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专题报道>>“全国基层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红西路军的革命精神内涵及其精神品质

——传承红西路军革命精神,凝聚民族复兴伟大力量

青海省海东市委党校 王全德

2016年08月01日16:0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革命战争有胜利也有失败。胜利的历史是高耸天云的丰碑。它光耀千秋,为人民所瞻仰、称颂。失败的历史则是深埋地下的基石。它默默地承载着人民共和国的大厦,却不为人所见。然而,没有基石便没有丰碑。基石所蕴含的品质和精神,往往更坚硬,更丰富,更加耐腐蚀,更有承载力,因而也更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就是这样一块共和国的基石。我今天所要研究的,就是这块基石所蕴含的宝贵品质和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

让我们也走进青海,了解那段发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关于被俘红西路军战士所做的鲜为人知的历史,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吧!

一、案例背景

在中国抗战时期,西路军奉中共中央和军委的命令,西进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和打通国际路线,完全是为了武装红军,进行抗日。打通国际交通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甚至连蒋介石也看得很明白。他1934年就意识到,一旦日本全面侵华,海上运输线必将遭封锁,必须尽快打通“国际交通线”(苏联)。他双管齐下,一方面全力在国内“剿灭”心腹之患红军,防范红军打通国际路线;另一方面,多次与苏联进行外交斡旋,签订条约,打通国际交通线。结果,抗战初期(1937-1941),他的军队从苏联得到了近5亿美元至关重要的军援,其中,飞机1800多架,每架3万美元,另有大批弹药、机枪、大炮、车辆等。这不但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苏联、共产国际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根本利益。面对德、日法西斯的严重威胁,苏联当局早在1934年就调查确定了援助中共抗日的两条道路:一条经外蒙到绥远或宁夏;一条经新疆到哈密或安西。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确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同时,肯定了上述方案,派遣张浩(林育英)回国传达会议精神及斯大林的意见。第三个目标,就是从宁夏方向打通国际路线,接取在外蒙南部边境准备好的6-700吨武器弹药。后因共产国际担心遭日机轰炸,于11月3日电示中共中央,改由从新疆援助约1000吨物资,让中共派红军到哈密接取,毛、周在征求了多方意见之后,决定让已经西渡黄河的红5、9、30军组成西路军,担负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国际路线的任务。

这就是西路军形成和西进的大背景,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别是中共和红军抗日的必然要求,是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西路军广大将士才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及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在被俘的400多名红军西路军战士身上。

部分红西路军官兵后被俘以后400名押送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叫赞卜呼(现称红光村)的地方。在十分落后、封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既要承担繁重体力劳动,又要忍受各种非人待遇,特别是女战士一方面受奴役,还要受到马步芳匪兵奸淫或转卖的情况下,仍然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动摇,建立了全国唯一一座红军清真寺——红光清真寺,也是青海省惟一一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伊斯兰教寺院;修建了一所青海省唯一一所小学——红军小学;建立了少见的由红军修建的村庄18座庄廓(60间民房)——红光村的雏形。现如今由原来18户90多口人的小村落,发展成为拥有178户的红色大村庄——红光村。

现实依据:这里形成的红色文化根基十分扎实、内容十分丰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理论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挖掘、研究与发扬形成于我们青海这片热土上的红西路军精神。对教育当代国人,特别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搞好民族团结,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二、主要做法

(一)做法之一:建立了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修建的清真寺——红光清真寺(也称红军清真寺)

1939年至1946年间,青海军阀马步芳把从甘肃河西走廊被俘的400多名红军西路军战士组成“工兵营”,押解到现在的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卜呼村,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期间共计开垦荒地1700多亩,修建巨型水车5架,住宅围墙60多处,学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2盘,油坊5处等。住宅60多处围墙5000余米,学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3盘,油坊1处等。红光村、红光清真寺和西路军红军小学就是由当时被俘的红军战士设计、取材、施工而修建的。

这座清真寺占地约4亩,四合院布局,唤醒楼、南北配房、大殿组成,唤醒楼三层四柱亭子式;南北配房各五间,大殿为斜山式建筑,径深之间飞檐筒瓦,花砖、屋脊呈两面坡式分布。

