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党校 陆菊萍 顾娟
2016年08月02日09:5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一、瀛东村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其它四位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这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撑。因此崇明的生态岛建设顺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世界性潮流。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2004年上海明确将崇明岛定位为“生态岛”,以生态保护为主,为上海未来预留优质的发展空间。同年7月,胡锦涛同志来崇明视察时指出:崇明要率先倡导和推广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2007年4月12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用科学思维、战略眼光,充分认识崇明岛建设的重要意义。崇明拥有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岸线条件四大优势,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上海进一步联动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的前沿。
作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陈家镇坚持“生态先行”,在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成生态镇、知识城、休闲地,建成生态典范之城和大都市的后花园。
近年来,陈家镇瀛东村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使生态养殖、生态农田和生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村容村貌不断改观,生态状况日趋良好,村级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又推动了其他方面工作。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
通过了解陈家镇瀛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分析当前上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上海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加深我们对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认识。
二、瀛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法
基本情况:
总面积 4200亩 农户数 85户
户籍人口 214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 2.2万元
地理位置 位于崇明县崇明岛功能分区的崇东分区,在陈家镇的东南端,距长江隧桥约8公里。
行车路线 上海长江隧桥-陈海公路(往东)-东滩大道(往东)-中滨路(往南)-瀛陈公路(往东)右拐进入瀛东村村口
村庄周边
旅游景点情况 瀛东村东湖浏览景区、东滩湿地公园、东滩候鸟保护区、东滩景观大道
村内停车
设施情况 有免费停车场地,最多可容纳300辆车同时停放
村发展
农业旅游情况 瀛东村从2001年开始经营以农户为主的农家乐,2009年转型开始打造集吃、住、玩、游、娱、购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
最佳参观时间 四季风光各有特色,景区对外开放时间:每日7.30——17.00
二、主要做法
1、打造美丽宜居村庄
一是进行植树造林。近几年,瀛东村大力推进绿化建设,目前全村绿化面积1300亩,其中林地面积620亩、水资源涵养林400亩、经济林280亩,大量种植了香樟、垂柳、夹竹桃、重阳木、冬青等植物,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0%,村时里还实施了500亩绿化样板工程,人均绿地面积达6.6亩。在抓公共绿化的同时,重视居民住宅绿化:在环村河边种植林果花木,形成了集防护和观赏于一体的环村绿化带;在全村的主干道两边种植常绿观赏性树木,美化街道;对农户庭院内,在种植果树和花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补种竹类和药材,以营造优美环境。
二是重视湿地保护。瀛东村共有10公里长的河道和1700亩鱼塘。由于淡水养殖依水而存,因此水环境的优劣对瀛东村影响极大。近几年来,瀛东村对所有老塘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一只800亩集科学放养、生态保护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水面生态鱼塘。对住宅区两边的河道进行疏浚、拓宽,保证水系循环。在所有河道两侧种植树木并形成绿化带。
三是加大治污力度。首先进行垃圾分类收集。村内设有150个垃圾箱,1个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对于生活垃圾的收集,村里成立了保洁队伍,对垃圾收集工作做到分类收集、日产日清,并对垃圾收集点定期消毒,确保环境卫生达标。目前,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了100%。其次落实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一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一体化预处理工艺+土壤灌溉”处理工艺,日处理能力30吨/天。把村内所有污水统一引至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有机质肥料通过地下暗管注入农田,目前瀛东村的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6%。农村改厕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公厕的无害化。
四是实施生态住宅改造工程
将所有民居住宅的外墙、屋顶、门窗统一更换为环保节能型材料,优化庭院绿化,指导村民将围墙替换为常青观赏植物,建成了生态型庭院,定期进行评比。每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光风互补发电的路灯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成为了吸引游客观赏的靓丽风景线。
2、调整产业结构
在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的同时,还积极推动村级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最初以养殖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为“养殖业为主、种植业、旅游业“三业并举的产业格局,目前又正在向以生态旅游为主,种、养业联动发展的结构转型。
一是依托优质环境,打造生态旅游业
? 高阁观鸟 瀛东村村民在东湖之畔垒起一座泥山,小山上树林竹林茂盛,山坡青草常绿,优良的栖息环境引来鸥、鹭等候鸟前来光顾。游客在“渔家乐宾馆”的顶端观鸟阁借助望远镜,尽情观赏绕山而飞的各种鸟类,并可远眺东滩、东海,观东海日出,感悟沧海变桑田,生命之精妙。
