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二届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湖北荆门钟祥寿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团建工作开新路

2016年01月25日11: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词】自然村、湖北荆门、农村团建、发挥团员青年示范带动作用、寿乡食用菌、兴产业兴团建

钟祥市寿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10月成立,主要从事食用菌研发、技术服务、种植、收购、生产加工及销售等业务,经营产品有香菇、黑木耳、姬松菇、鸡腿菇、金针菇、平菇及野生采摘菌类。通过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内建立团支部,积极发挥合作社中团员青年的示范带动作用。合作社团建新模式,延伸了团的手臂,扩大了团的覆盖,从而达到既兴产业、又兴团建的目的,为新形势下农村团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合作社现有青年82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75人,团员52人,合作社内的青年大多都是各自然村的种养示范户和农民经济人。

一、源起

近年来,我市农民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形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依法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916家,合作社成员7.8万人,合作社数量和入户农户等指标居全省第一位。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吸引和接纳青年10000多人,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合作社也成为青年聚集比较集中,带动青年发展的重要舞台。

二、做法

合作社团委坚持以“边发展,边规范”的理念,不断强化凝聚、引导、服务、协调农村青年的功能,努力增强团组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影响力,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规范化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能人带动,艰苦探索,走合作之路。

张集镇地处大洪山腹地,群山起伏,森林密布,小气候特点明显,资源丰富,发展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经过多年发展,香茹、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主导产业。全镇4800农户已有4500多户种植食用菌,农民从食用菌产业中人均获得纯收入达到4946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7.9%。

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壮大食用菌产业,陈斌在团市委的帮助下牵头成立了张集镇食用菌协会,会员发展到2000多户,然后依托镇级协会成立了钟祥市食用菌协会,会员发展到6000多户。随着协会会员的增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会员期盼生产的产品能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价格,但由于协会利益机制不紧,生产过程中管理难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灵、盲目性大、技术水平低、质量难达标、价格不稳定、商贩相互杀价等严重问题,协会组织难以解决。由于协会只是社会团体,活动资金不足,发展动力不强。陈斌从实践中清醒认识到食用菌产业要发展、菌农要致富,就必须延伸产业链,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之路,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2009年10月,由陈斌牵头,注册成立了钟祥市寿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同时,为了规范管理,合作社建立了合作社青年农民经纪人、致富能手、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为主体的“农村青年人才库”,组建农村青年创业指导团队,充分发挥青年创业能人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的作用。

(二)服务社员,合作共赢,促农业增效。

合作社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分层次对合作社青年农民开展培训,对农产品生产的最新实用技术知识进行宣讲,依靠新农技术实现增收致富,使农村青年日渐成为农村引领科技的典范,更好地将农村青年素质培养与农村适用科技培训结合起来。同时,合作社团支部还积极发挥青年中心的阵地作用,有效整合合作社资源,搭建农村青年创业服务平台,深化拓展各类青年加入合作社渠道,以更为广泛地覆盖青年。

合作社成立至今,始终恪守“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严格按照“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工作定位,合作社以服务社员、惠及社员为宗旨,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操作,为入社社员和广大菇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经营服务体系。

