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我们都曾错过胡适

2016年01月29日09:3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表率”,这是一句流传甚广、评价胡适一生的挽联。如果没有对胡适有深入的了解,大多数人对这位有着36个博士头衔的学者印象,恐怕仅仅停留于所谓的新文化运动先驱,停留于其号召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事实上,胡适的一生正如这句挽联,既有西方的思想,又不失中国传统。萧伟光先生所编的《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评注本)》试图挖掘胡适言行中饱含传统文化的精华,重新发现胡适价值,促进今人对文化多元的重视。

胡适所处的年代风雨飘摇,列强一面在中国横行,一面也带来了西方的器物与思想。在这种一盛一弱的对比下,无数如胡适一般“先进的中国人”,很自然地青睐于西方思想。但事实上,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该是某种思想压倒另一种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多元的文化氛围。

西方思想家伏尔泰曾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言行颇多赞美,并藉此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1767年,一位德国青年甚至在给伏尔泰写信中称赞他为“欧洲的孔夫子”,这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魅力。不过,彼时“救亡压倒启蒙”已成气候,再加之旧派文人对于西学的过分抵制,从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胡适,为快速“救国”,亦高喊“全盘西化”,无奈其初衷却是“取法乎上者,仅得其中”,但一种浪潮既已形成又岂能是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所能左右。

尽管胡适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全盘西化”的态度,但他仍没有斩断传统文化的根。比如其对于家庭关系,即明确声称“于家庭从东方”;对于朋友,更是如古之孟尝君,留下了“我的朋友胡适之”的美谈;给青年学生推荐国学书目时,胡适甚至跳过了一些基础性书目比如《史记》等等,而直接推荐《史记探源》,因为在他看来,来求书目者,应该有些国学底子。由此可见,胡适所谓“全盘西化”的确是一种事急从权。今人重新审视胡适,必须看到这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意识。

萧伟光先生在书中感慨,“要培养出胡适之这样的博学之士,更不是现在所能梦想的”。书中所提及的胡适给大学生开国学初读书目一事,即为例证。彼时胡适所开书目,在当年传统教育尚未完全式微的环境下,即令当时的学子感到艰难,更不用说现在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疏远,直接带来的一个明显恶果即是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滑坡严重,大学每年扩招,但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从人文素养上来说,远不如以前。

作家熊培云曾说过“错过胡适一百年”,言语中颇有未能与这位先贤往来的遗憾,其实,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而言,与胡适又何尝不是失之交臂。纵观胡适的一生,既治学严谨讲究,又富有士大夫精神,这毫无疑问与其早年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不无关联。今人看待胡适,就要全面看待其一生的思想探索,既遵循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质疑精神,客观评价,又须保留一份温情与敬意,看到传统文化之于胡适的培育作用。唯有此方能理解其“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精神,为我们当下的文化注入宽容底蕴,践行胡适所说“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为文化繁荣培育出一个好的未来。

(杨兴东《湖北日报》2015年1月10日 4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