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燕继荣:中国国家制度优势分析

2016年05月09日10: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近日,由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举办的“政府政治论坛”举办第十五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副会长燕继荣教授围绕“中国国家治理的统一性问题”做了主题演讲。本文根据燕继荣教授讲座摘编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完成国家的现代整合,实现国家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均等化。中国要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必须逐一破解制约统一性发展的障碍。笔者之所以提出“中国国家治理的统一性问题”这个命题,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基于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考虑。2049年实现现代化,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第二,基于现代国家构建的的考虑。统一性是国家之善,推进国家的统一性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任务。

如何界定“现代国家”?

古典政治学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国家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多少年来,人们坚持这个说法,把国家看作是一个联合体或共同体。这就形成了有关国家的古典概念,即,国家是指拥有共同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社会群体。由于人类社会群体傍水而居,在水源相对稳定,又适宜生存居住的地方,便形成较大的聚居地。由于人口较少,且能力有限,不同群体的生活也难有具体的边界。所以,最早的“国家”形式也难有特别固定的边界设定,这应该是可想而知的。

1643年欧洲在经历30年战争之后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所建立的民族国家体系。这种具有特定边界、统一主权的国家被认为是“现代国家”。考察今天的学术话语,“现代国家”实际上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是指具有特定领土疆域、统一主权并被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国家,那与现代世界秩序格局的形成有关。据统计,目前,得到全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独立的国家有195个,其中192个是联合国会员国,另外2个(梵蒂冈、巴勒斯坦)属于联合国观察员国。二是指具有“现代性”(modernity)的拥有固定领土疆域、统一主权并被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国家,那与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国内公共秩序的合法性构建方式有关。后者所具有的“现代性”与前文所言的特定历史阶段的文明形式(工业文明)密切相连,它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与“前现代”国家不太相同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国家组织和治理方式的差别。

国家的现代性挑战

现代国家构建实则是共和理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这个理念就是“天下为公”:大家共同组成国家,把“国”视为“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因此,所有国民不仅应该共同分配国家的责任和苦难,还要共同分配国家的利益和繁荣。这种理念要转化为现实,需要有制度保障。什么样的制度?民主制度,责任制度,分权制度,法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制度,国家结构制度(央地关系制度)等等。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其实就是要实现上述理念的现实转化:要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不仅为国家分忧解难(分配责任),而且要平等地分享国家利益(分配利益)。 

国家中心主义范式关注国家能力、国家建设、国家构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改革的任务再次将政治学的重要话题——现代国家构建的命题再次提上日程。人们通常用“长治久安”来概括国家治理的目标。但实际上,国家治理目标有高低之分。所谓国家治理的高目标或高标准,就是保持国家的持久繁荣和长治久安;而所谓国家治理的低目标或低标准,其实就是规避经济、政治、社会风险,避免国家陷入国家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

中国国家制度优势分析

集中性。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能办大事,也办了好多别人办不了的大事,这是世所公认的。毫无疑问,“集中力量办大事”与中国党政军民社高度一体的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体制安排有助于各级党政主官以及决策当局顺利开展施政计划,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问题的另外一面是,如何避免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和政策“跑偏”,这恐怕是国家制度改革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效率性。中国的制度安排不是基于防范性分权和限权的考虑,因此,政府决策—执行的高效性是它的显著优势。但是,正如一些评论所言,高效性与合理性相配合算是大幸,但如果与“三拍决策”(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相匹配,那就是大不幸。如何避免后一种组合的出现?这应该是中国国家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协调性。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有助于政策资源的集中调配,消除社会发展的非均等化。因此,从理论上说,中国的制度优势应该在协调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发展平衡,克服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样的优势确实有诸多表现,比如,区域协调过程中的“对口支援”,区域发展中党政干部的跨区域调配等,这在其他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

连续性。中国现代化的国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中国民众在具有现代意识和思维的核心力量领导之下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样的要求在制度安排上更加凸显了“连续性”的意义,所以,在国家制度中保持执政党、执政团队、施政方针和政策以及官员任职的连续性也不难理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讲堂
· 政府政治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