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构建符合当代中国现实逻辑的话语体系

王海滨

2016年06月23日08:24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构建符合当代中国现实逻辑的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真正面向中国问题,建构能够解释和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及其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转变那种“西方学者研究自己的问题,我们解读西方学者的著作”,或“用中国的数据和实例来验证西方的论断、理论和命题”的研究思路,真正面向中国问题,建构能够解释和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及其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以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学术地位及其话语权,并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化征程中中国问题的历史演进

适应东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并基于历史沉淀而成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传统中国一直在适合于自身的轨道上因循发展。近代以来,在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面前,传统中国的体制和结构遭遇认同危机的变局。中国应向何处去?这个关系中国走向的命运性问题,成为困扰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的隐痛与情结。这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问题的首次出场,也可以称为“中国问题的1.0版”。此后,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宪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地艰难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目标与道路及其发展规律。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华民族虽步履蹒跚却也斩获颇丰,不断积累和沉淀着如何发展中国的历史经验与实践智慧。时至今日,在新世纪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对于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中国现代化百年进程中走出来的中国道路,我们越来越自觉和自信。现代中国正在以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并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旧问题的式微必然伴随着新问题的成长。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现代性的问题及其局限: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因素在当代中国同时共存的问题,区域差距和社会分化问题,总体性上的结构转型、领域分离、力量转移、转型升级、建构秩序问题,经济与政治领域的权力与资本的问题,文化领域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生态领域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及其限度问题等等,既受到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现代性问题的影响,又植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形式逻辑之中,具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特殊性底色。因此,我们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为“中国问题的2.0版”。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幅新问题不断代替老问题的历史画卷。只有抓住时代的中心问题、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永立时代潮头并引领时代发展。面向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这一总体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现实逻辑。同时,当代中国的现实逻辑也是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的实践基础。

从结构转型到整体升级的现实逻辑

现代化过程首要是结构转型过程。这种转型,是从1978年真正开始的。当然,这一转型也有其历史基础:既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发起于1840年以来中国追寻现代化的足迹,还来源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积淀。结构转型是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现实逻辑的逻辑起点。

中国传统的政治权力过大、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相对较小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结构性障碍,由此必须推进结构转型。推进结构转型,就要实行“领域分离”,即使政企相对分开、政社相对分开。今天,我国的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相对增大,就是这种力量转移的写照。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的增大带来了财富生产,随之而来就是财富分配。分配背后的实质是利益,分配之必然展开的逻辑,是利益博弈。今天,我们正处在利益博弈期,需要达成思想共识,进而凝聚力量推动整体性发展,需要重建和营造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能够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上述这些,正在引起当今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整体升级。

由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均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转型升级到民族复兴,涉及的核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正确处理国家、市场、社会、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建构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

思想理论界关于诸多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很少产生出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范畴和中国话语,而大多还是在使用西方的、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中的、教科书中的概念、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如何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

首先,把握中国语境。其次,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再次,注重理念提升。最后,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因此,建构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决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这里只能初步提出一些构想:在关注中国问题的历史演进中聚焦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进一步提炼中国问题;通过对凝练出的中国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推进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构能够解释、引领和优化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

推荐新闻:


从习近平在塞波两国署名文章看“16+1合作”蓝图如何绘就

习近平叮嘱加快科技人才建设: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习总书记东北调研三大意义 为地区发展"找路子 谋方法" 

习总书记谈“网信工作”为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绘制明晰路线图

习近平提文物保护16字方针 展现共产党人历史自觉文化自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综合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