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高职、湖北武汉、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创新活动载体、志愿服务银行、创新管理体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志愿服务银行设立于2013年,由校团委领导,校志愿者协会直接参与,是以“留存志愿热情,传递青春梦想”为宗旨,面向校内志愿者群体提供志愿服务时长认证兑换、志愿服务团队对接接力、志愿服务项目公益众筹等服务的综合管理平台。志愿服务银行设立近3年来,共有近20000名青年志愿者、60余支专各类型专业志愿服务团队、40余个社会爱心企事业单位在志愿服务银行开户注册,累计存入总时长达30万小时,扶持项目超过200个,持续累积道德资产、汇聚公益资源、传递社会正能量。通过从“志愿服务协会”到“志愿服务银行”这一管理机制的创新转型,成功破解了志愿服务信息难记录、服务热情难持续,服务项目难发展等难题,让一颗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春爱心在交互互动中相互激励,让一股股弘扬时代精神的志愿力量在校园内外温暖流淌。
一、起源
(一)强化主体意识、提升价值认同,让志愿服务“晒”出来
在一个全民网上“晒”生活的时代,如何提升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经历的认同感,并从情感认同逐步过渡到价值认同?我们在志愿服务银行的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让志愿者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主题设计、实施开展、评比表彰等各个环节都积极征求志愿者的建议,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提升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用学生影响学生,激发青年自主成长。志愿服务银行一方面为志愿者提供“存、取、融、贷”的服务时长转换服务,让服务记录可存、可查、可晒、可换;另一方面引导志愿服务团队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实现专业化发展,推动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团队扎根同一地区,围绕同一主题实现差异化的接力志愿服务,不断强化志愿者“我热爱”、“我组织”、“我参与”的主体意识,推动志愿服务逐步成为青年人乐于接受的、青春的、时尚的生活方式。
(二)创新组织形式、建立长效机制,把服务平台亮出来
从十年前的2000人到今天的20000余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年志愿者的数量在持续增长,面对思想更加多元、思维更加活跃、自主意识更强的“90后”志愿者,以往单一的号召式动员方式逐渐乏力,“志愿服务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组织模式,设立实体的志愿服务银行总行,推出志愿服务存折和线上志愿服务银行网站,并在院系、班级设立“分行、支行”,把服务平台在同学们身边亮出来,探索响应式动员方式,让有意向服务他人和寻求受助的学生更容易找到组织。
(三)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合作平台,让社会公众融进来
志愿服务银行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购买学校提供的公益社会服务。一方面引入校外爱心团体客户,通过公益众筹的方式实现社会资本、公益需求与志愿服务有效对接;另一方面,通过项目推广平台和校外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向社会公众群体输出具有地大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和优质服务团队,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与社会爱心组织之间共享资源、共建项目、共促发展。
二、做法
(一)打造全覆盖的多级管理体系
志愿服务银行设最高管理机构董事会,董事会由校内各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代表组成,负责审定银行章程制度,谋划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监督志愿服务银行各级组织履行职能。董事会下设总行、分行、支行三级银行实体运营组织,总行负责总体决策部署各项业务,监督管理各分行、支行日常管理与建设,面向全体储户受理各类业务;分面向学院储户开办各类业务,全面协调学院志愿服务工作;支行按分行要求面向班级储户开办各类业务,贯彻各项制度的最终实行。
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在职及退休教职工以及校内、外各志愿服务团队和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及部门都可以到各级志愿服务银行网点申请开户成为储户,办理各类业务。
(二)创建“存、取、融、增”运营机制
面向各类志愿服务的储户,提供以下的服务内容:
储蓄业务:完成数字认证平台注册,领取志愿服务手册和专属公益储蓄卡;将志愿服务转化为时长储蓄。
支取业务:以积分兑换、时长互换的形式支取志愿服务时长。
融资业务: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公益众筹,募集项目启动资金和项目参与人。
增值业务:对五星志愿者、五星志愿服务团队进行表彰奖励。
(三)搭建志愿服务文化培育平台
除了开展常规业务,志愿服务银行以丰富志愿服务文化氛围,传播志愿精神为目的,面向志愿者定期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志愿服务嘉年华”通过联合校内外公益组织举办大型户外推广会的形式,面向社会公众推广优质志愿服务项目,有效搭建展示平台。“志愿服务文化论坛”邀请校内外优秀志愿服务个人、团体围绕经验分享、知识培训、成果展示、项目推广等内容,以报告会形式开展主题宣讲,铺建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平台。“十佳公益人物评选”以表彰先进、分享成果为目的,通过评选表彰优秀志愿者、公益组织、服务团队创建志愿服务激励平台;“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面向全校征集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联合校内外公益基金组织对获奖项目联合开展长期培育,构建志愿服务竞争平台。
三、成效
(一)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热情持续升温。
