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问题新探——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2015年12月28日08:30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问题新探

  许传玺

  张真继

  刘瑞

  郑风田

  刘谦

  编者按

  近日,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召开了下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集中鉴定暨宣传推介会。45个项目参加鉴定,11项获优秀等级,19项获良好等级,优良率为66.7%。成果鉴定既对项目进行验收,又通过专家评议,对成果提出完善和修改的建议,提升项目成果的质量,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本版摘编部分优秀项目成果的主要观点。

  以科学理性为导向完善行政决策制度

  许传玺 成协中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引发了行政任务的重大变化。现代行政的主要方式从行政行为转变为行政决策。一个完备而高效的行政决策制度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

  在上述背景下,北京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地方立法,把重大行政决策纳入法治化轨道。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的程序。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民主协商制度,健全专家论证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参与政府和有关部门重大决策会议制度。完善行政决策档案管理制度,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跟踪反馈和监督检查。完善决策过错认定标准和责任追究启动机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这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完善北京行政决策制度的指导方针。

  当前,北京行政决策的制度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研究”课题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为加快完善北京行政决策制度,巩固增强其科学理性导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行政决策程序法定化。通过地方立法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同时通过地方立法和行政规定明确本区域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清单,减少行政部门对法定程序适用的选择性和随意性。

  第二,确立行政机关的基础信息采集和共享职责。进一步明确行政机关基础信息采集的义务和职权,普遍实现部门信息共享,以更好地实现部门信息的交叉对比,防止行政部门重复采集基础信息,减少公众提交证明材料的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建立行政决策中利益冲突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包括:聘用专家的利益关联报告制度;利益冲突的认定与处理;特定情形下的回避制度等。

  第四,完善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制度。作为行政决策基本依据的统计信息、专家咨询意见、公众参与情况、相关技术数据等,在采取相应的匿名措施后,应向社会公开,以实现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和可问责性。

  第五,确立决策过程中科学信息的外部同行评审制度。主要包括:通过地方立法和行政规定明确同行评审的适用范围,综合考虑行政决策可能产生的争议及其社会影响等;明确同行评审的具体程序,包括同行评审程序的启动、评审专家的遴选、评审议题的确定等;明确同行评审的效力,根据决策事项的不同,确立信息提供、咨询、决策等不同效力和类型的同行评审机制。

  (作者分别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专家点评:

  该课题(项目名称: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研究;项目类别: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许传玺)成果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北京法治政府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提出的“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路径要从实践理性转向理性实践”等观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结合市区两个层面的具体案例,总结归纳了北京在建设法治政府进程中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对深入地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从行政决策、信息公开、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信访法治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凸显了课题的实践价值。

  有效构建和谐的网络舆情传播生态

  张真继

  维护首都网络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问题并做出预警和有效引导的机制,对于首都的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市网络舆情生态传播系统研究”课题认为,目前网络社会正处于初创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以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舆情生态传播系统为工作目标,以监测、引导、疏通和规制为主要手段,使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与政府的工作目标统一起来。本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完善网络舆情生态传播系统治理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有机融合的体制与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舆情生态传播系统,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根本所在。参照现实社会治理的一般方法,结合网络社会“虚拟化”的特点,系统审视北京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完善网络舆情生态传播系统的治理结构,以收标本兼治之效。

  第二,建立系统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针对网络舆情的开放性、直接性、多元性、突发性、破坏性、隐匿性及扩散性等特点,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甄别分析机制,努力建立针对不同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在网络舆情萌芽期建立适度的干预机制;在网络舆情爆发期建立积极的调控机制;在网络舆情扩散转折期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在网络舆情消散期建立必要的总结反馈机制。其中,网络舆情萌芽期是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的关键阶段,如果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准确预见网络信息中的部分舆情信息可能形成的关注效应,尤其是网民心理,就可以更好地实施引导疏通,使得网络舆情平稳有序发展。