被俘红军西路军战士在建造该寺时,虽遭敌人的严密监视,但他们坚信革命必胜,采取各种方式与敌人进行了机智顽强的斗争。

站在清真寺大殿正前方,抬头看大殿的屋顶,可以清晰地看到屋脊的花雕上镂空雕刻着许多高约几厘米的五角星;在距五角星不远的附近,有弯口朝上的月牙形雕刻,月牙上带着小小的手柄,像一把弯弯的镰刀。还零散地分布着一些被刻成H形的图案,这些都是变换了形状的“工”字。此外,在大殿屋脊的两侧墙壁上,冠以五角星铁帽的钉子酷似一朵朵怒放的梅花,特别耀眼。

“四”代表四方面军;里面的“通天柱”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二)做法之二:青海省唯一一所西路红军修建的小学——红军小学

红光村小学是1939年至1946年由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修建的唯一的一所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学校,后因保护不力被拆除,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遭到了不应有的损失。有了定居的村民以后,马步芳强迫红军战士修建学校,西路军红军小学就是由当时被俘的西路军战士设计、取材、施工而的,全校占地约5400平米。整个学校的布局为三段式院落,前庭中屋后院。前庭为学校的操场呈四方形,操场南边正对着学校的大门有一个的高约一米五,宽长各三米左右的检阅台。校舍房屋四合院布局,由大门、左右门房各一间、东厢房两间为教室(靠北一间大靠南一间小)、西厢房为无间(两间隔成教室,三间隔成教师宿舍)、北正房为三大间(当时称为礼堂)组成。大门和南边的检阅台遥相对应,青砖雕花。右门房为库房,左门房为厨房,东房和北房为教室,西房是教员宿舍兼办公室,东北角是厕所,边上有进入后院的院门。后院是果蔬园,主要有当地的杏树和梨树,间或种植蔬菜等,可以说是当时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

(三)主要做法之三:修建了西路红军纪念馆

198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在世,启迪后代,在红光村修建了一座纪念馆。

纪念馆座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占地面积2030平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院内栽种了17棵柏树,郁郁葱葱。纪念馆大门为简易砼体结构,瓷砖面门楼,安两扇铁栅门,大门门额上镶铜字“西路红军纪念馆”,进入大门十米开外是西路红军纪念碑,砼体结构,水泥抹面,由四面出踏跺的园形基座,方形碑身,尖顶置铁制红星组成,高11米。碑身正面刻有“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落款青海省人民政府,东面刻有“魂系昆仑壮河山”,落款青海省军区,北面刻有“心不易豪气永存”,落款循化县县委,西面刻有“红军精神如黄河奔流英雄业绩与积石永存”,落款循化县人民政府,纪念碑后是高2.3米的简易的西路红军失散人员经历碑,砼体结构,正面刻有西路红军在河西走廊战役中失利被俘,在赞卜乎地区战俘集中营监管期间垦荒、伐木、修路、建房等苦役经过,遭受非人待遇,与敌斗争,坚贞不屈的碑文,再后面是三间混凝土结构简单的陈列室,室内正面有24名西路红军战士流落循化晚年时的照片,从外表到气质他们已完全成为撒拉族老人,在当时黑暗时期他们被善良的撒拉族群众接纳,招婿认亲,得以生存。近年来他们已进入八十多岁的高龄,陆续故去,现仅存两人。左侧陈列着当时红军战士为群众制作的一对摇椅和一张单桌,摇椅的靠背档头上赫然刻有一颗五角星。右侧是党旗、党的誓言,并有前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题词“红军西路军战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和徐向前题词“西路军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垂史册”。

(四)主要做法之四:被俘红军修建的村庄——红光村

1939年至1946年间,青海军阀马步芳把从甘肃河西走廊被俘的400多名西路红军战士组成“工兵营”,押解到现在的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卜呼村,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期间共计开垦荒地1700多亩,水渠7000米,

西路军战士到达红光村之前,这里是一片荒芜之地,除了在黄河古什群渡口有青海马步芳的驻军之外,方圆五公里没有人烟。因为它是循化到西宁的必经之地,经常有土匪,强盗打家劫舍,更有野兽时常出没,自然环境非常恶略。西路军战士被分成四个连,营长和各连连长有马步芳派亲信担任,连副由西路军战士中指派。然后分别派往各处从事不同的工种。其中一个连派到循化和尖扎县交界处的原始森林伐木,一个连派到红光村上游的黄河岸边的石崖上开山凿石修水渠,一个连在今红光村从事垦荒,还有一个连在红光村负责建房。至1940年,西路军战士在红光村已建成部分房屋和土地,马步芳在此设“庄头”,然后从循化各村抽调贫困的撒拉族家庭充当马步芳的佃农,替马步芳种地、贩运木材,至此,红光村才有人定居,真正形成了一个村庄。所以说,西路军战士创建了一个村庄,没有西路军战士红光村的历史将会改写。

