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评论员观察)

让世界聆听“学术中国”的声音

白 龙

2016年05月20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让世界聆听“学术中国”的声音(评论员观察)

  在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深入的今天,中国经验需要更好地被现代社会科学所表达,让中国的奋斗为全世界理解和分享,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上世纪80年代,几位经济学者在一篇关于中国改革的论文中,以马克思引用过的这句名言作为结尾,以彰显时代命题与学者志业。从80年代参与经济领域改革的经济学家群体,到90年代推动法治进程的法学家群体,再到今天活跃在全面深化改革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3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玫瑰园,始终环绕着一群心怀家国之思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他们既以自身的学识与思考催生了满园芬芳,也从中国自身的改革实践中收获了知识之果。

  正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是伟大时代对伟大理论的呼唤,也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使命。尤其在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深入的今天,中国经验需要更好地被现代社会科学所表达,从而让世界听到“学术中国”的声音,让中国的奋斗为全世界理解和分享,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这,应该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学术职责与担当。

  有人曾回望改革开放之初,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对改革进程的参与,称那是一个一切从头开始、英雄不问来路的时代,是穿军大衣、骑自行车、吃食堂、住陋室的时代,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一起创造历史的时代。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对美好未来的畅想,促使他们把身子紧贴在中国大地上,脚踏实地搞调研、废寝忘食做研究,共同成就了改革事业和学术理想。今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日益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学术话语跟不上中国实践、中国创新亟待理论表达也是事实。以至于在一些会议上,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家向在座的学者求教:怎么向世界解释中国,请你们教教我。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谁能解释中国经济,谁就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句话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也同样适用。回顾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引进”的各种理论学说,虽然很多都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最后无不在快速变化的中国现实面前陷入难以自洽的理论窘境。随着中国自身发展进入深海航道,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受到了“失语症”,即现有的知识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克服这一危机,需要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需要从范式到理论、从概念到话语的重新出发。当发展的中国再次与世界相遇,当时代发展的不同命题交叠碰撞,哲学社会科学能够提供怎样的答案,能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带来怎样的启示?回答这些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尤需动情的理性、用心的思辨和有生命力的表达。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今天的中国学者,需要面向世界的知识储备、俯仰古今的学术眼光,更需要立足中国的学术情怀、接续传统的学问根底。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或许要重新思考,“学术中国”要基于怎样的人心之理和文明之基,学问理念要源于怎样的历史变迁、社会现实与生活形态?书本中不会有关于中国当下与未来的现成答案。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根本问题需要中国学者,也必须由中国学者自己来回答。

  费孝通先生在回顾一生治学时,曾动情地说,在我们中国世世代代居住的这块土地上,经历了这样长的历史,在人和人“中和位育”故训指导下拥有如此丰富的经验,应该被学者发掘并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几代学人过去,弦歌不绝、理想不坠,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应该更有信心和底气,为世界呈现一个斯文鼎盛、人文日新的学术中国。

  推荐新闻:


习近平强调“三个体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谋思路 

习近平明确供给侧改革路径 六个方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习总书记谈“网信工作”为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绘制明晰路线图

习近平提文物保护16字方针 展现共产党人历史自觉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导“两学一做”为何特别强调“问题导向”

习近平"三个着力"促湘发展 打赢供给侧改革这场"硬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