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先生是国际政坛的风云人物。今年乌镇峰会前夕,《中国信息安全》杂志记者通过互联网对他进行了专访。德维尔潘先生在来函中高度评价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并表示自己一直积极支持和倡导法国乃至欧洲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战略机遇,全力拓展中欧合作新未来。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这一倡议对欧洲和中欧合作会带来哪些机遇?
德维尔潘:自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以来,新丝绸之路不仅给倡导者中国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也给所有参与国带来了重大变革。从亚洲到中东,四通八达的丝绸之路将形成连接不同经济与文化的纽带。对于坐落在丝绸之路终点的欧洲,这也是一个促进新增长的巨大机遇。新丝绸之路正带领全世界展望稳定与合作的新未来。因此近两年多来,我一直竭尽全力推动这项事业。
目前,“一带一路”已经建立了体制机制,有了经济基础。这样坚实的融资基础能够在经济上支撑新丝绸之路越走越远,实现其远大的愿景。这个项目会在未来的30年里,对公路、铁路、地产开发和数字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最终建立一个亚欧合作体。这个合作体的参与方非常多元化,囊括30到50个国家,为跨境联网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这个项目正式提出开始,我与一些丝绸之路沿线上与我志同道合,都认同此项目巨大潜力的政府和商界人士会了面。新丝绸之路立意高远,资源丰富,我坚信这条路不仅能够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更能够为欧洲、非洲和中亚的参与国带来新的发展与合作机遇。
新丝绸之路建立在经济信用和政治合法的基础上。对中国而言,新丝绸之路一方面能够平衡诸如新疆等内陆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为各个地区、国家和大洲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全球的经济政治领袖。现在,中国展望地区与国际合作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同样,欧洲也必须参与并支持丝绸之路项目。我相信如果欧洲能够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必定能够从新丝绸之路中获益。
记者:对于“数字丝路”的建议,您觉得应该与欧盟“容克计划”的“单一数字市场”倡议如何对接?法国是否在信息行业有类似的政策或建议?如何参与“数字丝路”建设?
德维尔潘:网络是我们这个互联世界的新的主要边界。它开辟了新天地,在网络上,人员、货物和思想都可以快速流动。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网络大展拳脚,不断扩大服务面,改变着我们的日常工作方式、交流手段和贸易模式。因而网络为贸易、对话和文化交流创造了广阔的平台。网络并不是虚拟的,而是联结人员、社区、国家和企业的桥梁。在网络中,我们必须探索机遇,同时管控风险。所以今天的举措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数字丝绸之路。网络的虚拟空间是新丝绸之路除了陆地和海域以外的第三空间。数字丝绸之路开启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一切可能。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扩张,网络经济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电子商务在中国迅速成长,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古代丝绸之路的远大抱负: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交流。几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都是对话与贸易的桥梁。作为亚欧之间的商业纽带,这条路原意旨在减少浪费在路上的时间与成本,增强各文明之间的业务往来。互联网与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既有象征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超越边境。在大众的认知与想象中,丝绸之路和互联网都代表着繁荣与开放,发展与合作。
数字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政治经济项目,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不断变化而又危机四伏的世界里开展交流与贸易。它为参与国带来新的发展前景,例如企业与政府间的科技项目,互联网活动的合作发展以及互联网使用规则的相互协同。
但是,要想实现数字丝绸之路的远大抱负,需要关注两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联网,改善丝绸之路沿线的网络互联。网络互联显而易见是发展商业和文化关系的关键纽带。在过去几年里,互联网成为了全球传播知识合作与倡议的象征,为全世界带来发展机遇。网络降低了成本,缩短了距离,建立了文化的桥梁,强化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成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新助推器。但是不同国家之间联网的便捷度仍有很大差异。举例来说,在欧盟,78%的人口可以联入网络,而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伊朗的比例分别为49%、55%和39%。数字丝绸之路可以通过增加各个地域之间的网络联结来平衡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联网差异。
在很多国家,数字技术的扩张仍然是发展与增长的必要条件。我们要设定具体可量化的目标。例如,增加各个国家的网民比例,发展有线网络提供互联网接入。这样,北欧网络高度发达的国家和亚洲一些网络发展落后的地区,这些地理相距甚远的地域也可以通过宽带高度联结在一起。
对于蓬勃发展的亚洲企业来说,互联网是提高生产力,加速全球化的利器。对于西方企业,远东和中亚经济体的数字化进程强有力地推动了增长。北欧的企业对扩展海外业务,走出欧洲大陆有着浓厚兴趣。欧洲互联网联结方便快捷,92%的芬兰、挪威和荷兰家庭已联网,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增长,宽带渗透率不断提高。因此,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欧洲互联网设备供应商(ADSL、光纤、WiFi、3G、 4G等)能够在新兴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对欧洲来说,数字丝绸之路为打破网络壁垒,发展互通性提供了广泛的机遇。容克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已经宣布了欧盟内部的数字技术发展目标,例如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欧盟委员会希望明年建立一个更综合、更先进的数字单一市场,每年能够产生4650亿美元的财富,并提供就业。欧盟委员会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主要投资于与丝绸之路项目相关的数字市场。