  第三,搭建智能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搭建具有网络舆情信息汇集、网络舆情信息甄别、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信息预警上报、网络舆情的引导反馈评估等关键功能模块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有效提高北京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速度和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强网络评论队伍建设,正确发挥“舆论领袖”作用;还可进一步聘请社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沟通能力强的公民,担当网络舆情信息员、疏导员。

  第四,加强制定网络舆情的相关立法。加快建立体系完备、可操作性强、程序简洁明快的网络舆情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情监督的法律责任,建立网络舆情生态传播监管机构,保持强有力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推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可以使“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专家点评:

  该课题(项目名称:北京市网络舆情生态传播系统研究;项目类别: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真继)成果围绕“网络舆情生态传播系统”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文献研究、数据采集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推演、模型构建及计算机仿真等方法,总体上按“从静态机制到动态机制,从宏观方针到微观指导,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基本思路逐步深化,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创新价值的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首都经济在八大形态上优化升级

  刘瑞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首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此,“推进首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课题回顾了首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总结了国外经验,提出如下主要观点:

  第一,国际经验表明,首都经济单体最终形成首都经济圈。一个国家的首都经济体通常先经历极化效应阶段,而后在应对单体过大的问题下进入扩散效应阶段,经数次规划调整,最终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首都经济有机群体。该有机体围绕首都核心功能形成服务、总部、知识、绿色、园区、临轨、临空和临港八大经济形态。

  第二,北京首都经济圈实力较之于伦敦、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并不逊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首都经济圈形成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第三,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以推动首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围绕形成首都经济圈八大形态来理顺北京经济结构调整思路。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调整要有进有退,实现区域内的资源整合。

  本课题提出了北京八大经济形态的发展路线图,具体如下:

  服务经济:依照“三加强,四升级,五退出”发展路径,形成高中低合理配置的城市服务产业链。实现生活性服务业现代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融合式发展。

  总部经济:依照“引入,发展,剥离,整合,外迁”发展路径,集中发展体现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国际交往等性质的总部机构,适度分流区域性和人流密集型总部机构。

  知识经济:依照“产业链整合创新,资源均衡布局,科技创新联盟,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发展路径,推动京津冀教育科技协同发展。一般性和职业性教育要向生产基地靠拢,建立京津冀高科技产业联盟,实现知识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整合。

  绿色经济:依照“清洁能源,低耗设施,低排产业,低碳生活,高效合作”发展路径,建立京津冀标准统一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机制,以绿色金融体系促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促绿色发展。

  临空经济:依照“京津冀机场功能重布局:商贸,服务,货流,客流功能齐备”发展路径,合理布局京津冀辖区的机场资源,确定各个机场的区域功能及周边区域功能。

  园区经济:依照“创新创业双轮驱动,协同发展三化格局,联合共建四大版块”发展路径,化解中关村“一区十七园”碎片化、同质化问题,形成京津冀科技创新一体化新格局。

  临轨经济:依照“多元融资体制,新型开发模式,安全舒适设计,轨道无缝对接,产业交通融合”发展路径,实现京津冀交通运输一体化,增加经济收益。

  临港经济:依照“整合京津冀港口功能,建立一首双核两翼一体化港口群”发展路径,建立一个跨区域港口管理企业联盟,一个口岸通关模式,一个电子信息共享平台,一个集装箱运输网络保障实施。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专家点评:

  该课题(项目名称:推进首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项目类别: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刘瑞)成果的主要建树是运用态势分析法,综合评估了首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结论基本正确,对走势的建议与现行政策基本吻合。突出的价值有:一是提供了一份比较详尽的几个主要国家首都圈的文献资料、经验概况和相关分析,对研究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提供了一份北京市八大经济形态发展路径的细微考察和详尽分析,对每一个方面的调整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难能可贵。

  客观认识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因素

  郑风田

  “北京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课题探讨了北京城乡一体化现状,并参考国内外经验,给出相应政策建议。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北京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北京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透视。二是调查了北京城乡一体化建设案例,从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出发,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区或村庄,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调查,总结其成功经验,得出具有推广意义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三是剖析城乡发展一体化国内外经验与借鉴。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观点如下:

