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驻外团组织、上海、组织青年、引导青年、获得组织资源、促进青年成才、青年英才计划
福建驻沪团工委自2014年3月成立至今,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5个各具特色的“沪闽青年中心”和11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成立和联络11个闽籍在沪团组织,指导多家两新团组织的筹建。经过不断地摸索与调研,结合闽籍在沪青年以创业青年为主的特点和青年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福建驻沪团工委重点推出“青年英才计划”,将青年成才工作渗透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横向交流、纵向成长等多个维度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团工委以“三个三”为抓手:整合三方资源,打造三型平台,创新“三+”载体,立足实际,突出平台功能,促进主体参与,发展伙伴关系,强化创意策划,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两年来开展了五十余项活动,参与活动人次达5000余人次,网络覆盖面达几万人,不断扩大对闽籍在沪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一、源起
作为驻外团组织,要想扩大对福建籍来沪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就必须突破以下几个困难。
(一)无专职人员,无行政经费,无活动场所。团工委成员来自福建省各个地市、不同行业,大家都不占编、不领钱。无法下达行政性命令,只能进行社会化动员。要突破人员、经费、场地的困难扎实开展工作,必须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获得各方支持,发挥枢纽作用。
(二)需要开展针对福建籍在沪青年需求的特色活动。创业青年在闽籍在沪青年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还不断地有闽籍有志青年涌向上海这个创业热土。如何全面覆盖到这批青年,将服务做好,需要有针对性的项目和活动的开展。
(三)青年分散于上海各个区域和行业,聚集有难度。福建在上海有六十几万青年,他们或求学、或创业、或就业,分布于上海党政机关、国企、金融、医疗卫生、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如何开展组织凝聚服务工作是很大的挑战。
二、做法
(一)整合三方资源,探索“跨界、融合、互动”,发挥枢纽作用
1、争取党政支持,联合团组共建
坚持党建带团建,争取福建驻沪单位党委、上海团市委的重视与支持,各级领导多次参加团工委各项工作和活动,提升影响力与层次;积极争取机会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及团组织的各种培训。
融入区域化团建大格局,已与上海122家团组织建立了联系,并与徐汇团区委、虹口团区委、山东驻沪团工委等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与普陀团区委、上海移动团委、东航团委、上海铁路团委、上海建工团委以及15家省级驻沪团工委等团组织合作开展活动,努力在服务青年的工作中实现组织共建、品牌共推、资源共享、阵地共用。
2、发掘闽籍社企,对接资源共享
与福建在沪各级商会建立联系,探索在商会中成立团组织,使工作更有抓手;银团合作,与兴业银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闽籍在沪创业青年提供20亿贷款授信;依托福建在沪优秀企业成立11家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5个各具特色的沪闽青年中心;发挥现有各种闽籍青年社会组织作用,找到更多服务对象和服务力量。
3、拓展社会合作,实现桥梁共搭
与上海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如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财大、华东政法大学、浦东国际人才城、云之尚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就业创业指导处等探索人才培养、创业扶持等合作。
(二)打造三型平台,坚持“引领、服务、创新”,形成特色品牌
1、打造学习型平台,深化先进思想引领,形成学习新常态。
建设“思想加油站”,举办多届“沪闽青年讲坛”,邀请复旦大学副校长、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林尚立教授、财经大学明星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团市委部长、优秀青年企业家等从政治、经济、法律、团学等各个不同角度为青年们做主题演讲,引导青年在职业发展和事业追求中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组织“体验分享团”,参观团中央旧址、重温入团誓词,带领团员青年了解团的历史,以史励今;参观“上海创新发展档案展”,为青年们的发展提供创新动力。通过体验式分享,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唱响主旋律。参加“能力训练营”,积极组织团青参加全国驻外团组织负责人骨干培训班、复旦大学国务研究训练营、青年中心训练营、信息化工作培训班、组织工作培训班、上海市新上岗团委书记培训班、上海市区域化团建工作培训班等,提升工作水平与能力,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2、打造创新型平台,实施“青年英才计划”,推动创业新发展。
结合福建在沪创业青年众多、金融人才聚集的特点,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以“青创论坛”、“成长沙龙”、“走进”系列三个项目为青年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引领青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创新创业创优。
“青创论坛”,创业经验共分享。创办“沪闽青创论坛”,以“互联网+”为主题,邀请各商会会长、青年企业家与资深投资机构负责人、律所合伙人等十几位嘉宾向到场的创业青年们分享创业思路与市场观点;举办“创业?创新?创未来”青年创业论坛,邀请互联网界、金融界与传统行业的青年企业家跨界交流,探讨碰撞创业创新观点和对未来展望;组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青年创业论坛,聆听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顾问于研教授诠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的方式与趋势;举办走进同济大学之“移动互联网的崛起--重构的年代”主题论坛,助推青年创新发展;邀请互联网成功创业者围绕“体育、互联网、创业”为青年们作主题演讲;举办“新形势、新视野、新作为”互联网汽车峰会暨沪闽青创论坛,思辩转型发展。
