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频繁调整最低工资可能破坏市场

王传涛

2016年05月18日08: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频繁调整最低工资可能破坏市场

最低工资标准,向来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最低工资标准高了,企业用工成本会增加,经营负担会加重;最低工资标准低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恐怕难以保障,甚至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站在企业角度与站在政府的角度、站在民生的角度,会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产生完全不同的态度。

当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权威人士道出的“L”型经济发展曲线更是意味深长。而且,最近一次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是发生在去年年底,有几个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经突破了2000元,而最低工资又是扣除社保的“到手工资”,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用工成本。此语境下,通过延缓最低工资调整周期降低企业的负担,是人社部门的积极作为,对经济复苏,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最低工资,终究是一个市场化的东西。它不应该代替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度,也不应该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负担。延长最低工资调整的周期,应该视作政府尊重市场规律的行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要知道,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国家不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政府不希望通过强制手段来干预公司行为。社会劳动力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应该由市场决定,如果过度频繁调整最低工资,看起来很美,很得民心,但实际上是在破坏市场。

工资与劳动付出,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政府能不能发布一个漂亮的最低工资方案,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劳动力市场究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存在严重的“用工荒”现象,则企业想不执行最低标准都难。可是,如果某一行业、某一年龄段的劳动力并不紧缺,恐怕即便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也有人削尖了脑袋抢工资。

制约国民收入的症结,也远远不在最低工资这个问题上。没有集体协商工资制度,没有真正能够为劳动者维权的社会团体,仅靠行政命令,最低工资标准也很容易被架空。而且,最低工资标准应该是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职工团体来提出的,维权和诉讼事宜也应该由团体来完成。

因此,频繁调整最低工资,在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凸显弊端。延长最低工资调整周期,甚至是暂缓数年,也是落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举。

推荐新闻:


习近平明确供给侧改革路径 六个方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习总书记谈“网信工作”为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绘制明晰路线图

习近平提文物保护16字方针 展现共产党人历史自觉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导“两学一做”为何特别强调“问题导向”

习近平"三个着力"促湘发展 打赢供给侧改革这场"硬仗"

习近平讲话释放重要信号:提振非公经济 定调政商关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