改造鱼蟹塘,挖掘“渔文化”,发展“渔家乐”生态旅游业。几年来,瀛东村充分利用原有的鱼蟹塘,放开手脚,改小塘为湖泊,变洼地为土丘,再冠以葱松、亭阁。营造了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增设了渔家乐宾馆、渔具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开设了“浑水摸鱼、捉蛸蜞、钓蟹”等渔乐项目。按照生态、环保和低碳理念,修建32幢旅游别墅、配套建设了饭庄、会务中心和湿地公园,实现了传统农家游向生态度假村的转型升级。 2011年全村旅游业产值1700万元,吸纳本村和周边社区农村富余劳动力120人。
二是实施科学兴渔,发展生态养殖业
自2009年以来,瀛东村与上海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协作,试验利用自然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依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喂动物,动物排泄物育植物的良性循环,发展生态养殖获利成功,接着,就将原来1000亩标准精养鱼塘实行大面积改造,形成一只仿自然形态的湖泊,实行生态养殖,经过两年实践,不仅节省了投放饲料的成本,而且产出的成品鱼,肉质鲜美,深受市民青睐。
? 品渔家宴 瀛东村村民勤劳又好客,以江、河、海鲜为特色的渔家宴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鲜、特、美”是瀛东村渔家宴的主要风格。
三是应用低碳技术,优化生态种植业
一方面加大生态蔬菜基地建设,形成了近一个500亩的生态蔬菜园区。另一方面注重了农田生态化建设。把500亩农田建设成水系交错林网配套的“高优高”标准粮田。同时,积极发展低碳、有机农业,创办了一个600头规模的白山羊饲养场。摈弃了原来那种高碳排放的桔杆焚烧方式,把一部分青绿桔杆收藏发酵作为牛、羊的饲料。对枯萎桔杆机械粉碎,再与牲畜粪混合后还田当作有机质肥料,使作物桔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为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调整了种植结构,增加苜蓿种植面积,鲜嫩苜蓿为村民和餐馆提供了绿色蔬菜,苜蓿还田既降低了土壤的盐碱度,又增加了有机质肥料。田间废旧的农用薄膜做到100%统一回收利用;对旧农药袋、农药瓶派专人落实收集,登记、保管、销毁或直接送达相关部门作无害化处理。
三、主要成效
瀛东村先后投入8000万元,遵循低碳环保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修建32幢旅游别墅、会务中心、水上餐厅和景观湿地,现在一个以低碳、生态、环保为理念,集住宿、会务、餐饮和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度假村已初具规模。通过推进传统农家乐旅游转型升级,在稳步积累集体资产的同时大幅增加了村民收入,走出了一条具有瀛东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近几年,瀛东村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2012年全村旅游业总产值1600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20人。截至2012年底,全村生产总值2000万元,人均收入2.2万元,固定资产上亿元。
近年来,瀛东村积极整合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深度挖掘“渔文化”。瀛东村利用渔业养殖的优势,发展“吃渔家菜、住渔家屋、享渔家乐”的“渔家乐”生态旅游业,实现了产业创新转型。建设了农具展示馆、渔具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开设了“浑水摸鱼、捉蛸蜞、钓蟹”等渔乐项目。
瀛东村始终坚持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态、和谐”为主线,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生态养殖业和种植业均衡发展的经济结构,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民生福利的稳步增长。未来的瀛东村作为陈家镇建设规划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城中村,继续坚持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百姓共同富裕的目标。
村集体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进多项惠民实事工程,积极改善民生。村集体对农户住宅房以集体补贴的形式,在上海市科委的统一安排下,对村民住宅(包括屋顶、墙面和门窗)进行生态保温改造,增强村民居住的舒适性。同时,由村集体投资,解决好农户房屋的三通问题。针对70岁以上老人上下爬楼不方便的问题,由村集体出资,专门建造一些平房,提供给老人居住。投入资金美化环境,安装有线电视,完善基础设施。从2005年开始,村集体规定村民凡女满50周岁,男满55周岁均可享受村集体拨发的每月40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合作医疗、农保等保险全部由村集体支付。经过多项惠民实事工程的有序推进,瀛东村民逐渐过上了“环境幽雅、居住舒适、物质丰富、精神充实、安居乐业”的现代新生活。
村里组织了富有东滩地方气息的崇明山歌演唱队,腰鼓队,开展自娱自乐活动,弘扬民族生态文化。
瀛东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创建精神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卫生村”、“上海市民主法治村”、“上海市信用村”、“崇明县廉洁文化示范点” “上海市庭院文明示范村”、“崇明县生态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四、分析与启示
(一)陈家镇瀛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
1、制度建设是实施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
从短期来看,生态建设投入大而产出少,产出存在滞后效应。而群众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迫切需要。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崇明人在思考,2010年初发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明确回答了如何建设生态岛的问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投资的外部性特征比较明显,“造血”功能较弱,没有财政补偿的强力支撑难以持续推进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是一条跨越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开展自然低碳、产业低碳和人居低碳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发展模式探索,其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都离开适当的财政补偿。只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得以长期、稳定的实施。
2、建立教育机制,普及生态理念
