。绍兴纺织业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早在隋唐五代,县城柯桥一带已“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改革开放后,各家各户自产自销成为轻纺产业集群成长的开始阶段模式。随着1988年柯桥“中国轻纺城”的崛起,目前在绍兴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依托中国轻纺城发展的纺织业经济群落,形成了依托中国轻纺城发展的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模式。纺织技术和工艺的代代相传和发展使其在各行业中日渐表现出行业优势。市场之门一旦打开,家庭式作坊和大中型生产商就能很快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是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绍兴县政府坐落于轻纺市场中心柯桥街道,政府的政务以经济发展需要为中心而展开,办事程序公开透明。(1)政务公开。政府明确规定政务公开的内容、范围和时间。生产企业不管是要进入还是退出市场,只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办理就可。(2)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政府内部按照《机关工作人员守则》和《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等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公众也可以依据《柯桥街道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柯桥街道机关政务公开制度》、《机关推行“两卡两制一窗口”制度》、《保密制度》、《柯桥街道财务管理制度》、《柯桥街道机关工作制度》等的执行情况对相应的行政人员进行投诉。(3)首问责任制。政府明确规定,“凡来机关办事的同志,首先问到谁,谁就是首问责任人,就有责任协助其办好事情。”这就避免了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扯皮现象,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是健全高效的配套服务。(1)完善的基础设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高起点、现代化为目标建设,配套完善。城市主干道和生活干道以大宽度规划建设,汽车站、火车站、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等设施的建设适度超前。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已全面配套,城市通车里程达52公里,各类市政管线敷设达130公里。金融、财税、消防、宾馆、娱乐等设施的建设也颇具规模。(2)发达的配套产业。轻纺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服务、快递业、人力车业、代理中介业、法律会计业、纺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人才推介服务、技术培训服务、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企业咨询服务等行业,使绍兴形成以纺织行业为主导相关配套产业健全的产业集群。

四是便利快捷的商务平台。和我国小商品集散地义乌一样,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客户常驻或者频繁考察绍兴柯桥市场,所以大街小巷都是外国商人,处处充满商机。不同的是,义务商品品种繁多,而柯桥商品单一,主要是面料等轻纺产品,所以整体商业气氛是以轻纺为中心的,很多新技术、新设计都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场所的交谈中。另一方面,信息社会背景下因特网的作用日益凸显,绍兴大多数生产企业或贸易公司都有过网络交易的经验,利用阿里巴巴中英文网、中华商务网等商务平台搜索供需信息、联系客户和生产商,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交易将变成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交易形式。

虽然轻纺产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当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路径依赖下的技术创新问题。纺织工业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纺织工业技术结构是多层次的,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并存。要保持动态的竞争优势,必须摆脱传统技术的路径依赖,培育学习型组织环境,实现轻纺产业的创新集群。其次,出口导向下的价格竞争问题。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基本上是由民营企业组成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相对于国有企业低很多。但是,在出口战略下,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基本上是价格竞争。整个市场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很少,品牌意识淡薄,因为即使不走品牌之路,拥有少量的订单也能维持生存。最后,集群发展下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绍兴,很多印染加工生产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污染性,环境质量较差。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如果轻纺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企业是知识产权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力量。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有义务、有责任自觉地承担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历史责任。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使惯于模仿和窃取新技术的纺织企业禁止“搭便车”行为,尊重其他企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使具有创新能力的纺织企业有充分的积极性来进行自主研发。

第二、实行法律管制、经济激励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环境治理模式。环境治理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对于严重污染纺织企业,要采取法律管制的方法禁产或者限产。对于正常污染的纺织企业,则实行“谁污染谁治理”“使用者支付”的原则,采取征收庇古税或者发放排污许可证等经济激励方法把污染控制在社会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再者,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达环境信息,确保环境决策民主,保障公民的环境公益诉讼权。

第三、引导企业走出价格竞争误区,实行行业和企业自律。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价格竞争是竞争的最初始形态,正常的价格竞争,无论对企业、消费者、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但以低于成本价进行倾销的恶性价格竞争会导致严重的损害。绍兴轻纺企业大部分采取的都是粗放型经营方式,在价格竞争下,给外商的价格接近成本价,附加值很低。要改变现状,必须规范企业行为,实行行业自律。比如,积极发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方面的作用。

第四、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纺织品牌。纺织行业的现状是:品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大部分缺少核心技术、核心品牌和跨国的竞争能力;资源与环境发展制约因素日益显现。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纺织行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竞争优势。(案例提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责编:沈王一、赵晶)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