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独家特稿

“走自己的路”是政治发展硬道理

褚松燕

2016年07月28日08:1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

笔者认为,当下,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共识点首先在于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其次在于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引导力量。

从权力要素看,中国的政治发展需要好处理权力能力和权力制衡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要求通过加快权力能力和权力制衡制度化的进程来推进政治发展。一是立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政治现实;二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在宪法的基础上限制公共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应当立足其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加强立法,完善代表选举制度和程序,密切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取向。

从参与要素看,中国的政治发展一直强调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公众参与的渠道、方式、效果等都需要在总体评估的基础上予以强化。一方面强调公共信息公开和既有参与渠道、方式的畅通,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形成凝聚权力能力和制约权力滥用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公民的社会参与,即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和社区建设,鼓励社会公众运用社交媒体等形式的正常社会交往,形成塑造公民的社会氛围,增强执政权威的社会基础。

从权力与参与这两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看,协商民主是增强权力与参与联系纽带的不二选择。这就需要区分咨询民主与协商民主。咨询民主是政府主导和发起的纵向的垂询,如政府决策中的听证,而协商民主是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可以发起的横向的共商,如共商决策议程设置。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是在权力共享基础上拓宽权力主体与权利主体之间的互动,以达到公共事务治理的目标。

上述方面构成了我国当前政治发展的基本任务。政治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以制度化来增强权力能力,优化权力制衡,加强权力监督,落实公众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为中国政治发展积累了四个有利因素:

一是中央政府权威稳定,公众满意度高。中央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初步形成了权力接班的基本制度化,如国家领导人限任化、集体领导制、梯队接班制、条块代表制、执政党权力非个人化等,中央政府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对社会公众需求的有效回应收获了较高的公众满意度,这为中国政治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心理预期。

二是中国政治结构的弹性使政治吸纳效果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和调适能力的逐步增强,有效扩大了执政党的社会基础,而初任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度设计和统一战线、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作用的发挥使权力体系实现了有效的政治吸纳。

三是政府积极的回应方式和稳健的改革意愿使政府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改革中提炼出的“地方试点—总结经验—普遍推开”制度化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公众期望与政府能力之间的距差。

四是中国公众的素质经由改革开放30多年的教育普及而大幅提高,公众心态日益趋于宽容和理性,形成了支持稳健变革的社会力量。

综上,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需要立足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并结合全球范围内政治发展的图景和新趋势,抓住权力和参与这两个核心要素,有步骤地形成以包容性价值体系为支撑的权力能力、权力制约与公众参与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阅读


习总书记建党95周年讲话为何10次强调“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习近平提四个“没有变”客观判断经济趋势 对供给侧改革提出新要求

习总书记建党95周年讲话百余次提及“人民” 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习近平再强调改革落地:地方力量打通“中间一公里”

习近平欧亚之行体现丝路情怀: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大文章

(责编:万鹏、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