数字丝绸之路的核心涉及许多有待讨论的课题:不仅是互通性,还包括透明度,知识产权和保密性。为什么不把欧洲数字单一市场和数字丝绸之路结合起来,向共同的目标迈进呢?有很多创新举措能够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尤其是在信用评级和投资领域。如今,许多重要的项目都旨在保障丝绸之路沿线的企业与国家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数据,促进跨境投资,帮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行低成本融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就是中国诸多具有创新精神而又敢想敢为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
当然,对法国而言,我坚信这将是增长的重要支柱。
从信息分享的角度来看,法国能够从亚洲的数字技术扩张中受益,尤其是在广告服务和娱乐业那些增长迅速的企业(如Criteo、Dezzer等企业)。
我相信法国的科技能够极大地促进欧亚市场的连接。许多领域都会随着数字市场的发展应运而生,如医疗数据管理、物联网和汽车产业。为了在丝绸之路上发展互联,我们需要建立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共同投资。我们需要多管齐下来发展中国和欧洲的数字经济。我们需要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建立数字标准化。我们也需要创建经济基础,分享知识技术以支撑数字项目。可以在丝绸之路沿线建立贷款和风投基金,为企业和商业孵化器提供经济支持。此项基金可以快速强化合作伙伴关系,促成国际合作项目实现。
第二大挑战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共资源加以管理,确保每个国家独立自主,并且促进数字市场和政策合作。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必须要创建一个互联网管理的替代模型,在此模型中,互联网不仅是公共资源,更是一个有潜在危机,有可能分崩离析的全球公共资源。作为公共资源,互联网具有非排他性,因为当一个人使用互联网时,另一个人可以同时使用。但是非排他性作为公共资源的第二大特点并不总是成立。由于互联网市场运营商及各国实际使用规则等原因,互联网仅局限于付费消费者或者授权用户使用。数字丝绸之路通过搭建欧亚技术和规则的桥梁,促进网络开放,加强跨境管理,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公共资源。
记者:您认为中国如何通过“数字丝路”建设,实现与其他国家在网络空间领域的优势互补?如何借此推动建立国际数字新秩序,使之更好符合多极世界、全球治理需要?
德维尔潘:互联网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手段,是国家和人民之间增进理解的重要渠道。它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多样性,提供了各领域相互交流的空间:地区和全球贸易、内容分享、研究与科技领域的个人与公共创新。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当前,网络空间存在对抗的风险。数字对抗风险与垄断风险密切相关。互联网诞生于美国,自此之后,一直被严格监管,网络治理与技术革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基于上述原因,互联网这一广阔的交流平台也可能成为爆发冲突的空间,涉及网络安全、商业和工业窃密、非法交易等领域。
因此,我认为必须要建立互联网全球治理机制。
所有对新丝绸之路,尤其是数字丝绸之路,感兴趣的国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逐步协调对接互联网使用的各相关规定。
网络空间面临不少风险。由于地区冲突和极端伊斯兰主义的兴起,世界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上升,互联网已经成为冲突和战争的新空间。例如,在欧洲,以网络攻击和网上招募“圣战分子”为形式的网络恐怖主义日益猖獗。应对这一虚拟战争,需要调整行动手段 ,加强国际信息合作。数字丝绸之路就是其中一条应对之策。
但是,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数字领域存在技术和治理不平衡。目前,我们需要在现有三种观点之间,选择网络治理和监管模式。
第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空间在集中的市场内被私营企业控制。关于数字行业,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简单事实:今天的互联网市场被主要集中在硅谷的美国企业主导。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等诸多领域,市场依然被几家大公司所垄断。这些企业都是本行业的领军者,如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以及微软、推特等公司。为了打破垄断,减少对美国企业的依赖,中国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研发自己的数字工具,发展数字产业。搜索引擎百度、社交网络微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小米和联想等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国内外成功业绩,都是中国数字产业蓬勃发展的具体例证。
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治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以社群为基础。市场或法律监管的只是区域或当地互联网使用群体,而不是网络空间。这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是人们相互分享数字信息和提供网络服务的公共空间。这种形式的网络治理需要考虑当地、区域和国际互联网普及情况。但是,这种治理似乎很难在互联网这一自发和演进的环境中实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空间可以通过类似联合国系统下的外交与合作手段实现全球治理。这包括确定独立和主权条件,也包括设定数字对话的条件。我们应该在这一模式上展开合作。
为开启这一治理模式,我认为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可以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强合作。通过加强网络政策协调,数字丝绸之路将提供一个平台,不仅讨论网络等常规议题,还应促进公众对话、政治合作和经济交流。
因此,我认为对话与包容将促进国际网络治理。
我认为数字丝绸之路可以成为联系东西方大国的重要纽带,如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共同制定战略,促进互联互通,制定未来网络标准,通过公私领域投资开辟新的数字市场。还可以成立数字丝绸之路管理局,支持互联网领域的跨境操作。各利益相关方的国家代表可在管理局内推动数字工程实施。管理局也可以制定联合数字战略,组织政府、高校和企业间合作。管理局还可以制定内部标准。
我们正处在现实与未来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西方垄断市场,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边合作体系,提供数字发展的工具。我认为必须要建立合作框架。
我们必须要避免一个风险。在美国的霸权面前,我们必须要避免冲突和数字对立。不可否认,互联网治理和监管存在不平衡,而且被美国技术和机构主导。例如,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是美国加州的一家组织,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系统运营和IP地址分配。但是美国对互联网的治理正日益受到新兴国家,尤其俄罗斯与中国的挑战。其他的治理体系也因此建立。
这一努力难道不应发展成为国际框架,兼顾各国利益吗?
