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 平
2015年11月16日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开展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涌现出大量学术成果。总结这些学术成果我们会发现,随着中国成为对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大国地位的确立为视角,我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不断出现新成果。尽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客观上对战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国内外对于这一作用的认识与评价却集中体现在近些年尤其是战争胜利70年后的今天。
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已经进入国际大视野
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局限于中国本土的单纯的中日之间的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的局部抗日斗争就阻滞了日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更是单独抵抗着日本的侵略。但是,中国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却长期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客观评价。战争结束后,由于冷战局面的形成,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有弱化和矮化的倾向。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话题开始活跃起来,这一点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学术研究中有着充分体现。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贡献,向国际社会客观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面貌,呼吁正确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比如,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苏联与俄罗斯的学者强调的是战时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与援助,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对苏联贡献的学者则极为罕见。现在,比较多的学者开始积极评价“中国长时间扮演着抗击日本的‘孤胆英雄’角色”,开始注意到日本在1931年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对苏联东线构成严重威胁的时候,“是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使日军无力对远东苏军发动大规模袭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过,“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时,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时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崔可夫元帅认为,“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这些肯定中国战略钳制作用的评价曾长期被苏联与俄罗斯学术界忽略,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者开始频繁地引用这些客观的评价。
再如,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影响和贡献的研究,现在也有了相当明显的变化。本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特别是日本袭击珍珠港、将进攻矛头直接指向美英等国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早已开始的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正因为如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发言也逐渐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始以大国的身份参与国际活动。但战争结束后,西方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积极评价却逐渐淡化甚至被忘记。现在,一些西方学者提出:“是时候全面、完整地重新诠释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以及中国在二战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些学者不仅高度评价中国军队与盟国的协同作战,而且客观地指出:不能把影响中国命运的如台儿庄战役、长沙会战、豫湘桂会战与硫磺岛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库尔斯克会战、塞班岛战役及诺曼底登陆等进行简单的比较,而应看到军事、经济力量薄弱的中国与西方一起抗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势力,在各方面都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这些学者强调,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是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中国是同盟国中受战争伤害最大的国家,更是不应忘记的盟友。
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
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真正地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地对维护世界和平承担起重大责任。这种大国地位的确立使我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真正从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历史经验的角度,冷静客观地对历史事件加以分析与评价,对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也因此不断深化。
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角度研究抗日战争史成为一个显著特色。现在,抗日战争史研究力图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有联合同时也相对独立的抗战,全面反映全体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与日本军队的殊死搏斗,强调构成统一的中国战场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围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史研究尤其关注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历史重任的重要意义。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学术研究摆脱了过去论战式的模式,而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历史事实、分析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第一,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原则,将东北军全部撤入关内,民众被“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的消极情绪笼罩。在这种情况下,尚处于被“围剿”困境下的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代表全民族发出武装抗日的第一声怒吼,唤起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从1931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组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第二,日本全面侵华的目的越来越明显后,全民族抗战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高要求。正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使国民党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中国军队才能够一致对外,一切爱国力量集结在抗日的旗帜下,汇聚成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洪流,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妄想。第三,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全社会都在思考战争会怎样发展下去?中国能否取得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不可否认,当时失败主义的情绪有所蔓延。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犹如朝阳拨开人们心头上的迷雾,指明了战争的前途,大大坚定了国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第四,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退居次要地位,以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处于主导地位,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在战略上造成了对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中坚和主要力量。
以上各方面的深入研究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烽火硝烟中,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同时,也客观地说明在时间相当长、范围相当广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不同区域和战线上共同实施了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这是能够实现全民族抗战局面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存在国共两党之间的摩擦和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破裂,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是主要的。这样的认识也深深影响着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视角。
让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话语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抗战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这事实上提出了让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话语的命题。这一命题与近年来中国提倡建设“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考虑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利益日益多元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让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话语。
回顾近年来抗日战争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可以看出正是这一基础性的工作促进了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话语。近30多年来,抗日战争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时多次形成高潮,呈现种类数量繁多、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些资料不仅面向中国学者,而且面向国际社会,给所有关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海内外学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习近平同志要求: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落实这一要求,相关部门在制定抗日战争史研究中长期规划时,特别制定了基于国家层面的资料数据库计划。国家级数据库的建设一定会大大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全面认识,大大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话语权。
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话语的另一重要标志,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界与海内外学术界的联系不断加强,一些历史认识逐步跨越国境。中外学者包括中日学者间早就在抗日战争史的研究领域开展了交流。2006年,由中日两国政府达成实施框架而开展的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参与共同研究的日本方面学者明确表示应态度鲜明地承认日本对中国战争的侵略性质,对日本政治及民众的历史认识产生了积极影响。与不同国家的学者就有争议的历史认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是中国真正进入国际舞台中心、使学术研究与大国地位相称的标志,表明中国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近代中国在抗击列强侵略与压迫的斗争中产生的民族悲情意识是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动力,但也是导致“弱国心态”产生的原因。今天的中国完全摆脱了近代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昔日的弱国形象已经一去不复返,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正在形成。我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也适应时代的变化,走出历史悲情,扩展学术视野。这是当下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者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16日 16 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