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张首映:让大时代涌现更多大家

——写在《大家手笔》结集之际

2016年01月06日09:1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大家手笔”栏目是2013年8月开的,本着“试试看”下的“毛毛雨”。2014年继续“试试看”,仍是“毛毛雨”。发的不多,却得到哲学社科界的普遍好评,希望扩大规模,多发快发。于是,2015年“大干快上”,理论版、学术版、观察版三版“一气贯之”,一年发表200余篇,成长为《人民日报》上的一个品牌栏目,成就这本书。

虽然新闻媒体讲究名人效应,但理论版重理性,开办“大家手笔”不是为了“追星”,而是为了履行一个时代责任。我们深知,没有大家的时代是“空心”的时代,大家稀缺的时代是“亏心”的时代,大家充盈的时代才是繁荣而不只是繁华的时代!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有一项,相约大家,推广大家。我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让这大时代涌现更多大家!

老话说,大家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张载此说以时代为中轴。“天地”包括爱因斯坦的宇宙,更着眼于所处时代天地人的价值关系;“生民”不是“死民”,直指所处时代的民众;“往圣”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而是指这个时代与过去时代大家的关系;“万世”指无限未来,具备“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个概括涵盖天地人三者,现在、过去、未来三者,大家与世界和人民三者,对于了解大家有整体性、普遍性和功能性意义,所以常被引用。

大家是时代的产儿、时代的骄子。作为“生民”,我们通过老庄、孔孟和诸子百家,左丘明、司马迁、司马光和李时珍等了解“往圣”所处的时代,“一叶知秋”,通过大家名家这些个体和群体去认识把握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塑造这些人类的杰出分子。继而追问,为什么有的时代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的时代却人才凋敝,“万马齐喑究可哀”?为什么有的时代人文科学发达或艺术鼎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却如坡脚的短板?为什么有的时代尊重、推崇、敬慕大家,令知识分子舒心开怀、钟情创新,有的时代却使知识分子离心离德、痛心痛苦、不让子孙搞学术?为什么有人成就斐然却反而成为众矢之的,个人原因乎小集团利益乎?为什么大家们内部那点琐事,与国家和时代大局相比无足轻重,媒体却反而当娱乐明星那样热炒,是“妒香”还是“逐臭”?时代与大家的关系决非单向关系,大家与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甚至家教家风等存在诸多纽结及其谜团,需要破解。法国社会学家P.布尔迪厄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很走俏,但它仍然不能解释如此之多的纽结及其谜团;设立“大家学”、“大家创新学”、“大家社会学”等学科,也许能找出其间玄奥。

司马迁《报任安书》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常被引征,还作为有些大家的座右铭。这一个“究”字、一个“通”、一个“成”字,道出大家之所以是大家的“三味”,始于“究”、长于“通”、终于“成”。也把大家怎样成为大家的描画得入木三分。“究”就得满怀兴趣,心无旁骛,脚踏实地,严谨治学,悉心钻研,打牢学术根基,积累专业基础,对研究的课题和问题深入探究;“通”就得目标坚定、目光宽远、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弄通研究对象的历史脉络和变化规律,搞通已有研究成果尤其前沿方向,想通自己研究和创新的意义、内容、体系、方法甚至语文逻辑表达;“成”就是成就创新成果,有的创新成果可以立马发布,有的可以压压箱底,再“究”再“通”,深“究”深“通”,新“究”新“通”,修缮完善,端出充满创造的“高、精、尖”学术代表作品,成为学科领域的扛鼎之作,学术史上的划时代作品,篆刻着这个时代印迹的学术里程碑,甚至成为人类的不朽名著。司马迁揭示出学术大家成长成熟的一条规律。司马迁做到了,中国历史上众多大家做到了,当代也有不少大家做到了,他们成为世人仰慕的学界泰斗,蜚声海内外的名流宿儒,天上转着的“文曲星”或“紫金山星”。

古今中外,大家众多。有政治大家、经济大家、军事大家、科技大家、文艺大家、工艺大家等等。理论版办的“大家手笔”侧重的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大家名家,古称“学术大家”。他们与时代的关系可能比有关领域的大家更直接、更密切,也更复杂。古代中国属于农耕文明,重人文传统、人文学术甚于社会科学;今天,不弘扬人文传统,提升人文学术质量,推广人文学术成果,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不是“假道学”就是“伪君子”。同时,今日中国处于市场经济时代,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经、政、法科研比重明显高于哲、史、文,仍用人文传统、人文学术标准来衡量这个时代的整体学术成就、学术大家数量,合适吗?科学技术是“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第一生产力”,我国科技论文数量高居世界第二位,不重视学术格局的这一整体性历史性革命,不真诚尊重他们、用力推广他们,还把他们排斥在”“学术大家”之外,肯定被人耻笑为“老夫子”、“色盲”甚至“落后分子”。中国已居于世界舞台中央,国际交往频繁密切,国际知名度高的海外华人华侨专家和外国专家众多,不关注他们的成果,不适当刊发他们的作品,不符合“世界的中国”、“中国的世界”这个时代身份,亦“孰不可忍”!时代已变,大家评价的范围和标准在变。

