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综合报道

在焦裕禄塑像前的沉思

侯红

2016年07月04日08:28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在焦裕禄塑像前的沉思

中央党校18号宿舍楼,是我们40期中青一班同学们的家。楼下的青草地上坐落着焦裕禄的半身塑像,我这个来自焦裕禄工作生活地的学员,每天进进出出,总是忍不住多看一眼,心中更是多了一份亲切、敬仰和肃穆。2016年5月14日,是老书记离开我们52周年的日子,清早起床,伫立在塑像前,默默地向老书记致敬,思绪万千。

3年前这一天,根据组织安排我到开封正式报到上班,任副书记、组织部长。我接受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建设步伐,力争秋季正式开始投入使用。2013年8月14日焦裕禄干部学院在时任中组部干教局局长李小三、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的见证下正式挂牌,并顺利于秋季开始招收培训学员。在这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为开发学院课程设置的需要,我们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实地查看、编制教材,无时无刻不在重温学习着焦裕禄的事迹,体会着焦裕禄精神的内涵。这段宝贵的经历给我的精神世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3年后的今天,身处党的高级学府,面对焦裕禄书记这面镜子,再次扣问灵魂深处,对照焦裕禄精神我真的做到“深学、细照、笃行”了吗?在这特殊的一天,我记录下了自己的沉思。

沉思一:守住“钙源”,我们补好精神之钙了吗?

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焦裕禄仅活了42年,但在他离开我们52年后,他崇高的精神依然是屹立在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依然是鼓舞我们的强大思想动力,激励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什么?我在思考: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无外有三条:信仰、利益、情感,这是支配我们所有行为的根源。焦裕禄就是因为他有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就是因为他去兰考时,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去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因为他始终与普通百姓情相依、心相连。而自己为什么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潮,总会有信仰迷失或动摇的时候?焦裕禄精神正是最鲜活、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是我们最大的“钙源”。守着这样的“钙源”,可有时我们却“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居鲍鱼之肆而不觉其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都鲜明提出“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好干部”的主题,力求真正让焦裕禄精神入耳入脑入心。然而,在这3年中,身边有像焦裕禄那样的好干部不断涌现,也有几乎大会小会都必提焦裕禄精神的市委主要领导的倒下,我又一次迷茫:守住“钙源”,就真的吸收钙了吗?面对镜子,就真的正衣冠了吗?置身教育活动,就真的把住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总阀门了吗?我们不乏精神的源泉,但我们守住精神的高地了吗?

沉思二:守住“生命线”,我们走好群众路线了吗?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已被我们党95年的历史反复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要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他的《之江新语》一书中有一篇重要的文章,题目就是《心无百姓莫为“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住群众的草庵,蹲群众的牛棚,拜群众为师,解群众之困,排群众之难,谋群众之福,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反映。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坚守好、维护好生命线,就要把群众当亲人、当老师、当裁判,在工作决策前,多想一想是不是征求了群众意见,是不是体现了群众意愿;在工作过程中,多想一想是不是发挥了群众智慧,是不是凝聚了群众力量;在工作完成后,多想一想是不是得到了群众拥护,是不是接受了群众监督。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当亲人,打心眼里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而自己在工作中真的走好这条“生命线”了吗?

沉思三:守住“活灵魂”,我们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了吗?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实事求是,焦裕禄是最现实、最生动的榜样。他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兰考工作的470天中,他先后跋涉5000余里,对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走访、蹲点调研,逐个丈量风口、沙丘、河渠并编号、绘图,摸清“三害”底细,探索出淤泥盖沙、排涝治碱、植树挡风等有效措施。其科学求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精神,值得每名干部认真学习。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硬仗,必须更好地倡树真抓实干之风。在党校学习,同学们讨论最多的也是怎样才能真正坚持实事求是?每当这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对照自己:能做到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能做到凡事都讲实话、出实招、求实效?能做到对确定的每一项工作项目,都不等不靠、付诸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到实处吗?

沉思四:守住“一股劲”,我们做到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了吗?

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是好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素质、勇气,也反映干部的能力、水平、责任。面对兰考严重的自然灾害,焦裕禄以“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担当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现在,论基础条件,我们要比焦裕禄时代好得多,但地方干部“不愿为、不会为、不敢为”的现象却多了,这种现象背后既有能力不足的客观原因,更有动力不足、担当不足的主观因素。我们党一步步走来,哪一步不是战胜了千难万险?地方的发展与成绩,哪一点不是克难攻坚的拼搏?干部的健康成长,哪一个不是迎难而上、担当作为的结果?实践一再证明,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何始终保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如何才能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

夜幕已深,习近平总书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再响耳边:“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思君夜夜”是总书记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百姓谁不爱好官”“父老生死系”是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是总书记的责任担当,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更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