“晒”出来的志愿服务文化,凝聚了越来越多的践行志愿精神的青年学生。自2013年志愿服务银行启动以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注册率从2013的40%,攀升至2015年的85%,创历史新高;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在持续升温,全年累积存入志愿服务总时长由2012年8万小时上升到2014年15万小时。2015年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工作中,20万小时的时长积分被志愿者们兑换成“爱心包裹”和“爱心手套”,填上自己的祝福送给湖北、云南、贵州等地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和食堂阿姨,600多个爱心包裹15分种之内被抢兑一空。
当山花、橘灯等支教团队将包裹转交到孩子们的手中时,一张张乐开花的笑脸充溢着无限的满足与幸福,在给捐赠志愿者的回信里,有孩子这样写道:“亲爱的哥哥、姐姐,小书包好漂亮,我每天都会背着它去上学,会记得你们说的每一句话,好好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用爱心传递梦想”作为一种信念,将会指引地大志愿者在公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志愿服务领域全面覆盖,特色精品项目成果丰硕。
亮出来的志愿服务平台,孵化了越来越多的弘扬志愿精神的精品项目。目前,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已由2012年的5支发展壮大为31支,活动范围覆盖扶贫、教育、环保、科普、救灾等多个领域。涌现了如“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绿色地球环保协会”、“北极光义务鉴定队”等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省级十佳公益组织。
志愿服务银行还积极推动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团队扎根同一地区,围绕同一主题实现差异化的接力志愿服务,联合“绿色协会”、“益水公益”、“保护母亲河协会”等9大环保公益团队接力培育出“碧水长流—防治水污染公益行动”、“杯水行动-西北窖藏地区水质改善公益项目”等多个护水公益精品项目。
其中“益水公益项目”长期关注西北窖藏水地区贫困农村,旨在“为西北提供一杯健康水”,团队使用天然矿物材料,通过团队研发的净水技术,在甘肃等贫困地区发放净水设备,解决了西北窖藏水普遍存在的重金属超标、氮磷超标、大肠杆菌超标等问题,并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添加有益生命健康的微量元素。公益行动得到了希望工程激励行动等20家公益基金组织的支持,更得到了凤凰网、人民网、中等多家媒体的关注,被评为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三)校园服务品牌广受好评,社会公益众筹潜力无限 。
志愿服务银行积极整合校内公益资源,与校内12 个行政部门、21个学院、13个直属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以校园服务、公益互助为主题合作推出了“爱心伞”、“爱心超市”、“环保回收”、“学习支持一帮一”等覆盖全校的校园服务公益项目,将公益意识的培养与日常行为、校园建设进行了完美统一。其中,和学工处学习支持中心联合推出的“学习一帮一”活动,100多名品学兼有的学霸志愿者通过学业辅导、文化讲座、课程答疑等形式将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学习心得与普通学生分享,活动形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各类活动参与人数持续爆满,潜移默化地推动了校园的学风建设。
此外,银行与校外30余个爱心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开户协议,积极寻求与校外公益资源的有效对接。2015年,志愿服务银行与中国银行签订了“地大志愿服务数字平台”的合作协议,联合研发推广“志愿服务银行手机APP”、“志愿服务银行网上客户端”等,实现了志愿服务银行网络全覆盖。“花蕾助学”、“杯水公益”等项目更是通过这一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众筹活动,获得校外公益资助达20余万元,探索了一条公益服务与社会资本融合的新路,彻底摆脱了资源匮乏的困境,为志愿服务事业带来了新的春天。
累积道德资产,激活志愿青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志愿服务银行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为校园公益事业刮起了一股新风。一大批志愿者不仅是“银行”的建设者,更是“银行”的受益者,他们在志愿实践中充实自我,在公益奉献中升华人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浓厚着志愿服务银行的品牌影响,逐步沉淀为地大志愿服务文化,传递并塑造着地大志愿公益事业的价值和品格!
四、创新启示
(一)独特的运营模式
志愿服务银行通过借鉴商业银行的交互性与双向性的特点,运用B2B运作模式,结合自身特点与银行运作特色,以“开户、存入、支取、融增”的业务实现志愿服务系统化创新化管理。
开户业务即为对志愿者的注册,通过借鉴银行的开户业务,对志愿者信息进行更规范的收集与管理;存入业务即为对志愿时长的定期存入,借鉴银行的储蓄业务,更有效地对志愿者时长进行认定及录入,管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长;支取业务即为对志愿积分的取出,借鉴银行的分红方式,对不同积分段的志愿者给予不同的奖励回馈;融增业务即通过借鉴银行的融资理财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团体进行整合、引进新的志愿服务类型,以此规范及丰富校内志愿活动。
(二)成熟的平台建设
志愿服务银行不仅通过不断完善现已有的微信、QQ、微博、人人等公众平台,对志愿服务银行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对校内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宣传以外,还开发建设了电子管理系统和新型手机APP,对志愿个人、团体以及项目进行信息统计和管理。通过种成熟的线上线下管理模式,使整个平台融招募、宣传、认定、评分为一体,更好开展对志愿个人、团体、项目的管理。
(三)标准的环节认证
通过开户业务不断吸纳个人以及团体客户,管理全校志愿者档案,继而由总行统一对每次活动参与评估,给每位个人客户、团体客户进行时长认定、积分录入,在学期末统一将各位客户时长以及积分予以公示。通过这种对细节不断地强化管理、对每位客户实行一致的标准、对各项成果予以公示的方式,加大了它在各环节进行中的效率,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志愿服务银行统一的认证标准。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