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专题报道>>“全国基层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濰坊市以品牌农业为统领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的实践探索

中共山东省潍坊市委党校 逯萍

2016年08月02日10: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潍坊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紧扣发展品牌农业“一个主题”,夯实建设潍坊食品安全区“一个基础”,打造中国食品谷“一个平台”,开辟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条路径”,探索“三产融合、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新模式,加快建设以品牌农业为统领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育并再创了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潍坊市实施品牌农业以来,保持了在全省和全国的总体领先优势,为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潍坊市实施品牌农业的实践使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品牌农业组织领导机制是根本;品牌农业工作推进机制是核心;品牌农业支撑保障机制是基础;品牌农业考核激励机制是动力。

一、案例背景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实施20多年来,各级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增长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基础支撑不断强化,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保持了在全省和全国的总体领先优势,为品牌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潍坊市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新旧矛盾和问题交织,给全市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带来了新的困惑和挑战:第一、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第二、全市各级农业品牌意识淡薄。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只重视抓高产、能赚钱;各级党委、政府没有像重视工商业品牌那样,重视农业品牌的培育、支持和保护。第三、龙头缺少大企业支撑和大品牌带动。尽管潍坊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巨型企业缺乏、大型企业偏少。第四、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对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瓶颈缺乏系统性研究,能够直接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效益的适用性技术供给不足,没有形成本地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端食品研发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力度不大,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和高品质食品、农产品发展潜力远未得到充分挖掘。第五、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不够、活力不足。与长三角等一些地区相比,我市的农村农业体制改革创新明显滞后,特别是土地流转步子不够大。由于土地流转慢,规模经营难开展,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化生产手段难以推广,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第六、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不足。农村人才、劳动力流失和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新生代农民普遍不愿在农村务农,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还没有充分发育,农业发展的人才和劳动力供给出现断层。

如何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市场消费需求,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培育潍坊农业新的竞争和发展优势,是摆在潍坊市人民面前重大而迫切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现代农业发展,底线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往高端走就是品牌。从农业发展趋势看,农产业化孕育、推动了品牌农业发展。从食品消费需求结构看,市场期待着品牌农业发展。从城乡统筹发展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出路就在于发展品牌农业。20多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潍坊农业积累了比较丰厚的规模实力,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创新突破的条件。从同业竞争态势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品牌农业发展。同时,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激烈的同业竞争,要求潍坊市必须创新求变,不断开辟新途径,增创新优势,牢牢把握现代农业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创新突破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品牌农业,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机遇挑战,保持潍坊农业在全省全国的领先位置和持续优势,潍坊市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坚持以品牌农业为统领,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打造食品安全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培育农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探索出一条新路。

二、主要做法

品牌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以品牌打造为主要内容,提升农产品和食品附加值的更高发展形式。品牌农业依托的是品质,彰显的是科技,承载的是文化,其本质内涵是诚信,以及附着在诚信之是的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和美誉度。

潍坊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紧扣发展品牌农业“一个主题”,夯实建设潍坊食品安全区“一个基础”,打造中国食品谷“一个平台”,开辟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条路径”,探索“三产融合、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新模式。加快建设以品牌农业为统领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育并再创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

(一)紧扣“一个主题”,在全市大力推进品牌农业发展

主动把握产业链动态组合与创新规律,积极寻找农业创新突破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口,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主品牌,争取流通渠道主动权和终端市场控制权,努力向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升级,建立以我市为核心、面向全国、全球的新型农业产业链,做强品牌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同时,注意走好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以有机农业为引领,结合“两河”开发,发生态循环农业,解决好资源污染问题,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种植业,重点是减投、减排、增效,降低化肥、农药等的投用量;在养殖业,重点是减少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废弃物及渔业养殖废水的不合理排放,最终达到零排放、零污染。

(二)夯实“一个基础”,建设好潍坊食品安全区

食品安全是潍坊农业的底线,也是品牌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打造潍坊品牌农业,必须首先守好食品安全这条生命线,绝不能因为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潍坊品牌农业发展。要从基层基础工作入手,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责任和服务“五大”体系,全域构建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和工作长效机制,齐心协力打造好潍坊食品安全区,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三)打造“一个平台”,打造好中国食品谷的高端平台