围绕“生态岛”建设的奋斗目标,县委、县政府组织了“新世纪,崇明人形象”、“崇明岛精神”、“崇明建设生态岛”、“生态岛建设教育实践活动”等大讨论,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又崇明生态岛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了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了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3、科技创新是实施生态建设的有效手段
通过科技创新和运用,探索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废物减量化、资源再循环、再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为瀛东村农业环境的生态健康、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瀛东村的系列研究应用示范项目,推进了节能技术与新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污水和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在崇明的应用,构建了自然和谐、资源循环和智能信息的人居环境。
4、农民利益是实施生态建设的根本动力
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生态岛建设的强大力量。只有始终将改善民生放在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在现代生态岛建设过程中做到生态强县、生态惠民,切实增加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物质利益,才能得到他们对生态岛建设的支持,这才是崇明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力量源泉。
(二)陈家镇瀛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村史展示馆 在村史馆,一幅幅黑白照片诉说着围垦时的艰苦岁月,也记录下了老村支书陆文忠当年奋斗的身影。那一年,40岁的他挑着扁担,穿着草鞋行走在泥泞的荒滩上,显得干劲十足。这段历史被留在了村史馆,“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垦拓精神也被崇明县委命名为“崇明岛精神”,陆文忠本人也因此连续5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并于2002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瀛东村成功的前提
1985年初冬,在上级政府同意下,陈家镇地区6名群众由现任党支部书记陆文忠带领,迈开了在滩涂上的艰难创业之路。经过前后3次筑堤围圩,历经9年奋力拼搏,终于在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芦苇荡的滩涂上,描绘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建立起以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业并举发展的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为一个村官,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身格言,既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瀛东人的承诺。在近30年的历史征程中,陆文忠用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精美的人生赞歌,孜孜不倦地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一心一意致富全体村民的一腔热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一次次不顾个人安危与海潮搏击抢救临危大堤,一庄庄不认私情,秉公办事,保护集体利益的事迹,深深地刻烙在瀛东人的心中。
2、发展集体经济是瀛东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的保障
实事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瀛东村的领导者按照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结构和经济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而又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
瀛东村从建村以来一直是地多人少,又加上地处东海之滨长江边上,遭遇自然灾害的概率远多于岛内其它村子,为了扶持弱势群体,壮大抵御灾害的力量,村委会坚持20年不动摇,走出了一条既发挥集体力量,又不打击个人积极性的“两头统,中间包”之路,人们称其为瀛东模式。统一组织的采购销售举措,又减少了经营的风险,既提高了村里农户的收入,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3、找准生态农业和渔家乐旅游的结合点使强村富民之路有了可能
? 一日渔民 瀛东村开辟供游客开展活动的渔家和渔塘,准备了钓、叉、攀、捉鱼等多种形式的捕鱼工具及表演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渔家的捕鱼活动,和渔民一起劳作,分享渔家乐趣。
旅游业的发展,既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有价值的是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文化理念。
挖掘“渔文化”和生态旅游成了村的两大支撑产业。瀛东村充分注意到这两大特色产业在内涵上的紧密联系,并找准了他们的结合点,从而达到了相互支撑,互为依托,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效果。在实践中形成了“把生态农业项目变为旅游项目,科普教育项目,参观学习项目,把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做到了农业经济的价值叠加,探索出一条在纯农业的情况下,使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
? 东湖垂钓 瀛东村的东湖拥有数百亩天然水域,垂钓爱好者们在这里举行钓鱼比赛活动。东湖的水,东湖的风,东湖的鱼,让垂钓爱好者泛舟垂钓,一展身手,忘记烦恼,消除疲劳,也让去东湖的游客永远牢记东湖的风情。
4、生态科技的引领才使瀛东村成为宜居村庄的典范
科技创新是实施生态建设的有效手段。围绕人居低碳为目标,发挥了生态科技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瀛东村的系列研究应用示范项目,推进了节能技术与新能源、绿色建筑、污水和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在的应用,瀛东村构建了自然和谐、资源循环和智能信息的人居环境。
? 崇明岛精神雕像 2004年6月25日,崇明县委、县政府在瀛东村举行“崇明岛精神雕像”的落成仪式。雕像座北朝南,高5米,长7米,宽1、6米,底座为钢筋混泥土结构,上部人物群像由40吨重的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成为瀛东村旅游的一个新景观。(案例提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