1、产前服务。主要是:品种研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主要抓了“四个统一”。一是统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合作社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都要在生产实验基地和有一定条件、一定技术水平的大户种植基地试验示范,然后组织社员参观并推广应用。2010年引进的浙江一擦灵敞开式的菌种接种方法和保水膜栽培技术,在合作社社员中广泛推广,已有98%社员掌握应用,每年可为社员节约用工5000多个、节省开支30多万元;合作社发明的专利产品“常压节能菌棒灭菌用蒸气发生炉”在社员中全面推广,彻底改变过去用木柴火蒸菌浪费资源的传统办法,每年可节约木材能源4000多立方米;合作社不断创新香菇栽培模式,积极开展生态型栽培,培育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推广了三种栽培模式。①牛菇模式。利用牛、猪、鸡等排泄物+稻草、麦杆—巴西菇、双孢菇、鸡腿菇—废弃物还田种植农作物。②林菇模式。利用木质袋料—生产香菇、黑木耳等—废弃物用作牛饲料添加剂或燃料。③耳稻模式。木质袋料—生产袋料木耳—废弃物作肥料—栽培稻谷。二是统一制定生产计划。为有效解决社员由于生产规模过大、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合作社统一对社员每季生产计划进行摸底调查,并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对缺资金的农户,由合作社担保,帮助他们贷款,在农行共贷款190万元,解决生产资金所需。三是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市场销售的原材料价格高,质量没有保证。合作社成立后,统一与厂家签订合同,实行厂社对接,减少批发销售环节,以更好的质量保证和优惠价格为社员提供所需的麸皮、菌袋、菌料、菌种、消毒药品等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统一配送。2010年共为社员采购麸皮880吨,每吨优惠75元;香茹料袋40吨,每吨优惠1000元;苗料(木屑)5600吨,每吨优惠200元;其它辅料30万元,总价值470多万元,优惠120多万元,户平节约成本2500多元。合作社建起生产资料配送中心,购置一台专用车用于配送农资,配送中心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筹措物资(即:社员预付30%定金、合作社垫付50%资金、采购商赊销20%),年底社员交付产品时抵扣结账,不仅缓解了社员资金压力,还可节约资金近20万元。四是统一技术培训。合作社无偿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不定期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华中农科院等省、市食用菌专家对社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编印简报、送学员到华农大深造、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社员技术水平。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巡村进行培训技术,共举办8期培训班、巡回讲课46场次,受训人员6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

2、产中服务。主要是:统一技术包保。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服务管理,合作社根据社员居住区域分布划分了5个片,聘请5名技术员对社员进行技术包保,为社员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较好地解决了社员菌棒越夏、打孔等技术难题。2010年共为社员解决生产技术难题30多件(次)。合作社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流程图,发给每个社员,要求社员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生产,对病虫害防治、发菌期、出菇及采收期进行指导管理。合作社与钟祥市气象局合作,建立社员气象信息服务平台,社员免费享受气象局发布的气象信息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特别是夏天高温时,气象信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避免了高温烧袋带来的经济损失。

3、产后服务。主要是进行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服务。合作社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注册了“清味居”食用菌商标,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现在正在积极申办绿色食品认证。以前社员产品都是由农户自己用柴火“土法”烘干,混装上市交易,质量参差不一,卖不出好价钱。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在集镇征地8亩修建了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添置了加工设备和烘干设备,筛选、分级包装生产线,为社员产品进行统一烘干、筛选、分级包装,每斤增值3-5元,仅此一项,年增值30多万元。合作社统一印制了多种规格的精美包装,包装后的产品身价大增,以袋装250克为例,由原来每袋20元增加为25元,而且很受市场欢迎。合作社与他人合资建起了张集镇香菇交易市场,对社员优惠收购,社员每斤享受0.1元的利润分红,年可为合作社创利20万元。合作社还通过在武汉、广州、长春等10多个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与家乐福、中百仓储、龙头企业对接等多种形式签订产品销售合同,签订订单20多吨,社员的产品销售率达到60%以上,产品价格高于市场价15%以上。2010年8月合作社申请取得了对外贸易进出口经营权,成为全省第一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年可创汇100万美元。

合作社通过系列化服务,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充满希望的致富桥梁。在引导农民进入和适应市场,推进全镇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民主决策,合理分配,让社员受益。

