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伟光
2013年,中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为贯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的总要求。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引领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发展前行的新局面、豁然生动的新气象,正孕育在锐意进取的勇气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得民心,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让国人为之振奋,令世界为之瞩目,也使党的执政地位具有了更广泛、更深厚、更可靠的群众基础。《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之谓也。
一代名臣魏徵逝世之后,唐太宗动情地对身边的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与唐太宗以史为镜特别是以隋为鉴、居安思危的警觉是分不开的,与他的民本思想、纳谏思想、任贤思想、礼乐教化思想是分不开的。照镜子,关键是要找准镜子;照什么样的镜子,决定着能看到什么样的问题。如果照的是哈哈镜,自然变形走样、难见真章;如果照的是朦胧镜,云里雾里“看起来很美”,也难以反映实际问题。镜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才能把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把问题看得真真切切。大气磅礴、元气淋漓的盛唐气象,是一面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古镜——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老子有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而唐太宗命魏徵等名臣编纂的《群书治要》更是集唐以前中国政治智慧之大成。《群书治要》这部书不仅对开创“贞观之治”起到过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流传日本后,被日本天皇和臣子奉为圭臬,曾经创造了日本历史上的两朝盛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曾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足见此书颇值得今日之治国者、为官者好好借鉴。
“以铜为镜”,字面上说的是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时时整顿衣冠,保持威仪,但整肃衣冠也就是整肃身心。“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脸面不修饰,就会染尘埃;心如果不向往好的去处,就会有邪恶进入。“以铜为镜”,可以理解为修身。古人有一个信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人皆须修身,不修身无法安身立命,也无法治国安邦,这一点对为官者特别重要。孔夫子很早就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就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正不怕影子歪,自己做不好是没有底气去要求别人的,别人会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理直气壮地要求下属、要求更多的人,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中国历来的理念是,先成人,再成家,具体地说,就是先做个好人,然后再成某方面的专家。这个公式运用到政治上来,那就是,先做一个高尚的人,然后才能做一个政治家,而有德行才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所在。“为政以德”,对个人立身行道是如此,对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大学》上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领导有德才是根本,财用是随着德性而来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人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也是这个意思。《大学》下面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国家如果聚敛起财富而百姓却生活没保障,民心就会涣散,反之,如果藏富于民,百姓就会真心拥戴。这一点,是古代思想家的共识:荀子说“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藏富于国”而致“国富民穷”,是会导致国家衰亡的。这一点,唐太宗认识的非常清楚,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好的君王,必须以百姓为先,如果损害百姓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像是割大腿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但是也活不长了。唐太宗深刻明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也深刻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他才能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民心、恢复国力并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领袖,被周边无数的小国家奉为“天可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今天的民族复兴,是不是要向唐太宗、向唐朝人好好学习呢?
“以古为镜”,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传统,重视历史,以史为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历史的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化为浩如烟海的二十五史,这还只是正史,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历史记录,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群书治要》其实就是唐太宗有感于中国典籍过于浩繁,而他也自己承认是征战出身、读书不多,所以才命魏徵等人编纂了这本汇集了唐以前的经史以及诸子思想的读本,而这本书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照照历史这面镜子,我们能够明白很多成功的经验,今日仍然可以借用;也可以懂得很多失败的教训,今日仍可以之为前车之鉴。这就是所谓的“类不悖,虽久同理”,西方史学家也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要是同类的事物,背后的道理历久弥新,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超越性,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也正是千百年之后的我们仍然能够从先辈那里学习到很多东西的根本原因,不然,如果只有“变”而没有“不变”,那么,昨天的东西今天就不能用了,因为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之中。司马迁说他自己要“通古今之变”,古今之间并非是断裂的,因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从历史中来,走向未来,就像我们从昨天走向明天。不懂得历史,我们的个人生命就只有当下的数十年,所谓“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只知道眼前而不知道历史,就和一个瞎子没什么分别;当我们懂了历史,我们的生命就往上延伸了数千年,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使命感,我们的生命或许还可以往下延续数千年——唐太宗不就是如此么?当然,食古不化是要不得的,所谓“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只知道古代、沉溺于古代而不能活学活用,那就是迂腐的书呆子。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以人为镜”,说的主要是说要卑以自牧、谦虚待人、礼贤下士、从谏如流。魏徵以面折廷争、敢于直言而被誉为千古名臣,而唐太宗也正是因为能够虚怀若谷、从谏如流而万古流芳。鲁迅先生的名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云:“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魏徵就是“为民请命的人”,也是“拼命硬干的人”,因为进谏随时冒着杀头的危险,即使是英明的唐太宗,有一次退朝之后也气鼓鼓地对长孙皇后说:“哪一天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在古代中国,民意有各种上达的方式,而这些公忠体国的贤人,正是民意的喉舌,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因为“公生明,偏生暗”,有公心的人自然就会以天下为己任,自然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以人为镜”,正是随时倾听民声、关注舆论的表现。古人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还讲“足寒伤心,民怨伤国”,为政者不可不三思之。君臣一体,同心同德,民意舒畅,各尽其责,这正是大唐王朝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真切希望,党员干部在品读此书的过程中,对镜自省,择善而从,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共同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之伟大功业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尽一己之力!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10月份出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