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鹏洲 中共郁南县委书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战无不胜的法宝。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加强学习,深入镇、村、企业调研,直面群众听取意见,查摆剖析存在问题,边学边查边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认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思考及郁南在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一些探索谈两点体会。
一、群众工作要与时俱进
《党章》鲜明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基本要求。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可以说,我们的绝大多同志对群众都有天然的感情,内心情感上也没有疏离群众的想法。但在践行上,很多同志往往却感到与群众工作越来越生疏。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众观点没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环境变了,形势变了,群众的思维变了,而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工作方法陈旧,不可行,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动上未真正融进群众。
(一)实践中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虽然在思想深处都能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对群众和利益诉求能进行理性分析,并在日常工作中有所侧重。但在碰到实际困难时,特别是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和各项考核指标任务时,就往往把完成目标任务、通过各项考核和得到上级的肯定放在首位而忽视群众利益。这种知行不一,说明我们的群众观点扎得不够实、不够深,宗旨意识不牢固,致使工作中偏离了群众路线。在重点推动工作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上,放在园区、项目建设等经济发展上,对民生问题、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实际问题,以及在经济建设中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考虑和关注得比较少,没有更多地切身处地,从群众的角度换位去考虑。如较少考虑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未能妥善处理好与群众的利益关系,在工作推进中忽视对群众的宣传动员,未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等等。工作上对群众不重视、不依靠群众,结果往往是工作推进缓慢,效果亦受到影响,最后虽然达到了目标,但群众的认同感不高。
(二)对群众的思想和实际需要了解分析不透、把握不准。与群众保持血肉相融的关系,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是党员干部忠实履行职责的重要方面。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许多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少,调研“走马观花”,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类别群众深入接触了解不多,对他们所需所想所盼缺乏分析研究和不握不准,从而导致与群众的接触显得冷漠、生疏,无从入手。亲和力的不足,致使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照焦裕禄同志,现在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远比当时兰考县优越,但我们的工作状态、拼搏精神,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却远不及焦裕禄同志,这就是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的差距。忠实履职,对党、对人民负责态度的弱化,是出现“四风”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照我们的老领导、老同志,我们会发现,能够得到群众认可、常常挂在嘴边、记在心上的,都是一些关心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关心群众冷暖、与群众打成一片,有很强亲和力的同志。他们轻车简从深入群众,不摆官架子,从而拉近了彼此感情、增强了亲和力。他们经常深入基层调研、现场办公;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兴修水利、造林绿化,千方百计解决群众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等问题,与干群并肩奋斗,思想上、感情上毫无隔阂,从而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拥护。对比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社会民生建设增大了,社保、救济、扶贫、福利补贴远超从前,但为什么群众仍不满意,意见比过去还大呢?关键还是我们对群众关心不够,亲和力不足,仍未能做到融入群众,与群众存在隔阂,得不到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三)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因循守旧。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研究得不深、不透,工作因循守旧。在践行群众路线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和紧紧扭住与群众鱼水之情这一核心,保持过去那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时刻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所需所盼的亲民情怀。但新形势下融进群众、体现与群众“鱼水情”的形式又不能简单照搬过去的做法,而是要在坚持对待群众那种思想感情的前提下,以符合当前实际、群众需要和欢迎的方式去接近、满足与群众的沟通接触。如果生搬硬套过去的做法,往往是自己满腔热情,群众却觉得生硬、脱节,未必欢迎和接受,成为新的形式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在变、我们在变,群众也在变,时空、对象已不可能回到以前,如果还是照抄照搬老办法、旧方式,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果我们对时代条件下服务对象思想变化、工作环境变化没有深刻的认识,对群众个体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发生的变化、工作机制体制发生的变化没有深入研究,拿出可行办法,就会导致我们的工作与群众疏离。一厢情愿与最后却被泼一头冷水的结果,可能会使我们觉得“好心得不到好报”, 认为群众不讲道理,从而逃避和不想接近、不敢接近。其结果是与群众接触更少、情绪对立,群众工作成为面上应付,为做而做,甚至弄虚作假,成为真正的形式主义。
我们觉得群众工作越来越难,虽然内心上有做好群众工作的想法,但实践起来却觉得生疏,不知到基层干什么。一方面,上级要求我们要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做群众工作,把以前对群众那种思想感情转化为基层可行、有效的实践。另一方面,我们生搬硬套以前做群众工作的办法却行不通,转而埋怨上级不了解下情,机械执行而形成新的形式主义。这是我们对群众的内涵变化没有好好研究,没有好好理解上级的要求和创造性落实的结果。同样,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关键还是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因应时代的变化、结合实际去学习、弘扬和践行。