西路军在建设红光村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撒拉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相互同情,相互帮助。撒拉族群众暗中帮助和保护西路军战士,西路军战士也帮助撒拉族群众改进生产技艺,制作劳动工具,建设基础设施,传播了内地农耕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

从1939年到1946年,西路军战士在红光村共建造了60处民房、一院仓库,一院土榨油坊。民房的建造也改变了撒拉族群众正房建三间北房的习惯,而将所有房屋一律建成西房五间,其中蕴含了红五星之“五”,西路军之“西”;大门的位置违背了撒拉族大门正对正房开的习俗,也没有考虑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安全需求没有门对门,而是把60处院落大门一律设计成坐南朝北,暗指西路军战士北上抗日等革命信念。

三、主要成就

1.为正义的事业而战,让信仰得到传承和发展。清真寺中伊斯兰教信仰与红军信仰的有机融合。红军战士让伊斯兰教信仰得到传承时,更让红军的信仰通过特殊的标识得到体现和传承,使它的社会功能及历史教育意义深远而伟大,也使得赞布呼清真寺在全国数万座清真寺中独树一帜。

2.为当地人民的发展而建,让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共同发展。修民房60间,创造自身和当地农民赖依生存的物质基础;建学校,为本地区的人民传授知识、智慧,建设精神家园。

3.为不同文化交流献力,实现了军民团结、民族和睦进步。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几十年过去了,男红军战士中有26位在本地成家立业;有几十位红军女战士因各种原因也在青海各地成家,目前剩余者寥寥无几。他们成为让内地的汉文化与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有机融合的使者,在相融中发扬光大。

4.为被俘红军战士正名,让红西路军精神光照千秋。红西路军因被当作“张国焘分裂路线的产物”而长期遭受不公正对待。2002年9月推出的新本《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为西路军作了公正的评价:“西路军所属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

⑴ 人民没有忘记——在清真寺内红光村村民自发捐款修

2009年4月11日,由红光村村委会和红光清真寺管委会联合投资10多万元创建了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纪念馆内共陈列资料照片80多幅,实物20余件。

⑵ 政府没有忘记——建立西路军纪念碑

1998年12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红光清真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青海省惟一一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伊斯兰教寺院。

(3)社会没有忘记——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近年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红军后代及爱心企业等捐款捐物,学校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总投资240万元的新建工程于2012年7月动工,占地近1300平方米,包括集图书室、微机室、音乐教室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楼和硬化操场。

(4)教师学生没有忘记——建立红军小学纪念馆

由于时间太久,红军修建的学校于1993年拆除,但是校内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在红光小学的一间教室里,虽说没有纪念馆的牌子,里面却也收藏和陈列着十几件红军的遗物,刻有五星、镰刀的青砖,红军使用过的马灯、蔑刀……

“校旗上闪烁红军的五星,脚下路延续新的长征,我们是新一代的红军小战士,先辈的热血在身上奔腾……”校园的墙壁上写着《红光小学之歌》。

学生在2010年植树挖坑时,出土了篾刀一把,䦆撅头一把,马灯一盏,月牙形一块,石刻五子棋盘半面和青砖十几片。

⑸国家没有忘记——建设红色家园

胡锦涛、习近平、吴邦国、李瑞环等中央领导的题词牌匾。同时命名为“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授牌,成为全国第一所以“西路军”命名的红军小学,青海省第一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11月17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西路军红军小学“中国工农红军青海西路军西路军红军小学”校牌。

全国第11个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建成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教育的红色高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净化心灵、教育人民意义重大。目前,先后有青海省内100多个部门和单位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为搞好青海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6.人民生活幸福安康。1987年,根据撒拉族人民的心愿,世世代代铭记缅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西路红军战士,青海省人民政府将西路红军用生命和鲜血建设的赞卜乎村改名为红光村。这是一处珍贵的、全国唯一的由西路军被俘战士创建的红色村庄——红光村。