合作社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设会计、出纳和报税报关人员,在农村信用社设立基本账户,在人民银行开设贷款卡账号,建立健全各类账簿,对每个成员建立了成员账户,对成员出资进行了规范。合作社实行财务电算化管理,内部分配实行盈余按交易量返还,分红按出资入股比例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实行成员与非成员分开核算机制。2010年已实行一次返利分红,实现盈余135.9万元,提取公积金12%,公益金6%,风险金20%, “三金”共计43.5万元;剩余可分配盈余92.4万元,按交易量60%返还55.4万元,按出资额40%分红37万元。合作社理事会聘请人员实行岗位工资,以岗定责,以责定酬,年初签订责任状,已有6人享受工资薪酬待遇,年平均11160元,牵线理事、管片代表实行务工补助,每月补助工资200元。较好地解决了合作社成立初期管理人员,报酬与分配机制的矛盾,充分体现了交易多返还多,入股多分红多的多劳多得原则。

目前,合作社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益,投资300万元修建了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实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注册了“清味居”食用菌商标。合作社已申请了进出口业务,为提高社员收入、壮大产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同时,为了打造省级知名示范合作社,合作社积极抓好两方面对接。一方面,积极做好合作社团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通过发挥团组织的职能优势,引导合作社开展农市对接、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和农银对接,降低生产和市场风险,切实解决产品销售难、生产融资难等问题,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与本镇省级龙头企业湖北兴利食品公司开展合作,协会负责组织会员生产技术服务,公司负责按市场价收购产品,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合作社团组织与团员青年对接。通过合作社团组织宣传,利用好的项目和成功经验吸引团员青年,同时将优秀的团员青年向合作社推荐,不断充实壮大合作社队伍。合作社原有社员278人,其中青年20人,通过合作社组织建团,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发展为社员212人,其中青年82人。

三、成效

合作社由陈斌同志担任理事长,下设理事会、监事会。现有社员512人,其中农民社员占99%。辐射周边四个县市、13个乡镇和28个食用菌种植专业村,网络菌农12000多户。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社员出资500万元,其中现金180万元,实物320万元。从协会到合作社,寿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运行四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保护了合作社社员的利益。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改变了过去社员生产的盲目性,由合作社按照市场需求统一组织生产,社员的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证,降低了社员的市场风险。

2、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壮大。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钟祥市农业重要板块,十大主导产业之一,规模由2005年2000万袋(桐)发展到2010年7000万元袋(桐)。如今合作社拥有食用菌研发中心、标准生产基地、食用菌交易市场和加工基地,从品种、技术、原材料、产品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推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合作社通过生产资料集体采购配送,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社员提供了保障,产品通过统一加工、包装、销售,提高了附加值。社员食用菌收入5万元户均以上,占家庭总收入70%以上,合作社成员户平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72户,超过20万元以上的3户。

4、实现了社农利益共享。合作社是一个由协会转型为合作社的成功典范。入社社员80%都是协会会员,出资成员是原协会主要骨干,通过协会多年运作,为食用菌生产技术普及应用、生产布局、市场销售渠道、产业链延伸等打了坚实的基础,合作社成立后主要从运作机制、出资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使之成功转型。

合作社团支部通过选拨素质较高,热爱团建工作的团员青年作为合作社和团组织的骨干,以骨干带动合作社和团建工作的健康发展,鼓励青年转变传统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团组织工作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合作社团支部根据团员青年的特点,广泛开展各种有益青年发展、社会进步的文化娱乐活动。利用农闲时节,组织青年义务植树,组织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社员和团组织骨干义务给周村的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热烈欢迎,使合作社、团组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吸引、凝聚青年作用显著提高,既为合作社成员增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也为团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四、创新启示

“合作社+团支部”,是适应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特点,围绕引领青年农民科技致富这一中心,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社,发挥产业优势,体现服务意识,增强对农村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种团建模式,是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适应时代变化,服务基层团员青年的一种团建新思路。

经过反复实践、不断完善,寿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团员青年流动性大,依托产业建团不稳定,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团员青年的动态化管理;二是团员青年的业务技术不高、培训力度不够,需要争取给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学习培训,或是组织开展学习交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