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以“互联网+”助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郑碧强

2015年12月04日08: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以“互联网+”助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资料图片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互联网+”志愿服务应运而生,志愿服务的目标、主体、内容以及形式也因此更加多元化。从“宝贝回家”QQ群,到“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再到“多背一公斤”公益网站,这些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成功案例无不彰显着志愿服务因“互联网+”而多元化发展的魅力。“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开辟了新领域,让“人人可公益”“志愿服务定制化”成为可能。然而,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志愿服务为何能“互联网+”、如何“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在何种意义上推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等问题。

  志愿服务“互联网+”:为何能与何以能

  “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特质以及对传统权威的消解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形态——“互联网+”公共领域,使志愿服务获得了新的社会生存土壤,为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平等地位,传播者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受传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一次志愿行为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监督者。这给志愿服务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互联网+”志愿服务成为可能。

  “互联网+”推动着虚拟社区、朋友圈的兴起,以青年网友为主体、以虚拟社区、朋友圈为平台的新型“草根”志愿者组织开始出现在生活中。目前,这些“草根”志愿者组织在服务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大众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它所蕴含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是异常强劲的。因此,志愿服务“互联网+”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一种必然。

  然而,志愿服务又如何“互联网+”呢?从最浅层的视角看,“互联网+”首先表征的是一种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在内的集群,其典型特征在于强大且智能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根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青团中央2015年8月出台的《关于推广应用〈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的通知》要求,我们可以大力推进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建设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推动志愿服务信息化。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志愿服务打造“PC+手机端”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让志愿者快速实现注册,服务项目发布得以及时响应,服务及时“兑现”,服务过程透明可视,服务效果随手评价;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分散的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到云志愿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项目与需求达到智能有效对接,实现志愿服务“私人定制化”。

  “互联网+”: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助推器

  所谓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就是让志愿服务发展更具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及精准化。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克服“志愿失灵”,进一步解决当前我国志愿服务所面临的求助及救援信息流畅度不足,求助信息真实性难以判定,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活动规模与志愿者人数、能力不匹配,志愿服务资源使用效能低等问题。“互联网+”正成为破解“志愿失灵”等方面难题、提升志愿服务资源使用效能、推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助推器。

  “互联网+”志愿服务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志愿资源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志愿服务领域之中,从而盘活潜在志愿资源,有效实现全国各地志愿服务的信息共享交换和资源整合利用,有利于实现全国各地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信息共享,进一步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者队伍建设科学化、信息化、多元化水平,提升志愿服务资源的使用效能,推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志愿服务,并不是两者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云”“网”“端”与志愿服务事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实现“1+1+1+1>4”的协同效应。这种效应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可以通过新浪公益、凤凰公益、壹基金、淘宝公益、电子志愿者、虚拟养老院等载体为志愿服务提供新的生存土壤,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和生活方式。第二,“互联网+”如同桥梁,也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信息和资讯、安排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志愿者,让服务需求和服务项目自动匹配,解决不同的志愿服务需求,为志愿服务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契机和平台。第三,“互联网+”中的服务反馈和激励机制可以促成服务线下高效执行,实现线上线下志愿服务管理功能的全方位覆盖与融合,让受助者真正得到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尽管“互联网+”助力于志愿服务,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例如,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的特征,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虚假信息和志愿者的爱心骗取善款和救援物资,这大大打击了“互联网+”志愿者献爱心的积极性,同时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此外,运作团队专业性、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志愿者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不足也对“互联网+”志愿服务事业有一定影响。虽然面临诸如此类的挑战,但只要通过加强“互联网+”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秩序,强化网络实名制的管理,提升网络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和社会监督,必能克服困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正能量。

  (郑碧强,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2014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企业道德责任特征对员工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B223]的阶段性成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