二、群众工作要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核心就是解决突出问题、密切联系群众。省委胡春华书记指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衡量标准有两条,一要看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有没有真正转变,二要看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有没有真正解决。所以,做好群众工作,说到底就是要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上下功夫、见成效。就三农工作来说,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亦逐步凸显出来,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比如,无序种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缺乏规划乱建乱搭问题、脏乱差的环境卫生问题,基础设施缺乏导致的出行难、公共文化缺失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资源人才流失问题,以及基层党组织弱化、农村自治管理水平低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等等。我们做群众工作,就是要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深入基层,从群众所需所盼出发,以群众认可、接受的方式有效搭建起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这方面,我县从去年初开始,根据市委的部署,广泛动员副科以上干部返回原籍地与当地乡亲共建生态文明村,以开展“千干建千村”活动为载体,共建干群“连心桥”,探索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一)明确思路。坚持依靠群众、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和共谋共建的原则,循序渐进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发挥返乡干部亲缘、地缘、熟悉乡情民情的优势,以及沟通协调、掌握信息、熟悉政策等方面的有利因素,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党建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与当前农村中心工作、信用村创建、建房贷款、民生实事、扶贫开发等工作同推进、同落实,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农村群众的迫切需要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合“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联结乡贤理事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方力量,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长效发展和管理机制。
(二)落实措施。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每月“一督查一通报”及末位约谈制度,制订量化、细化考核细则等措施,深入推进“千干建千村”活动,严格落实现职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帮助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六个一”制度。一是印发一张民情联系卡。统一印制记录返乡干部姓名、职务、手机号码的民情联系卡发放给所联系村的各户群众,方便群众有事“找干部”。二是记好一本民情记录本。建立民情信息登记制度,由返乡干部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措施和落实情况,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信访案件,促进邻里和睦。三是组织一次乡贤座谈会。返乡干部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外出人员、村干部、党员、当地能人、村民代表座谈会或者参加村务工作会,宣传政策,讨论研究村事村务,统筹推进实施一批好事实事。四是制订一个生态文明村规划建设方案。根据各村实际,牵头制订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并每月回乡指导,帮助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五是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选择一个适宜本地的特色产业,指导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土地流转等形式发展规模化种养,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促进农民长效增收。六是建立一套协同共治的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成立乡贤理事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村民公约、卫生清洁等管理制度,引导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协同共治。
(三)共促发展。围绕深化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金融支撑、协同共治、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农村综合改革,根据各村不同特点和群众的不同需要,着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共促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一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沙糖桔老化、黄化,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加强引导扶持,以农业经营机制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新的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强化金融支撑。健全农村信用制度,积极推进农村信用贷款、农民建房贷款探索,满足群众生产和建房资金需求,改善生活条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突出协同共治。与群众共谋共建,融洽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推进协同共治,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四是优化村庄环境。充分利用村庄现有基础条件,整合“一事一议” 项目及县直有关部门专项资金,通过财政奖补、干部筹集、社会捐助、村民出资投劳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强化村庄规划、规范建设用地管理、完善公共设施、健全卫生管理制度等系列举措,优化美化村庄环境。
我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千干建千村”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返乡干部通过返乡实践融进群众,促进了作风转变,增强了亲和力,群众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经过三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三年创建目标任务,至2015年底,共创建了1035条自然村,创建率达到80%以上,涌现了兰寨、枫树围、夏袭、梅花营、古罗等大批建设成效明显、特色各异、带动力强的示范村。“千干建千村”活动,不但发展了生态经济、优化了生态环境、培育了生态人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群众热情,锤炼了干部作风,增强了群众工作能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未能安排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群众强烈要求、积极争取干部驻村挂点的可喜现象。我县将在去年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继续深化推进“千干建千村”活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进一步健全干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
相关专题 |
· 工作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