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专题报道>>“全国基层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为民要真心 工作要真干 服务要真诚

——马鞍山践行“走亲戚”群众路线的生动案例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 王春祥

2016年08月01日15:5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1年以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在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开展了大规模的走亲戚活动,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到农村、社区,与困难群众“一对一”结为“亲戚”,通过广泛而又持续地开展走亲戚活动,真正达到了“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目的。“走亲戚”是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生动实践,以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实实在在的做功,很好践行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受到群众的由衷欢迎。

一、案例背景

活动的缘起。2011年下半年,马鞍山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为民要真心、工作要真干、服务要真诚”的工作要求,着力改作风、提效能。为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围绕“机关干部得锻炼、干群关系得升华、困难群众得帮扶”这一主题,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党委创新党建活动方式,开展了“我到农村走亲戚”活动,积极推动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与农村困难群众结亲戚。由于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广大党员的积极参与,活动开展带来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为马鞍山市创新党建活动的靓丽品牌,得到省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活动的扩大。2013年10月,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马鞍山市站在新的起点上,把“走亲戚”作为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市委向全市发出倡议,希望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自愿与农村、社区困难家庭“结亲戚”,走亲戚活动随即在全市全面深入推开。这次活动的取向和目标更加明确: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是助人自助;“走亲戚”不是走一阵子,而是要走一辈子;不光要走农村的穷亲戚,还要在更广泛的领域与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结成“亲戚”。让“走亲戚”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成为干部受教育、转作风、提效能的重要平台。

二、主要做法

1.坚持“组织推动、领导带头、个人志愿”三结合原则,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参与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深入基层,摸清“亲戚”家底,做到结对亲戚“不重复、不遗漏、全覆盖”;成立市“走亲戚”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形式、内容和具体要求;通过座谈会、交流会、走访调研、文件通报等形式,督促活动的落实。

二是坚持领导带头。活动启动以来,市委常委率先垂范,带头“结亲戚”、“走亲戚”,带头听取群众意见,带头调研指导工作,全市建立了领导带头责任制。市县区直单位“一把手”也在第一时间全部走进“亲戚”家门,发放“连心卡”,建立联系“热线”,为干部职工做好表率。

三是实行个人志愿。党员干部自觉自愿参加活动,把“走亲戚”当成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变成感恩的具体行动。据统计,全市101个单位17127名干部职工与16991户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结“亲戚”。马鞍山形成了万人下基层结万户“亲戚”的生动场面。

2.严格“三条硬杠”、“四项要求”,让活动真正接地气、常态化

党员干部根据本人和“亲戚”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对一”结对方式,每年主动“访亲”一般不少于两次。“走亲戚”双方原则上不得变动,做到“亲戚”不脱贫,责任不脱钩,帮扶不停止,确保“走亲戚”活动全覆盖、常态化。为了确保走亲戚活动落到实处,要求做到“三不标准”、“四个经常”,即“不见亲人面,不算走亲戚;不进亲人门,不算走亲戚;不解亲人难,不算走亲戚”;“经常走访慰问、经常谈心交流、经常济困解难、经常兴办实事。”

3.实行“双向互动”,让“亲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马鞍山市“走亲戚”不是单向的下基层,而是双向的来往;不是干部认亲就算亲,而是百姓认亲才算亲;不是干部走亲才算走,而是要让群众走起来才算真正走。党员干部不仅要走下去,还要把农村“亲戚”请到城里来、请进家中去,实现“走下去”与“请上来”的双向互动、双向收益——党员干部接地气、受教育;基层群众长见识、提底气。“两家人”通过在一起拉拉家常事、说说知心话、共谋脱困路,实现“从谈心到交心、从交心到知心、从知心到同心”,真正成为“一家人”。

“双向互动”是马鞍山市开展走亲戚活动显著特色和创新亮点,涌现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如当涂县开展的“五互五联”法、和县西埠镇开展的“五项互动”法等,形式新、内容实、效果好。“五互五联”法:“互相交流联系方式、互相请到家做客、互相介绍家庭成员、互相交流家庭情况、互相开展家庭活动,注重家庭联系、感情联系、思想联系、生产联系、生活联系”。“五项互动”法:“我与亲戚话发展”、“我给亲戚讲政策”、“我带亲戚看新村”、“我与亲戚同劳动”、“我领亲戚进家门”。