在全市建设中国食品谷核心园区、寒亭临港产业园、寿光蔬菜种子生产加工基地、诸城昌乐肉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安丘出口食品种植加工基地和峡山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一个核心园区、五大基地”;在核心区集中建设高端食品企业总部中心、食品产业创新研发中心、食品物流中心、食品交易中心和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等“五个中心”和研发创新、综合交易、综合物流、标准化、综合服务、品牌运营“六大平台”,努力将中国食品谷打造成涵盖农业全产业链、三产融合的食品产业高端要素聚集平台和高端食品产业引领区,打造成中国与国际食品产业对接合作的平台、中国高端食品产业发展的典范和引领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龙头。

同时,依托中国食品谷高端平台,加快配套产业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在种养、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加快建立一整套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潍坊农业标准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并严格按照标准体系组织生产经营。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知道,以“中国食品谷”品牌经营的食品,全部都是高品质的安全、放心、健康食品,真正把“中国食品谷”打造成潍坊农业的“金字招牌”。二是建立科技研发体系。以产业发需求为导向,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开机构开展合作,跨行业、跨部门组建科研攻关团队,设立首席专家,打造产学研联合体,加强技术系统集成和组装配套,对影响我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集中突破种业创新和高端食品研发孵化,实现农业发展由“潍坊制造”向“潍坊创造”的转变。三是建立高端食品生产加工体系。充分开发利用潍坊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以“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企业上市”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优势加工企业升级技术、改进管理、扩大规模,大幅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制造能力。四是建立品牌培育营销和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组织注册国内、国际商标,争创农产品乃至食品山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面向高端市场引进和组建专业团队,导入先进营销理念和手段,以“三品一标”为基础,有计划地搞好区域、产业品牌和食品、农产品品牌的包装推介和营销推介,放大品牌效应,营造良好品牌形象。借鉴临沂市打造“生态沂蒙山”品牌的经验,集中使用推介“中国食品谷”品牌,综合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新闻媒体等的作用,统一打造、严格规范、全力保护潍坊农业区域、产业、产品品牌标识。

(四)开辟“一条路径”,强力推进农业“四化”实施

——推进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提升品牌农业实力的必由之路。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从根本上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为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扫清障碍。二是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扩大农民合作组织的规模,创新内容和形式,提高运行质量。落实好有关扶持政策,推动种养、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加快发,鼓励支持各级兴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做强做大农龙头企业。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支持和服务,通过招商引资、上市融资、兼并重组、集群联盟等方式,推进存量龙头企业融合重组,培植“航母级”企业集团,提高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家精神,努力造就一个具有眼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群体,为龙头企业发展持续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持。四是加快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按照以园区建设引领品牌农业发展的思路,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别是按照品牌农业和园区化建设的要求,搞好“两河”流域的农业产业布局,真正把“两河”规划好、发展好、开发好,把“两河”流域建成品牌农业示范带。

——推进标准化生产。将标准化作为全市品牌农业生产的主线,按照“两个市场一个标准”的原则,推广安丘农业区域化管理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经验,建立从农(畜、水)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潍坊标准”,为品牌农业发奠定基础。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及时更新、完善农业(畜牧、渔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做到每种农(畜、水)产品生产都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搞好推广普及,确保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能够真正落实到生产过程之中。加快低毒生物农兽药推广应用,狠抓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病虫绿色控害、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及生态养殖式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切实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二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按照“人员、机构内部调剂”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执法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抓,保持违规必查、违法必打的高压态势。三是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使用机制。严格落实市政府《关于禁止销售使用高毒农药的通告》等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加大农(兽)药、种子、肥料、饮料及添加济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假劣农业投入品及违禁物质的行为。借鉴苏州经验,适时试点农药集中配送,从源头上解决农业投入品监管难的问题。

——推进企业化管理。企业化是品牌农业发展的动力。一是导入企业化经营理念和运营管理模式。将企业经营理念贯穿于农业研发、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借鉴工业企业发经验,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园区(基地)”经营模式。所有园区、基地、农场都要按照有龙头带动、有技术负责人、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有标准技术规范、有统一的农资供应制度与档案、有田间生产记录、有产地环境检测报告、有品牌认证上、有速测设备并开展自检、有质量追溯制度的“十有”标准进行规范,不断提高农业发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准入制度和流通追溯体系,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大中型农贸市场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设立可追溯信息系统,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一律不得进场经营,更不得向市外销售。积极培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力开展农超对接、社企对接,发展农品直供专销,逐步构建面向全国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三是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抢抓农业部在潍坊设立全国农业国际示范区、在寿光设立全国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机遇,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国外建基地、建园区,设立销售网点和营销机构,组织生产、加工、技术和标准输出。有序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国外建农场、搞基地、办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高我市品牌农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通多元化出口渠道,扩大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打造全国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开展农业领域的“三招三引”活动,广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良种、企业总部和科研院所,加快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的步伐。