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世界在创新,国家在创新。国家能否走在世界发展前列,根本靠创新;民族能否伫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在创新。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反之,创新弱则国家弱,创新微则国家危。这已成为全球共识、地球人的常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配置,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世界科技曾发生数度革命,一些欧美国家抓住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跃升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相形之下,因未迎头赶上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我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这是天大的悲哀,天大的教训,不吸取天大教训还会有天大悲哀。每念及兹,爱国大家们无不痛心疾首,无不奋发图强。现在,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少,走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主导的传统发展之路已经行不通,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才能缓解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大家是创新的第一优质资源,引领创新的关键人物和领军人物。创新是提升传统要素质量效率、创造新的要素、形成要素组合的活动。大家是这提升、创造、组合的关键,是创新时代的“究”、“通”、“成”的再造和升化。大家是时代的负责者、建设者、引领者、贡献者、奉献者,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创造力和推动力,把握前沿学科,具有战略视野,富于创新思维,善于基础研究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众多科技家敢于并善于超前性创新、跨越式创新甚至颠覆性创新;今日中国之创新已不是在自己国家和圈子里“过家家”了,也不是参与一般性国际竞争,而是与国际高手竞争、与国际顶尖强手竞争,而且要成为国际创新的领先者、领跑者,领“马拉松”那样的长跑者,领“太空航行”那样的长跑者,所以,人才兴则创新兴,大家强则创新强,由此而国家强、民族强、人民强。把“儒生”、“技工”列入“三教九流”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把大家当“臭老九”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大家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时代的英雄,我们时代最可爱的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胜者。

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充沛活力。国家已把创新作为发展全局的核心,制订创新驱动战略。我国创新科技投入居世界前列,世界一流的创新平台正在搭建,大家创新有了更多更优惠的创新政策和条件,培养大家创新的规划也有了,促进全社会创新蔚然成风的氛围正在形成。中国史无前例的创新时代来到了,中华民族整体自觉展现创新才智的时代来到了,大家们大显创新身手的时代来到了,创新涌现更多大家的时代来到了!

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理论传播者,与大家接触较多的舆论界人士,必须腾出更多地方,设置优良平台,为这个创新时代鼓与呼、歌与唱,为大家们的创新事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推进全社会创新蔚然成风建筑舆论氛围。当务之急,办好“大家手笔”,为这个创新时代添一点柴、烧一把火,为大家的创新之树培一锹土、浇一壶水,提供舆论支持。这就是我们此时此刻要尽的、可尽的、在尽的时代责任。

特别感佩“90后”的前辈们,汪子嵩、张世英、何兆武、卫兴华诸位先贤,感谢“80后”的邢贲思、陈光中、张晋藩、厉以宁、陈先达、钱逊等先生,耄耋之年,孜孜学术,思路仍那么开阔,目光依然那么锐利,笔锋还是那样雄健,千把字文章,顺手拈来,自然天成,为学术警世、学术醒世、学术建世树模范,为“大家写大家‘范’短文”立榜样。感谢“70后”、“60后”的先进们,感谢中青年的大家们,在守护“高原”、打造“高峰”、构建宏大叙事的同时,龙虫并雕,在“大家手笔”栏目里闲庭信步,挥洒丹青。大家齐努力,把涓涓细流汇成一个杨柳青青、波光粼粼、雕梁画栋、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把这个新栏目“捧”成名栏目。

“大家手笔”栏目文章的内容相当丰富,囊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诸领域,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为主。特色是鲜明的,作者都是已知的大家、欲知的大家和可知的大家;就作者而言,已知的是“主力军”,欲知的是“方面军”,可知的是“生力军”;基调属主旋律,推动时代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展现理论自信,彰显学术繁荣;体现问题导向,针砭时弊,回答现实问题,有所创新和突破;文风多为“短实新”,一篇千把字,一事一议,精耕细作、逻辑井然,语言尽可能轻松活泼;刊行在“新闻纸”上,讲时效、增实效,“微时代”难得的“悦读”佳品。

“大家手笔”栏目会延续下去,今年未发的明年发,明年未见的后年见,厚积厚发,大家巨焉,还有同类书籍奉献给大家。

2015年12月31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