4、实行“授人予鱼”与“授人予渔”的有机结合

雪中送炭,授人予鱼。马鞍山市走亲戚活动坚持从走“穷亲戚”开始,着力化解农村、社区中的“低保户”和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无私奉献,慷慨解囊,送去了钱、粮、油及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有效缓解了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一些领导干部还想方设法帮助“亲戚”解决诸如医保、廉住房、就业、入学、养老等方面的问题,努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从“授人予鱼”走向“授人予渔”。开展积极地物质帮扶和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是我市走亲戚活动的起点,但不是终点。我市走亲戚活动不是简单的物质救济和帮扶,不是一“走”了之,一“给”了之,而是在活动过程中,既注重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又不包办代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在物质帮扶的同时,注重解决思想观念的障碍,注重谋划脱贫致富的路子,注重解决就业创业的难题。如在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推动专家、科技能手、实用型人才等结对帮扶,推动“帮物——扶智——自立”,最终实现“授人予鱼”向“授人予渔”的升华。

5. 推动助人自助,把“走亲戚”作为干部受教育、心灵得净化的重要平台

马鞍山市“走亲戚 ”活动不是单一价值取向,而是在帮扶困难群众的同时,实现“干部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的双重目标和双向收益,是助人自助。主要做法有:一是要求党员干部亲历亲为,带头走进群众,深入基层,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群众的生活状态,接受思想教育和心灵洗礼。二是要求带着真情实感走,不在物质上作攀比,而是希望经常倾听群众的心声。通过与“亲戚”“同坐一条板凳”,进行朋友式交往、平等式交流、亲人式关怀,实地感受了群众的冷暖和诉求。三是在党员干部之间经常开展“互学互助”活动。如一些单位开展的“百篇走亲戚日记”评选、“百件温情实事”讲述、“百张随手拍图片”展览等活动。让党员干部身边人讲身边事,既能汲取别人好的做法,又能接受教育,提高境界,使走亲戚活动成为党员干部自然自觉的行动。

6.注重宣传推广,引导和推动活动走向深入

一是注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多种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宣传,扩大知晓率,增加影响力。市委主要领导在安徽日报公开撰文:《全面深入持续开展“走亲戚”活动》,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推进会、“走亲戚”故事会,以及开展“日志”评比、座谈研讨、演讲比赛、摄影展览等活动,将“走亲戚”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指导和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7. 形成制度推力,让“走亲戚”活动善做善成

一是建立长期联系制度。要求党员干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不定期走访慰问“亲戚”。统一制作《“亲戚”简明情况登记表》、《“走亲戚”活动记录表》、《“走亲戚”活动情况统计表》、连心卡、民情日记本等,推动“走亲戚”活动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二是建立登记销号制度。把“亲戚”需要解决的困难统一进行登记造册,并及时予以更新。党员干部根据“亲戚”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帮扶活动。对于已解决的问题,进行逐项登记销号,确保“亲戚”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三是建立工作日志制度。要求党员干部认真撰写“走亲戚”活动专题日志,并经常开展日志评读座谈、评比活动等。“日志”形式简便,内容生动感人,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形式。

四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将“走亲戚”活动纳入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结合开展民主测评、群众评议等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干部职工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成效

1.干部受教育

“走亲戚”是干部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每一次走亲戚活动的过程就是一次走进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过程,也是一次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宗旨意识的思想教育过程。经常走亲戚、接地气,必将促进党员干部立场观点和情感审美的不断转变,逐步与普通劳动者拉近距离,增进感情。一篇走亲戚日志写道:走亲戚,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贫困和苦难,更看到了劳动人民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向劳动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将成为我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价值指南。

2. 群众得实惠

广泛持久的“走亲戚”活动,着实地解决了一些群众的实际困难,尤其是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生活更有希望和盼头。一位“亲戚”感慨地说:“如果能早些结下你们这‘亲戚’就好了!”据统计,在“走亲戚”活动中,全市党员自主为“亲戚”提供帮扶的资金达270多万元,办实事、好事1万多件。

与此同时,活动还注重把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出行等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施政纲领。活动开展以来,马鞍山市重点推动做好城市公交服务升级、提供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实施菜市场标准化改造等8项市级民生工作。并率先在全省实行中职生学费全免,全市1.5万多名学生受益;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免,21443人获益;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县区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五项社保新增参保2.4万人;完成养老项目21个,城镇社区助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增幅均超过10%,农村低保标准由户年人均3840元提高到4260元,农村五保标准由年人均5280元提高到5850元。“走亲戚”是一次为民务实的活动,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

3. 作风得改善

“走亲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一看为民服务态度正不正,服务能力强不强,服务效果好不好;看一看是否存在“四风”之弊,是否存在脱离群众之险,是否存在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现象。通过走亲戚、照镜子、转作风,促全市机关干部在服务上“换挡”,在效能上“提速”,“立即办、马上办、办得快、办得好”已蔚然成风。群众由衷感叹道: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走亲戚活动是转变作风的一剂猛药,对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陋习,诸如庸懒散奢、推诿扯皮、本位主义、特权思想等问题,来一次思想大风暴和行为大扫除,做到有错就改,立行立改。截至目前,市、县区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982人次,召开座谈会2350多场次,发放征求意见表6.7万多份,访问群众2.8万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0773条。“走亲戚”归纳出梳理的420个问题已基本解决,全市上访数量下降了15%以上。