我认为数字大国确有必要加强对话。习近平主席9月22日在西雅图与美国互联网企业领袖见面,正是和解包容的开端。欧洲也必须要加入这一讨论。
奥巴马总统宣布将改革ICANN,使其脱离美国政府,加强独立性。我们现在正朝着结束半垄断局面的方向迈进。鉴于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体系和全球市场,中国、欧洲以及其他地区必须要在多边基础之上,建立更具合作性的组织。
因此,就互联网未来发展而言,每个国家并不局限于两种极端选择:技术上依赖美国的领导,或不同网络体系分歧日渐扩大。 我认为还有第三种选择,第三种数字方式。东西方可以在新丝绸之路下合作,发展共同的互联网,开展技术和资源的联合项目,共同创新。这里所说的“数字丝绸之路”就是第三种方式的具体实践。
记者:据您了解,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和“数字丝路”建议,有何看法?都有哪些观点?
德维尔潘:我在亚洲、中亚和中东访问期间,与各界人士探讨了政治、文化和经济问题。每次提到新丝绸之路,我都注意到人们对这一雄心勃勃的倡议的兴趣和热情。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急需动力,这一新丝绸之路倡议涉及资金数量庞大,利益相关方众多,树立了积极的形象。
首先,毋庸置疑,这一倡议造福亚洲各国。各国都认识到将从该倡议框架下的基础设施项目中获益。很明显,这一倡议将推动区域一体化,促进社会稳定,加强亚洲内部经济联系。因此,参与这项中国倡议,将为亚洲各国提供增长动力,巩固发展基础。
但是,亚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存在地区差异,我们必须要区别三类合作伙伴:中国的传统伙伴东盟各成员国、中亚国家和中东各国。每一类国家都有自己的愿景和利益。如第一类国家中的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这一新丝绸之路倡议将推动其与中国现有的强有力经济联系;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第二类国家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开拓新市场;伊朗、土耳其等第三类国家需要加强互联互通,这一倡议则将助其实现稳定、促进合作,摆脱目前的冲突局面。因此,这一新丝绸之路倡议将通过贸易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对话、和平与繁荣。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如欧盟国家领导人,认为这一新丝绸之路倡议将创造机遇,推动与亚洲在能源、住房、公共事业、通信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经验交流与合作。这一新丝绸之路,尤其是数字丝绸之路,将为欧洲提供巨大的市场。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期待很高。“一带一路”也将促进跨境投资,对欧洲企业有利。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将扩张、建设,创造更多的基础设施、交通、房地产和公共事业需求。在这些领域,欧洲国家可以获得国际市场份额。海上和陆上交通网络建设也将促进东部国家旅游业发展,增进文化交流。
表现积极的不只是沿线国家。一些新兴国家虽没有直接参与这一倡议,但依然态度积极。巴西和南非与中国一道,经常被视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这些国家能够通过这一新倡议,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它们所在大陆也面临互联互通、交通等类似挑战。它们可以借鉴“一带一路”的经验,制定本地区发展战略和愿景。这些域外国家既然对“一带一路”感兴趣,也同样可以参与数字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不仅符合全球公共利益,也符合各国利益。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和北非国家,乃至整个非洲大陆都应积极参与新丝绸之路倡议。
总的来看,人们对“一带一路”的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将其不仅视为区域发展机遇,更是重振世界增长、加强复苏动力的宏伟战略。
(记者 彭琳)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