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桓
一、大群众工作观——实践催生的新理念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之一,从历史进程回顾看,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从理论上分析,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从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完成党的任务来理解,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在群众路线指导下做好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成功之道。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决定性阶段,党要完成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进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深入的群众动员工作,党的群众工作面临实践提出一系列新问题。
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空前艰巨。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状况也发生深刻变化。许多群众的就业岗位、获取收入方式乃至社会身份都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仅仅以单位为依托,依靠单位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思路已经不适应需要。改革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党如何反映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整合各种利益,要解决一些复杂而棘手的问题;群众对幸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呈阶梯形上升趋势,如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党组织面临的艰巨任务;群众认识党的方式已经由过去的历史认同、感情认同转为主要是业绩认同、利益认同,民主要求更加强烈,不仅满足于经济上改善生活,更渴望当家作主;在互联网时代,群众接受的信息庞杂,思想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多变性、选择性增强,少数人思想活跃中有混乱,既从根本上认同党的路线政策和国家目标,也因各种原因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失望情绪。所有这些,都增加了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提升认识、创新思路,在此基础上改进群众工作,以最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任务。
二、大群众工作观的要旨和内容
大群众工作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和提出的,其要旨是,从完成执政使命和新阶段战略任务出发,以宽广的视野看待群众工作、突破仅仅以单位为阵地做群众工作的局限,把群众工作看做一个大系统,从主体、对象、内容、途径、资源、手段等方面扩展群众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的广度、深度和实际效果。
主体。群众工作的主体是全党各级组织、党的一切工作部和全体党员干部,而不仅仅是少数部门、少数政工干部。在传统的理解上,宣传部门、统战部门、基层组织承担的群众工作比较多,其余部门、组织似乎离群众工作较远。实际上,群众工作对党的各个部门、各级组织都是责无旁贷的任务,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切入。就一个单位的党组织来说,要突破单位的局限,既要以主要精力做本单位的群众工作,也要面向社会,参与社区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内做群众工作。
对象。群众工作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即党的群众工作要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消除群众工作的死角和盲区。这里还特别需要注意,困难群体、外来打工者、流动人口和上访者,这些人处在社会边缘,往往被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忽略,其实恰恰这些人应该成为群众工作的重点,他们的利益诉求、生活困难需格外关注,不良情绪需及时疏导;对其上访行为,要依法处理,同时也应认识到,对上访者,不能仅仅看做是管理的对象,从另一个角度看,多数人上访常常事出有因,往往是无可奈何之举,这是“找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好上述这些人的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措施。
内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内容要体现时代要求。从人民民主的高度看,党的群众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所谓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群众的直接利益诉求,如单位、社区的利益分配、利益协调问题,市政、交通、食品安全、子女入学等民生问题。另一类则是一些群众在宏观方面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对前一类问题,各级组织往往高度重视,及时解决和回应;对后一类问题则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干部甚至认为提意见的群众“参与过渡”、“操心太多”,甚至是“多管闲事”。其实,社会越进步,群众文化、觉悟程度越高,越关心国家大事,对党和国家宏观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越多,这是改进工作极好的机会。二是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服务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提升服务群众的品质,扩展服务群众的内容。为什么一些干部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工作,群众还不满意?因为服务工作与群众需求没有对接。现在,代表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是最根本的服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审美需求以及心理疏导、心灵慰藉和法律服务等是更高层次的服务。三是了解群众评价、接受群众监督。群众工作做得如何,不能简单由上级认定,更不能靠自我感觉。从根本上说,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当然,这是从全局和本质上说的,在实际工作中,并非每个群众的具体意见都正确,都要采取。在群众意见中,也可能存在情绪化因素,存在因不了解情况发表的片面乃至错误意见。正确的做法时全面听取、认真分析,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我,也不简单唯下,要唯实”。唯实,才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四是教育和动员群众。党作为先锋队,不只是反映群众意见、愿望,还要带领群众前进,教育、动员群众是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代表,人民的一部分,要组织人民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新形势下对群众的教育、动员,要引导群众认识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一致性,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利益融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动员群众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引导群众为未来做出贡献,还要使群众亲身感受到创造性劳动带来的愉快,体验到此时此地(而非彼时彼地)的幸福。这样的动员才最有效。