——推进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构建公益性服务化公益性服务。建立所有涉农部门与相关领域农业生产的定向服务长效机制,强化镇街各站所的职能和力量,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能力。二是发市场化服务。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等发展,催生和壮大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经营性农业服务主体。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开展农产品质量第三方检测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等生产性服务。三是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探索扩大涉农贷款抵押物范围,改善融资条件。畅通支付结算渠道,改善农村支付服务。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各类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注意发挥金融衍生品的作用,大力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积极争取相关农产品期货交易,规避品牌农业经营风险。四是搞好农业科技服务。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参与开展农来科技推广服务,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探索发智慧农业,开发引进物联网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升农业产学研一体化水平。五是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这是全市品牌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现实需要。发挥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密集的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教育体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出台培训计划,全面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不仅大量培育新一代的青年农民技工,更注意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3-5年内要有一批“硕士农民”、“博士农民”走进农村、扎根农村。同时,注意研究配套性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做好大学生村官和科技人才下乡等工作,鼓励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在农村务农创业,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科技服务带头人。

三、成效启示

(一)取得成效

潍坊市实施品牌农业以来,保持了在全省和全国的总体领先优势,为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不断扩增,主要经济指标长期居于全省前列。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525万吨,连续四年过百亿斤,实现“十连增”;蔬菜产量达1153万吨,成为京津济的“菜篮子”,出口量占到全国的1/10;肉蛋奶总产量286万吨,居全省第一,畜牧产业链销售收入连续两年突破千亿无,禽肉出口量达到6.5亿万吨,占全国的1/3。农业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做到了有标可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安丘模式”在全国推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到530多万亩,在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农产品1914个,品牌面积全省最大、数量全省最多。全市农业增加值由1992 年实施农业产业化之初的64.7亿元(当年值,下同)增加到2012年的 390.5亿元,年均增长5.24%,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972元增加到2012年11797元,年均增长13.3%,居全省第五。

2、农业增长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产业化成为农业展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01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省级75家,上市公司6家,居全省前列,带动85%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二是科技进步逐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00多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产业化实施20多年来,全市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牧、渔)业新品种196个,其中经过国家、省级审定新品种64个;农业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主要畜禽品种全部实现良种化。寿光市被农业部和省政府确定为全国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农村体制机制活力不断释放。在不断探索创新的基础上,又集中推开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三项改革”,进一步体制机制活力。截至目前,工商部门已核准家庭农场名称1379户、登记589户;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0483家、联合社139家,带动40%农户入社,合作社注册资本金占到全省的1/3以上。四是农业国际合作进程加快。2012年,全市农业出口创汇约17.5亿美元,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

3、农业基础支撑不断强化。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小农水重点县、现代水网体系建设等水利工程,开展“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旱涝保收田达到705万亩。农机总值达到91亿元,总动力132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网上交易、农产品物流等新型流通业态迅速发展,建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安丘大姜、诸城水产品、昌邑苗木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骨干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品牌。近几年各类金融机构累计推出“三农”金融产品22项,发放贷款67亿元,支持农户和中小企业6.2万家。市、县两级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二)经验启示

潍坊市品牌农业的实践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以增收富民为核心,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科学把握发展趋势,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谋求新举措,始终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而在具体实施措施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如下:

一是建立品牌农业组织领导机制。把品牌农业摆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发展品牌农业,调整充实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等各类相关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职能设置,建立各级政府品牌农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谋划品牌农业的发思路和工作措施,开成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是建立品牌农业工作推进机制。根据全市品牌农业发的实际需要,结合“两河”开发,科学设置品牌农业建设的目标责任体系,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部门、具体到项目、量化到个人,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是建立品牌农业支撑保障机制。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加大小农资金整合力度,统筹运营各类资源,建立以财政预算正常增长为支撑的长效投入机制,构建多元化品牌农业投入支撑体系。打通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的渠道,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外源性动力。抓好现代水网工程、大中型骨干河流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品牌农业发提供水利资源等基础支撑和保障。

四是建立品牌农业考核激励机制。将品牌农业发展纳和县市区和镇街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适度加大考核权重,体现工作导向,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褒扬先进、鞭策后进,凝聚力量、锤炼队伍,推进品牌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探索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和措施,在农业项目申报中增加绩效评估和考核的内容,将项目绩效目标与财政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相衔接,作为项目立项、考核验收及绩效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并建立绩效与预算安排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各级发品牌农业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提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责编:沈王一、赵晶)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