  其一,城乡一体化是获取民众支持的重要举措,城乡一体化进展比较好的地区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不平等差距,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以及对政府满意度;2002年以来,北京市的城乡一体化取得了巨大进步,城乡一体化水平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不同区城乡一体化水平差异较大。在北京市各区中,城乡一体化水平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海淀区、顺义区、大兴区。

  其二,北京市现行养老、医疗、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替代率还是相对水平,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都是最高的,其次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最低是乡村养老保险;北京市医疗资源存在城乡配置失衡问题,郊区居民“看病难”,流动人口动态变化加剧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趋势,外来人口就医加重城区医疗资源负担;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度依然很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偏低,随着北京市教育改革的深入,某一特定学校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程度呈下降趋势。

  其三, 社区支持农业是有效缓解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社区支持农业的消费者则是影响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北京社区支持农业的消费者是一群以女性为主、受教育程度高、中等收入以上,关注食物搜寻品、经验品、私人层面信任品属性,特别是注重食物公共层面信任属性的中青年人。

  其四,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当前发达国家大城市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相应进程。在解决北京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的协调发展方面,纽约的城市郊区化过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北京市可以从交通、住房、公共资源配置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缓解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借鉴新加坡拥车证制度、伦敦道路拥堵收费措施、日本“名古屋交通战略”等解决交通拥堵的国际经验,建议北京市采取行政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控制机动车数量、出行率及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方式等方面加强对北京市交通的管理。此外,建议北京市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缓解保障性住房需求压力,设计奖惩并行的房屋租赁登记制度,改造棚户区与城中村。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专家点评:

  该课题(项目名称:北京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项目类别: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郑风田)成果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北京城乡一体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依托这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可有效识别影响北京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本市不同地方的比较分析,对目前及将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同时,该成果较为全面地回答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对策。

  城市社会融入应提倡“尊重”

  刘谦

  针对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所面临的差异形态,“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课题认为,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显性制度层面的户籍划分,暗含着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文化惯性。传统中国通过宗族组织、乡绅示范、熟人社会,形成对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包裹、个人信誉的民间默认。而在工业化浪潮下,面对经济理性的驱动,便利的空间移动手段, 试图通过地域归属对社会成员进行福利分配、社会管理的方式受到挑战。户籍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当代社会治理制度设计需要与传统社会治理手段矛盾的表现。

  第二,对北京市不同类型接纳随迁子女学校的研究表明,随迁子女群体其家庭所持有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不同,对应的就学类型不同,社会融入现状上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公立校中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状况,表现为制度层面的融合和教师心态上的疏离;以接纳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校则体现为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融合与隔离并存。这一系列细分的差别,显示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其内部差异的多维度与多层次,比如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打工文化与市民心态、地方文化与京城底蕴等社会文化维度上多面向的文化碰撞。

  第三,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又体现为一种历史的必然。绝大多数来自乡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在谈吐、衣着、交往方式等方面,与城市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尽管面临着制度层面的户籍制度隔绝,但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以及工业理性对劳动分工的要求,使得当代中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础与当代社会的经济理性。

  制度与文化是理解社会融合的两个主轴。当代中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在户籍制度的区隔之外,涌动着更细分、多维的差异性存在,而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与工业文明的运行逻辑,将成为在承认、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形成新的合作与共生的内在动力,并将不断推动制度层面的改变,带来异质文化相遇模式及其规则的不断演变。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专家点评:

  该课题(项目名称: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负责人:刘谦)成果从冲突论、功能论、阐述论等视角出发,结合我国教育体制对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审视;对非京籍学生内部社会经济状况分层的关注,视角独到,细分出不同的亚人群,很好地把握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课题提出的跨文化适应模式中“尊重”而不是“同化”,以及“适应”和“认同”等概念,对于完善我国教育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研究遵循学术规范,学术含量高,研究视野较宽,扎实的中英文文献研究及认真治学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