途径。群众工作需要有具体化的途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群众工作。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需要通过各项具体任务来实现,因此应该把群众工作融入党领导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融入党领导的各项事业中;而且这种融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不仅是布置、动员和总结时讲群众工作,在完成任务的全过程都要讲群众路线,群众工作要渗透到每一环节中。资源。群众工作是需要资源的,资源主要是指开展群众工作、服务群众的各种条件,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等。提高群众工作的广度、深度,更好地服务群众,都需要不断扩展群众工作的资源。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基层组织直接掌握的服务群众的资源确实是有限的。如果放开视野,就会看到,执政党除利用自身资源外,完全可以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的优势,以各种方式扩展群众工作资源,例如,以区域化党建的方式引进社会资源,协调各方为群众服务。
手段。信息网络时代提供了群众工作的丰富手段。各种新型媒体包括“自媒体”,都可以成为群众工作手段。有一种看法是,党直接控制的主流媒体是做群众工作的,而新兴媒体反映的舆论是多样化的,似乎不能做群众工作,甚至只能误导舆论,从消极方面影响群众情绪。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正面引导、教育群众与了解群众情绪和意见要求对立起来了。了解群众情绪、反映群众意见要求也是重要的群众工作。引导、教育与了解、反映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群众工作。新型媒体的便捷性、即时性可以为改进工作提供大量信息。为此必须克服对新型媒体不重视乃至忽视的缺点,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型媒体的领导、依法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反映群众情绪和意见、要求方面的特长。
简单归纳,大群众工作观强调群众工作的时代性、广泛性、深入性,要求全体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全员参与,对群众的各阶层、各种人实行全覆盖,群众工作渗透到党的工作领域全方位和工作全过程,体现在群众思想、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采取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方式,最终形成群众工作的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
大群众工作观追求的目标是,在宏观方面,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任务;在微观方面,使一个地区、单位呈现新局面,即创造活力、竞争机制与和谐稳定的统一,事业发展与人的素质提高的统一,广大群众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竞争意识与公正感、归属感、安全感的统一。这样,
党组织和群众之间就实现了良性互动。
三、大群众工作观呼唤思想解放和组织形式、工作方法的创新
1、疏导、引导、教育群众如何取得实效?必须善于与群众平等交流。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是靠真理的力量而非权力的力量。执政党掌握主要宣传工具,这对教育、引导群众极为有利,但也要防止由此可能产生的简单化倾向和生硬做法。话语权与影响力有关,但是话语权不等于影响力。对干部个人来说,地位高、职务高并不代表掌握真理,即使懂得真理也不能强加给群众。以“群众导师”自居、“居高临下、我打你通”的做法任何时期都不奏效,现在尤其不行。
2、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党群、干群和谐?党群、干群和谐不是“无差别境界”。那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党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组织、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党,这始终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基本面,这并不是说,党群干群之间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由于所处地位不同、承担的职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对应,党群、干群之间始终存在差异,甚至会出现一些问题。所谓和谐,是讲党群、干群关系呈现和睦协调的良好状态,一些矛盾是良性的、非对抗的,是可以及时化解、调适的,解决问题和调适、化解矛盾成为群众工作重要内容,也成为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动力。
3、创新有利于做群众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机制。组织形式、工作方式都是为完成政治任务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不把一种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当做固定不变的公式,总是随着情况变化不断改进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以适应完成新任务的需要。贯彻大群众工作观更必须这样做。
——各级党组织将群众工作单独立项,作为党的常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日程。党组织要定期研究群众思想动态、情绪,群众利益实现情况,及时提出群众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制订相应的群众工作策略及措施。为此可以考虑设立群众工作的专门机构,作为党委群众工作的研究室和参谋部。
——在工作上着眼于制度、机制建设。机制是以制度为依托建立的、有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办法、保证措施、纠错措施的工作系统,是开展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机制建设的思路是:思想教育领先——建章立制——制度系统化——注入执行制度动力——在实践中完善。
(作者:全国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相关专题 |
· 姚桓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