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二届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一纸二微三屏幕服务青年促传播

2016年01月26日16: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词】大学高职、浙江杭州、团组织建设、丰富传播语言、全媒体传播实践、专业特色

为了增强基层团支部的服务职能,解决当代青年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至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团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通过时兴的传播渠道、手段和方式,努力提高团组织内部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外的信息传播能力,防止和克服脱离青年的现象,同时,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来实现团组织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任务。从CC98、QQ群、博客、人人网到如今建立的集微博、微信、网站、APP和杂志为一体的全媒体平台,该团委大力开展网上工作,整合资源创新青年工作品牌,不断增强生机活力。

一、源起

(一)外部形势:新媒体影响全面而深入。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已不容忽视,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对广大青年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各类媒体、商业机构等竞相争夺青少年注意力市场,共青团的工作在此形势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二)内部问题:团组织工作与青年存在脱离现象。从内部情况分析,根据基层团员所反映的问题,我们发现团组织工作与青年脱离的问题是存在的,有些团员认为仅有上缴团费以及团日活动等现场行为,团组织与团员的沟通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共青团作为服务青年的主阵地,如果不提升在青年学习生活中的影响能力,必然要结合当前环境,在新媒体的使用上谋求突破,搭建与青年沟通最有效的桥梁,从手段和思维两个方面将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优势和团的工作融合起来。

(三)经验优势:本院团委具有传播经验和专业优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团委共有13个团支部,1位专职团干部,14位团支书,439位团员,在服务青年方面长期保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在信息传播方面结合专业有较多经验和心得,根据社会形势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

在新媒体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本院团委专兼职团干部保持敏锐的媒介传播跟进意识,积极利用学生常用媒介进行服务工作,利用校内论坛、QQ群、博客、人人网等平台传播,在不同平台形成影响力,此种工作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为了延续和加强团组织在青年间的影响力,同时激发青年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在习总书记对主流媒体“立体多样、融合发展”发展要求下,团干们带领全院青年团员根据本院资源优势与积累,确立了“一纸二微三屏幕”的全媒体工作构架。

二、做法

(一)他山之石可攻玉——多地调研取经

全媒体工作框架于2013年9月确立,此类形式在高校院级团委工作中尚属新鲜,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我们决定深入传媒业界与学界了解全媒体实践现状,于2013年10月上旬组织5个调研队伍,分赴南京、烟台、青岛、北京、广州、上海等全国重点城市开展调研学习活动,旨在了解全媒体实践最新讯息和学习全媒体宝贵实践经验,融合到团的工作中去。

调研第一站: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调研第二站:烟台日报、青岛报业集团

调研第三站: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新闻学院

调研第四站:中山大学、南方报业集团

调研第五站: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在学界方面,调研团队赴北京、上海、江苏、广州,调研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新闻学院,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我们了解到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当时已创建了微博实验室、微电影与云创意实验室、裸眼3D实验室等,传媒系学生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橙报》与APP“金陵青梅”;清华、人大、复旦等全国著名学府也开始了全媒体的实践。

业界方面调研团队远赴山东和广州,对烟台日报集团、青岛报业集团、南都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了解市场运营情况,实现团委全媒体传播实践与市场的接轨。我们了解到,烟台日报集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对采编队伍进行重组,实现整个集团全媒体运营;南方报业集团形成了囊括南都网、微博、微信、APP、手机报的全媒体矩阵。

通过对业界和学界的调研,调研团队收获了难得的经验,我们认识到利用本院专业优势、激发各专业学生活力实现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必要性,紧跟时代变化丰富团组织的传播语言,以真正达到服务当代青年的目的。

(二)从“传播青年”到“青年传播”的思路转变

经过调研,我们开始总结整合学院各项优质资源搭建属于自己的全媒体实践平台,改变以往团委工作“传播青年”的单向思路,转而让学院各团支部主动参与传播,锻炼提升专业能力,达成“青年传播”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大加强团组织与青年的联系,帮助团组织做好服务青年的工作。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是浙江大学第23个二级学院,下设新闻传播学系、国际文化学系、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等,拥有丰富的师资资源,先进的实验室资源以及多样的学科资源——可利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支部的专业优势,培养团员们的采、拍、录、写、编、播的整体能力;利用广告学支部的优势,培养团员品牌推广意识,锻炼广告制作能力;利用国际汉语教育支部的优势,培养团员跨学科跨国际的素养。

