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变革路上论“铁一般信念”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文化研究中心

2016年01月21日08:54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变革路上论“铁一般信念”

  信念是行动的基础。高度自觉的行动,离不开“铁一般信念”。“铁一般信念”是推动历史进步、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反复强调信仰、信念问题。信仰是基础,信念是动力。“铁一般信念”,这五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和伟大自觉。

  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壮丽征程中,能不能做到信念如铁,集中体现着一种文化的精神品质,更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的前途命运。回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品格当中始终具备了一种信念如磐的精神基因,才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家民族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脊梁,才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特别是近百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党我军创造了一部历经磨难和考验的奋斗史,更谱写了一部闪耀信念之光的精神诗篇。这样的历史脚步,让“铁一般信念”鲜明地标志在共产党人的称谓里,为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精神品格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

  “铁一般信念”须在苦难中浇铸、在烈火中锤炼。当前,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更加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把“铁一般信念”化作攻坚克难的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胆识魄力、追求打赢制胜的热切渴望,为推进改革强军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支撑。

  信念如铁,方可忠贞不渝、百折不挠;信念如铁,方可排除万难、走向胜利。

  ——编者

  信念如磐,意志如钢,是一支强大军队存立于世的血性基因和文化符号,是在风云际会、风雷激荡中挺立的不屈脊梁,是在追求胜利、保卫和平中汇聚的强大能量。亘古以来,莫不如此。

  信念的力量来源于文化的涵养和培育,存续于对文化传统的深刻汲取,积蓄于对文化力量的不懈追求,和对文化精神最彻底、最自觉、最坚定的弘扬。打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攻坚战,离不开坚实自信的信念支撑和深厚自觉的文化引领。

  (一)

  铁一般信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有位哲人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传承下来了,发展就永恒。

  习主席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我们的民族魂,活跃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我们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

  人民军队自创立的那一天起,就以铁一般的信念、钢一般的意志闻名于世,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众多奇迹,书写了改革发展的华美篇章,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这种铁一般的信念,深深扎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之中,底蕴深厚而极具风骨,长期积淀而砥砺成钢,赓续传承且不断光大。

  中华民族屡受挫折、历经磨难,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文明不曾中断的伟大民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着坚忍不拔、愈挫弥坚的文化传统,并由此凝结而成铁一般的民族信念。这种信念强固着民族脊梁,铸就着国家筋骨,延续着薪火相承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华文化特有的秉性和鲜明的性格。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篇章对于铸就铁一般信念作出了精彩的诠释;在饱经沧桑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用实际行动对铁一般信念作出了最好的注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与传说,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与自然作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信念,并由此成为中华文明千百年来不断发展进步的共同精神谱系及信念坐标。

  司马迁曾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就是说要通过最大的努力达到自己的主张、理想。他自己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坚持完成编撰《史记》,正表现出了中华儿女在与困厄苦痛作斗争时,“不顾其身”、不坠青云之志的坚贞信念。

  战争年代里,面对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面对虎狼强敌、艰难凶险,面对民族危亡、国将不国,无数巾帼须眉,面对旗帜,举着拳头,抱着金瓯为补、破釜沉舟、舍身成仁的坚定信念,使自己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昂然投入到残酷的斗争中,坦然面对流血与死亡。屈原热情讴歌“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死难将士,英勇不屈的坚定信念和血战到底的战斗意志跃然纸上、传唱千年,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贲张、心灵震撼。此外,从“何日请缨提锐族,一鞭直渡清河洛”的激情豪迈,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深切期许,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热血壮志,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儿女与强敌作斗争时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抵抗精神和战斗意志。

  商鞅不顾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严格法治制裁两位太子傅,甘冒风险、克服重重阻力实现变法图强,奠定了大秦帝国的基业。戊戌义士谭嗣同在给其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写道:“平时互助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谭嗣同最后不避死难,引颈就戮,愿为变法做流血第一人,是为信念而死,为精神而死。纵观历史,在谋求变革图强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同样表现出敢涉险滩、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必胜信念。

  信念的伟大在于,不管遭受再多磨难,也能傲然屹立于群山之巅;信念的力量在于,不管面对何种强敌,也能决然胜利于逆境险境;信念的魅力在于,不管面临再多挑战,也能慨然实现变革图强。信念是一种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如川泄洪,势不可挡。信念也是一种文化,涵养着人心和事业,如山在野,高山仰止。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秉持和传承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汇聚为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血火硝烟、艰难困苦的洗礼,逐步积淀成为一种信念因子,熔铸成为一种文化底色。为了民族的延续发展,为了国家的兴盛强大,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铸就的信念之花,带着血色的光芒,盛开为一丛丛亮丽的风景,震古烁今,代代传承。

  (二)