“成长沙龙”,奋斗青春共成长。举办“飞扬青春 成就梦想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年创业分享沙龙,分享创业心得,交流创业经验;组织“青年优才沙龙”,响应“深阅读、雅志趣、简生活、乐运动”的号召,搭建“雅智趣”学习交流平台,集聚青年智慧;参加以“青年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思考”为主题的首场上海团市委委员沙龙;参加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与全国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基地共同举办的驻沪团工委书记专题沙龙,围绕“共青团改革与驻沪团工委组织发展”进行热烈研讨。
“走进”系列,拼搏精神共发扬。开展走进自贸区、上海科创中心、腾讯创业基地、宝龙集团、亿博集团、虎扑体育、游族网络、华东一号智能物流基地等系列活动,实地学习体验先进园区和优秀企业的运营特色和创新思维,激发青年们爱拼敢赢的创业热情和进取精神,为改革发展汇聚青春力量。
3、打造服务型平台,借助“沪闽青年中心”,进行文化新演绎。
服务是增强粘性、凝聚人心的关键。要把有意义的事办得有意思,有意义,有意思,还要有声响。要刷出存在感,带来新鲜感,具有带入感,以需求为导向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
“乐活小天地”,聚焦青年需求。举办“青春福建 缘聚世博”千人交友嘉年华活动,近2000名青年朋友踊跃参加,叙乡情、建友情、觅爱情;举行首届汉服文化节暨“穿越时空的爱恋”大型古装穿越交友活动,寓教于乐,400多名青年中有多对青年现场成功牵手;组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我与临港有个约会”活动和三八节联欢活动等,促进情感交流。
“优才成长季”,注重综合发展。举办“幸福家庭”主题沙龙,倡导社会家庭和谐;组织“心灵的滋养”心理沙龙,纾解心理压力;举行“夏秋食养,走出误区”中医健康讲座,引导健康生活;举办“音乐剧的欣赏与学习”讲座、“冬季恋歌-流行钢琴弹唱音乐会”和“我和梵高有个约会”交友活动暨参观“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体验经典魅力,提升艺术修养。
“福利传送带”,落实落小落细。开展“冬日阳光”及“百团送暖”活动,为困难务工青年及在校学生送温暖;与上海铁路局团委合作,为在沪务工人员办理春运期间团体火车票;与虹口团区委、闽籍企业合作,免费赠送上海青年风尚节、上海世博啤酒文化节等活动门票;与普陀区团委、移动团委合作,推出烟花节、汽车上门保养等团组织专属优惠;与上海团校合作,通过“青苑成才计划”,帮助务工青年提升学历水平,满足求学诉求,和谐融入上海,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三)创新“三+”载体,突出“实效、快捷、凝聚”,连接线上线下
1、“新媒体中心+”。以“互联网+共青团”模式,把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作为新媒体工作的重点。福建驻沪团工委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至2015年底一年半时间共发布60期、360条报道和文章。通过栏目设计、精选题材实现价值引领,通过通知、报道进行信息发布、组织动员。与青年形成良好互动,弘扬时代主旋律,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青年志愿者注册工作也通过微信服务号功能实现。
同时加强与多种媒体的合作,重视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与解放网、中新社、青年报、时代报等多家网络和纸质媒体共同合作,宣传开展的大型或重要活动,扩大了团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主动联系,加入团的工作与活动。
2、“青年中心+”。通过线上线下有效互动,提升服务凝聚力。“沪闽青年中心”是上海团市委认定的第一批青年中心,也是外省市驻沪团工委的代表。目前已在黄浦、浦东、杨浦、普陀、长宁五个区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分中心,为开展青年创业、交友、艺术文化、人才培养等活动搭建平台。作为联系凝聚青年的关系空间,让青年更方便地集聚、交流,碰撞火花、凝结智慧。
3、“移动办公+”。利用新型信息工具进行工作形式的创新,一是组织动员移动化,通过微信平台、微信群、网站、qq群等组织动员,覆盖面可达几万人,不再依靠行政化手段。千人交友嘉年华完全依靠社会化动员,短短二十天招募了近两千人参加活动。二是办公决策移动化,由于团工委成员均为兼职人员,全部聚齐难度很大,用移动互联网会议的形式大大增加了成员间交流的频率,并确保了决策的参与度与民主性。
三、成效
品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获得各界支持。福建驻沪团工委的工作得到了上海团市委、福建团省委和福建驻沪单位党委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多次参加团工委各项工作和活动,给予了很大的肯定;福建驻沪团工委的多个优秀服务项目争取到上海团市委资金支持。随着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其他社会机构、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界社会力量主动联系、深化合作、对接资源,服务青年有了新力量。
生机活力得到不断增强,深受青年欢迎。团工委组织开展论坛、沙龙、座谈、讲座等各类活动受到了广大团员和青年的喜爱,他们的潜力得到激发,优势得以发挥,资源得以有效对接,青年们主动联系参加活动与志愿者工作。“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在机制性、长效性和规范性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创新启示
整合多方资源,探索跨界融合互动。围绕社会需求点,整合更多的社会和市场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供丰富、有效和持续的信息服务。广泛发现和挖掘各行业优秀青年人才,以不同的活动形式产生互动,以及进一步的交流融合。福建驻沪团工委积极探索团组织建设,促进不同系统、不同领域、不同资源的服务资源实现“跨界”流动,形成“大服务”工作格局。
聚焦真实需求,服务青年成长成才。“青年英才计划”项目的打造依靠以青年凝聚青年、以青年带动青年、以青年服务青年的形式,聚焦在沪闽籍青年的真实需求,引导各领域青年立足岗位、建功成才,实现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与事业进步的紧密融合,引导青年相信自我、提升自我、展现自我,不断做出新的业绩。
创新组织格局,提升基层工作活力。依托新媒体平台形成多层级、多领域、多互动的组织体系,构建“互联网+共青团”的总体格局。稳步推进沪闽青年中心建设,扩大组织覆盖,不断优化和拓展青年中心功能。在不断稳步扩展和延伸组织网络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各项职能,巩固和扩大了对福建籍在沪青年的组织覆盖。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