⑴改村容村貌:红军西路军战士创建的村庄在全国实属罕见,且布局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保护价值。2013年被列入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经过一年的各方努力,红光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各级领导深入村庄,拆除违章建筑、破旧房屋、残墙断壁、厕所棚圈、路障匾牌等,全面整治“五乱”,为实施改门、改墙、粉墙工作创造条件。全村危旧房改造、院墙改造及粉饰、大门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工程全面开展,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建设示范村的良好局面,在某些建筑物和大门结构中雕刻镶嵌象征革命的镰刀,铁锤,红五星,“工”字等造型,以此为后人传承红军精神和红色文化。

现如今,走进红光上村,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整齐统一的居民院墙,文化底蕴浓厚的撒拉族农户大门,醒目的村综合服务中心,还有红色文化浓郁的文化广场,让人流连忘返。

(2)提生活水平

红光上村这块饱含革命先烈坚定信念的土地,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从红军修建的18户90多人口的小村落发展成178户890人,现有党员18名,其中女党员5名,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639万元,人均纯收入7751元,远远高于全省农牧民的平均水平。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完成投资1044.42万元,新农村改造,完成墙体抹面、墙顶扣砖、土墙改砖墙、大门更换、两房改造建设、道路硬化、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文化广城建设等工程,显红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广成及416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各1处。

现如今,走进红光上村,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整齐统一的居民院墙,文化底蕴浓厚的撒拉族农户大门,醒目的村综合服务中心,还有红色文化浓郁的文化广场,让人流连忘返。

红光村成为循化县乃至青海省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8.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通过衔接,国家开发银行为红光上村1户企业和32户农户提供了700万元的贷款,鼓励群众积极创办企业、开办农家乐园和外出经营餐饮业。通过支持,今年公伯峡冷水养殖场又新增网箱50个,新投放高白鲑、三文鱼等名贵育苗15万尾。养殖场协调,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秸秆玉米,保证农民增收。

⑴养殖产业——水库网箱养殖

例如:全县已经建成水产养殖基地7家,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网箱养鱼面积达33亩,预计可实现收入600万元。并努力把水产养殖业和设施渔业培育成循化县“菜篮子”特色优势品牌产业。

⑵饮食产业——撒拉人家美食

近三年来,在外创业的群众为红光村创收300余万元。从事运输的38户农户有大小车辆48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红西路军精神及启示

70多年前,红西路军将士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气壮山河的大无畏精神,形成了气壮山河的红西路军精神,尤其是被俘的红西路军战士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对现时代的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具有现实教育和启迪意义。

(一)忠诚理想、坚定信念。就是牢固树立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定革命意志不涣散。我们学习先辈的精神,就是要同我们党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给我们的启示是:做到忠诚理想、坚定信念,必须集中整治解决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人民群众反应强烈 “四风”问题,进一步通过整风统一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为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服务。

(二)顾全大局、服从命令。西路军广大将士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于自身利益于不顾,以民族、国家和党的利益为重,发扬了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种利益深刻变化的调整期,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同党中央的部署保持一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发扬西路红军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处理好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和地方、个人、局部利益的关系,才能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三)生命不息、战斗到底。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如:红军女战士在受尽敌人的各种侮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活下去,一有机会就逃跑,宁死不屈,继续寻找党组织要求工作。在修建住房、寺院、自造生活用品时,把坚定的理想信念用特殊的符合表达出来,表现出一心救国救民品质和意志。给我们的启示是:现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条件好了,反而使有些领导干部工作的热情、积极性下降了,精神懈怠,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等等。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人均水平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协调问题突出、党内反腐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党的生命力受到严重威胁。发扬西路红军生命不息、战斗到底的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400多名被俘的红军战士,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面对敌人的暴刑和百般折磨,他们年龄轻轻,远离家乡和亲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相互鼓励、关心、支持,把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和对敌人的痛恨体现在建筑物、工作生活的用具中。在英勇就义中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这种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我们一定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一心办好国内的事情,坚决反对“三股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顽强不屈、忍辱负重。西路军将士都是经历过长征考验的老红军,由于西路军失败,却长期戴着“张国焘路线”执行者的帽子。幸存的西路军将士长期以来受过许多委屈,但他们忍辱负重,通过种种方式和终生的革命言行,证明自己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给我们的启示: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风险,尤其是在反“四风”中,各级领导干部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敢于负责精神对待,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把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看作推动工作的大力、密切联系群众的切入点,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

毛泽东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红西路军被俘战士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案例提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责编:沈王一、赵晶)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