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应急管理创新论坛(2015)暨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年会综述

2015年12月24日08:0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12月12日,由公安部办公厅、民政部救灾司、卫计委应急办、国资委综合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应急管理创新论坛(2015)”在京召开,论坛由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承办,同期举办中国应急管理学会2015年年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构建公共安全网: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

来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和社会团体的200余位应急管理领域从事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的代表参加会议,交流经验、展示成果、推动创新。共有25位专家进行了主题演讲,有7位专家和领导担任主持人,有4位行业专家担任点评专家。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洪毅同志在大会上作主题演讲。他指出,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既要注重现有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创新,又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公共安全网的构建做出远景规划。他认为应客观分析公共安全形势挑战,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多方参与社会治理机制,切实夯实基层基础应急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办巡视员兼副主任王守兴同志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严峻,构筑国家公共安全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机制、法制上齐抓共管,在公共安全网构筑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据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科学编制好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二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三是把基层一线作为构筑公共安全网的主战场。四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手段防控公共安全的风险,不断推进应急产业创新发展;五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手段,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应对公共安全风险。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在发言中指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建立以人为本、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二是转变观念,身体力行。从以突发事件为中心向以公共安全风险为中心转变。从举国思维向举国减灾转变,坚持底线思维。三是加强人才、科技、产业应用的协调发展,推动政策、科技、管理的协同创新,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四是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中央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五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深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范维澄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公共安全技术水平总体处于国际先进集团,超越发展中国家水平,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大约十年,研究成果向技术转化的能力相对较弱,技术竞争处于劣势。在构建公共安全科技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学者提出了一个三角形模型,构建了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树,目前我们又通过了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装备研制的重点专项,要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的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张占斌在发言中指出,要遵循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是继续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二是在稳增长的基础上,下大决心调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方向发展。三是促改革,加快推动政府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投融资改革的尽快落地。通过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四是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在开放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在积极参加全球经济治理、积极参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五是惠民生,实现共享。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在发言中指出,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环境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挑战更大。今后五年,希望可以提出应急管理体系的工作重点从应急管理转向全面风险治理。从强力监管过渡到强力监管与科学监管并举,最终过渡到依法科学监管为主;从对立性监管到对立性监管和合作监管并用,最终过渡到协同共治为主;从单部门监管过渡到多部门协调管理,并最终过渡到国家治理,形成真正高效的国家风险治理体系;从问责调查到问题调查与学习调查并重,最终过渡到学习调查为主。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仰哲在发言中指出,“十三五”应急建设体制规划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络的要求,坚持顶层设计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能力建设和机制保障相结合。在继续完善应急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和理念。按照补短板、强核心、促协同、走出去的原则,强化综合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推动建立与公共安全风险相匹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公共安全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金玉在发言中指出,关于业务连续性的概念,可以分解为几个内容来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识别组织潜在威胁;分析潜在威胁发生后可能对业务运行产生的影响;为组织建立有效应对威胁的自我恢复能力提供框架;保护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声誉、品牌和创造价值。根据业务连续性的四个特点来看,业务连续性是应急管理的新方法,非常值得探讨研究。

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德政在发言中指出,突发事件处置和应对中,地方政府必须直面现场、直面基层,甚至直面战场,直接承担着应对险情、应对疫情、应对灾情、应对警情的重大责任。任何一场应急救援要想成功,必须解决好十个关键问题:坚定不移的救援意志;权威专业的决策核心;能动高效的指挥体系;技能精湛的一线队伍;精准内行的智囊团队;理性得当的媒体应对;满足需要的物资装备;稳定可靠的动力供给;分秒不停的通信保障;高效响应的后方协同。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副总工程师兼应急管理处处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公共安全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景凯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围绕国家的“一案三制”,构建了预案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救援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为支撑的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在总部层面上,由部门职能管理预案、专业公司业务管理预案。企业层面上,按照总体和专项、所属企业二级单位的救援和相应。基层现场就是“一案一卡”,现场处置预案方案或应急处置卡,自下而上建立完善预案体系。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巡视员雷长群在发言中指出,应急预案标准涉及到两部法律法规应急管理条例、一个规章、预案编制的导则、预案评审规范。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核心就是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够。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风险评估不到位。风险评估不到位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危险源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不到位。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龚维斌在发言中指出,应急管理学科发展有几个特点,一是风险社会的事故灾难推动。从学科的特点来讲,中国的应急是应时代发展之需,特别是高风险社会下,突发事件多发推动了应急管理学科应运而生。二是政府重视应急管理提供了市场。三是以研究典型案例为手段。通过典型事故的解剖,抽象出一些规律、方法。与从理论道理论、从文本到文本不一样,我们是从经验教训当中发现规律。四是涉及管理科学和管理工程。五是干部学院(国企)比高校更为重视。政府和企业发挥的作用比较大,比一般高校更重视应急管理学科。全国几千所高校,真正开设应急管理专业的是比较少的。

会议同期举办了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应急管理学会2015年度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理事、常务理事增补建议名单,增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办巡视员兼副主任王守兴为学会副会长,并审议通过成立学术委员会,同意筹备成立网络舆情、社区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三个专业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工作开展。

中国应急管理创新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与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形成滚动举办机制,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高起点、高层次、多领域的经验交流与理论研究平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
相关专题
· 学术研讨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