我们积极争取校院两级资源,学院专兼职团干共同负责全媒体平台的筹建工作。经费方面,全媒体实践平台在“浙江大学网络新媒体建设创新工作”项目中获重点立项,申请了经费支持;场地方面,学院提供了2间办公室支持全媒体的日常工作;师资方面,学院为平台配备了三为老师来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器材方面,学院开放了专业摄录器材的长期借用通道,为全媒体平台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三)一纸二微三屏幕——形成全媒体产品传播矩阵

经过全面的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分析,全媒体实践平台确立了核心的产品架构和基本的组织架构。

在产品方面,我们创立“一纸二微三屏幕”的矩阵模式,所谓“一纸”,就是完全由学生写作、编辑、排版的半年刊杂志——《媒子》;“二微”指的是两个最时兴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和微信;“三屏幕”包括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和电视屏幕,这三类屏幕集合了所有的线上传播渠道,电脑屏幕上运营全媒体的网站(http://www.zjumedia.cn),手机屏幕上运营媒子APP、微信、微博和网络电台,电视屏幕上播放的学生自制的微电影、MV、校园新闻等。

其中我们基于微信平台鼓励各专业分别开辟公号,新闻专业的微信公号为“浙大传媒星空”,广告专业为“浙里广告”,广电专业为“半月坡频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浙大汉语桥”,学生依托专业优势进行内容生产和与运营,四个公号集结成为“全媒体联盟”,成为全媒体平台拳头产品。

在架构方面,我们借鉴了“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模式,以“组”来分,一共有6个小组来支持全媒体平台的运营:采写组(文字生产)、新媒体组(编辑运营)、PS组(美工)、ID组(杂志编排)、摄影组(图片生产)、视频组(视频生产)。

以上媒体矩阵,将使团组织的传播张力大大增强,与青年的联系也紧密许多,各支部的团日活动成果能够得以展示与传播,各项信息也得以有效传达,团员能在专业应用上与团的活动融合起来,真正体会到了团组织的存在感。

(四)全院招募,高调宣布上线运营

全媒体实践平台于2013年10月在全院本科生与研究生中招募团队,并于2013年12月、2014年3月、2014年9月、2015年9月分别进行了第二、三、四次的招聘,截至2015年12月,全媒体平台已先后容纳近两百名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团员。

2014年4月26日,浙江大学举办了中国全媒体高峰论坛,邀请学界和业界的精英人士共同探讨当下全媒体的发展、融合趋势。在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全媒体平台用一部5分钟的微电影讲述了自身从发展到建立的过程,引发与会者对于全媒体实践的进一步探讨,随后由浙江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吴飞亲自揭牌,标志着全媒体平台正式运营。

三、成效

全媒体平台运营的微信、微博、网站上制作了超过1000期的内容作品,平台累计关注量破万,新闻专业运营的公众号内容阅读量曾多次超过1万,最高超过2万,出版了3期的《媒子》杂志,APP覆盖了全院近千学生。各学生团支部均有团员参与全媒体的平台运营,各支部团日活动的组织、宣传,团组织的重要活动信息都通过全媒体相关平台发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通过全媒体平台的运行,我们加强学生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结合90后青年学生特点,以新媒体手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种新颖的推广方式受到了青年团员的喜爱和认可。广电所团支部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以拍摄宣传片的形式向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致以最深的敬意。他们创意性的提出了以“手”为主角这一构想,以散文诗的形式一一呈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形象。拍摄过程中,同学们前后寻访了工地、采访了建筑工人、和路上的母女沟通、拜访了军队等,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最后,宣传片的拍摄过程在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学院微信平台上进行了展示,在全国团员青年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在2014年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我院共有11位同学参与,我院1201新闻团支部组队拍摄杭马现场,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了参赛同学奔跑的青春风姿。当晚,该活动以详尽的图文形式更新在团委的微信和微博上,立即获得过千的点击量,同学们的青春在这一刻被定格,他们散发的热情与和正能量也被散播,团委组织学生运营新媒体进行正面宣传的效果获得了一致肯定。

四、创新启示

本院团委通过搭建全媒体实践平台,组织各专业学生参与其中,最大的创新思路在于鼓励青年进行“主动传播”,一改过去宣传灌输的硬性工作方式,大大拉近了团组织与青年间的关系,让青年能够在团组织提供的活动框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好“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积极引领”的信息传播工作,通过团内青年的创意和活力,大大丰富了团组织的传播语言,增强了团组织在青年间的影响能力,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范围,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把握住了团工作的机遇,克服了新生事物带来的工作挑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