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揭示资本主义城市化的本质及其弊端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探析

杨  静

2016年01月25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动因、城市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对西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批判,其中的一些观点能给人以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核心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及城市问题,其核心观点主要有:

  城市化是资本在空间运动中实现积累的重要形式。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认为,城市不再是自然空间而是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空间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被纳入剩余价值生产体系而具备了投资价值,为生产领域过度积累的资本投资找到了出路。英国学者大卫·哈维认为,资本家受资本利益动机驱动进行空间领域的投资,是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城市问题体现为“集体消费”的供给问题。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泰尔斯认为,工人能够顺利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住房、教育、交通和医疗保健等的供应,这些“集体消费”只有在城市才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由于这些“集体消费”相对无利可图,因而越来越成为国家事务;国家因“集体消费”支出巨大而产生供给危机,进而引发城市问题。

  解决城市问题需要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认为,国家满足“集体消费”、解决城市问题,不仅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还利用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资本积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资本主义及其城市形态存在着对劳动阶级的剥削性。因此,国家要有效发挥上述职能作用,就需要保持相对自主性,而不能完全受资产阶级控制,并应对劳动阶级作出妥协让步。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学术价值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抓住了西方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资本主义国家依赖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化解资本循环危机,维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再生产。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成为化解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重要出口。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目的仍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进行的各项社会投入虽然在资本循环中不可缺少,但劳动阶级只是资本循环中的附属角色,不是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更谈不上人的主体地位。

  深刻揭示出以解决城市问题为出发点的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二重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及其城市发展问题而提出的。其对于解决城市问题上国家职能二重性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即使在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要相对节制资本利益。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揭示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及城市问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必然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使所有参与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无论市民还是农民,都平等地获得尊严、尊重,公平地享有应有的权利,真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人。

  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立足于统筹“人”的各方面发展诉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摒弃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利润导向,摒弃以资本的需要为需要的错误认识,从劳动者的需要出发,维护和扩大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广大劳动人民公平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克服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基于资本利益驱动的市场逻辑容易造成城镇化中出现不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行为。因此,应切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法治方式不断提高对资本的节制、驾驭能力,解决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收入差距和社会矛盾等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5日 16 版)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