  我党我军在艰苦奋斗历程中所激发出的坚定信念,已经成为一种感奋后人的精神范本,化为一种坚实无比的文化力量

  信念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最后慢慢地积淀为一种文化,为世人所景仰和追随。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不止一次提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一个成立时仅有50多个人的政党,在28年以后竟然能夺取全国政权;一支南昌起义失利后仅剩800人的军队,22年之后竟能百万雄师过大江,建立新中国。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正是靠着铁一般信念,人民军队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还在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时候,毛泽东就针对部队情绪比较低落的情况,引用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话来鼓舞士气。他向战士们解释说,别看我们现在的队伍人数还很少,力量还很小,但“小”并不是没有希望的;我们现在就像一块“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念,努力奋斗,壮大我们的队伍,我们就一定能够砸破国民党反动派这个“大水缸”。他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以无比豪迈的气概,充满信心地预言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红色文化和革命信念的远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368天,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省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位战士壮烈牺牲。在长征路上最困难的时候,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这就是长征胜利的密码,这就是信念焕发出的坚韧、顽强和决绝。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把长征视为“人类信念的丰碑”,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道:“这种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国革命赖以成功的基础,中国将从这些奋斗牺牲的传奇故事中汲取无尽的力量”。

  信念在艰难困苦中形成,又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是坚强的,行为是坚决的,而且是始终不渝的。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中,党领导中国人民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靠的不是小米加步枪的军事实力,靠的是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艰苦、不怕坐牢,慷慨赴难、从容就义的坚定信念。因为他们坚信自己背负着民族希望,背负着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神圣使命,胜利一定属于他们。有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就是一群超越生死、超然物外的人,就是一群充满力量、充满信心的人。一位诗人这样描述:“让我们用火来解释他们,他们的血比地火更炽烈;让我们用山峰来解释他们,他们的脊梁比山峰更巍峨;让我们用钢铁来解释他们,他们的意志比钢铁还坚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枪林弹雨中无畏于强敌,抢关夺隘中无畏于艰险;顺流逆流不惧凶险,绝境险境不惜生命;笑傲峰峦沟壑雪山草地还有千万追兵,频频超越人生极限,赢得万户苍生拥军支前直至革命胜利,我党我军在艰苦奋斗历程中,所激发出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感奋后人的精神范本,化为一种坚实无比的文化力量,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撑。

  (三)

  肩上责任越重,信念越是巍峨。用铁一般信念,积极拥护、支持、参与改革,在强军征程上披荆斩棘、阔步前行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军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决打赢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充分宣示了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务期必成的铁一般信念。

  改革强军是先进军事文化力量的实现和确证,也是集体信念的彰显和体现。这种信念,肇端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文化传统,激荡于建军80多年来的苦难辉煌,凝聚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伸张于一代代官兵的无私奉献中;这种信念,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凝聚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极大的精神张力,渗透到改革强军的各个领域、各个机构、各个战位,不断激发改革能量,最终形成制胜力量。

  当前,在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征程中,如何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强固铁一般信念,强化官兵的文化认同和行动自觉;如何用铁一般信念强化高度的文化自信,全面推动改革各项举措落地,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历史地看,人民军队之所以有一种敢战敢胜的英雄气概,之所以有一种改革创新的精神气质,之所以有一种毅然决然的意志品格,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坚持科学理论武装。正是我们始终坚持以先进的革命理论为武装,使我们这支军队信仰崇高,信念坚定,懂得为谁扛枪打仗,具有与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军队相比所完全不同的性质宗旨、精神气概和崭新形象。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凝聚了广大官兵的信念信心和革命意志,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我军改革创新,始终保持了一种锐意进取、意气风发的蓬勃朝气和盎然生机。

  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推进改革强军,必须坚持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官兵的政治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既是政治要求,也是行动遵循,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广大官兵要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思考认识问题,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改革决策部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用铁一般信念积极拥护、支持、参与改革。

  “肩上责任越重,信念越是巍峨。”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深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所面临的困难更能激发我们奋勇前行的斗志,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磨刀石。毛泽东曾说:“困难不是靠身子来躲的,而是要靠勇气来压的,只有你把它打倒了,它才能让你站起来。”信念只有在积极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才能够得到加强和锻炼。我军历来有敢打善打硬仗的传统,今天深化改革,有困难、有风险、有曲折,都不可怕,关键要勇于面对。越是难度大,越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要拿出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在攻坚克难中进一步强化信念、增强信心。

  信念不仅决定着事业的高度,也决定着品格的高度,是文化之于人最为核心的本质反映。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在面对机构等级变化、职能部门调整、个人进退去留,在涉及利益调整的问题上,考验和衡量着每名官兵的党性观念和胸怀境界。改革必然有人作出牺牲,为了强军兴军,我们同样要信念如磐、义无反顾。

  信念的坚定需要在文化的培育中立根固本,信念的坚守需要在文化的导引下不断参与实践而得到加强。改革绝非一时之事,强军绝非一日之功。当前,要为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舆论导向和风气导向,把工作往官兵心坎里做,努力把强军兴军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凝练文化、萃取信念、推进工作,为强军文化注入最生动的素材、最活跃的元素和最丰富的实践。

  信笃则不惧行之不力,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只要我们胸怀铁一般信念,就能披荆斩棘、阔步前行;只要我们能够躬信笃行、勤于践行,就能在深化改革中不断熔铸铁一般信念,激发强军精神,汇聚强军力量,助推强军实践。信念所在,事业有成;信念所达,强军必成!

  (执笔人:余远来、孟 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