4. 能力得提升

走亲戚活动使得机关党员干部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农村和社区,更多地接“地气”、强“底气”,进一步提升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增强了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学会了用群众的思维、群众的感情、群众的语言和群众的方式来做群众工作。群众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亲戚”唠唠;二是增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为民办实事中,干部们学会了“跑部门”和“求人”。一方面深切体察了老百姓“办事难”的苦衷,另一方面也明显转变了思维模式,提升了自己办事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三是提升自己学习研判、协调统筹能力。“走亲戚”常常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常常让自己处在不同站位下思考问题,需要换位思考、广泛学习,不断提升分析研判、协调统筹的能力。

5. 心灵得净化

走亲戚”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底层,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困难群众的生活状态,心灵无不受到很大的震撼和触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不幸,一些“亲戚”不甘于消沉,而是勇敢与命运抗争,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家人对他们的不离不弃,常常令我们感动不已。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们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一次次受到洗礼,思想境界也在慢慢地升华。一篇“走亲戚”日志这样写道:“他们家中的遭遇让我觉得非常难过,而家中洋溢的亲情又让我觉得非常的温馨……。这一天与“亲戚”的交流,让我收获良多。与我们为他们带去的微薄的心意相比,他们带给我们的实在太多太多——感动,激励,温暖……每一缕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6.风气得改善

“走亲戚”是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美好行动,老百姓亲切称呼它“阳光行动”,因为它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别人,也照亮自己。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参与的人员也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延伸到一般普通工作人员,由一般的党组织活动,走向更加广泛意义的社会关爱行动。这种行动不断催生和塑造着马鞍山文明城市的形象,丰富和升华这座新兴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不久前,市委收到一封一企业家的来信,表达了他对“走亲戚”活动的赞扬和支持,并希望能通过捐资的形式为活动贡献一份力。像这样的事在马鞍山市走亲戚活动中并不鲜见,正如一篇走亲戚日记写道:“走亲戚”的影响力就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逐渐累积、不断扩大,不仅点亮了“亲戚”、指引了自己,也温暖了周围。这正是“走亲戚”活动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所在。

四、分析与启示

1.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不能忘、不能丢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从思想和情感深处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相信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永葆党的“生命线”的生机和活力。

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走进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就是象“走亲戚”一样,把群众当亲人看、当亲戚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常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解决群众所需所急,在联系服务群众中践行群众路线。通过“走亲戚”,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生命线”和“传家宝”,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不能丢。

2.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第一要义

走亲戚活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部分群众生活的困难和社会保障的缺失、低水平,根本上还是我们的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发展中还存在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还没能建立强大的物质支撑,还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当前,发展仍是我们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第一要义。

新时期新形势,马鞍山市紧紧抓住“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这个最核心的任务。始终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始终坚持聚焦工业不动摇,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做大经济体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大力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转型升级;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激发发展活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 群众利益的无小利,群众的事情无小事,关注民生建设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利益问题是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必须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切入点。群众利益无小利,群众事情无小事。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群众正确认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当前,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涉及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保障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无论在宏观层面的政策、路径,还是在微观层面的治理、措施,都要把人民群众的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放在首位,谨防不顾人民生活的“政绩工程”,摒弃损害人民利益的“远大追求”。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在重大的规划、项目,以及涉及到群众切实利益时,群众要有知情权、表决权、监督权。

4.加强作风建设、践行“三严三实”,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作风是党性党风的外化和表现。走亲戚活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的工作离人民的要求和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的还不够扎实,群众还不够满意;基层的党群干群关系总体和谐,但也出现局部的疏离,甚至背离的现象,脱离群众的风险始终值得警示。

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几乎天天要与群众打交道,我们在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我们越是为民务实清廉,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幸福感就越高;同样,不良作风也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走亲戚”暴露出我们作风还不够“严实”,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常抓不懈,严肃党风政纪,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牢牢筑起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取向,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清清白白的做人,取信于民。

5.加强道德情操教育是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

习总书记最近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官德彰则民风淳,官德毁则世风降。”广大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只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带头讲道德、重诚信、践宗旨,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永葆本色,彰显先进。

在走亲戚活动实践中,党员干部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这项活动开展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从而把每一次走访活动当作一次难得的人生教育课堂,不仅自己走,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带上家人一道走。在“走亲戚”中体察生活的本色,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节俭和担当,懂得感恩和付出,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案例提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责编:沈王一、赵晶)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