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传排
关于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一些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盲目乐观,认为反腐败已经达到目标,应当告一段落,提出“反腐速胜论”、“适度反腐论”;有的过于悲观,认为反腐败虽有成效但进展不理想,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鼓吹“反腐无用论”、“反腐亡党论”。这些错误认识,对于正在深入推进的反腐败斗争,是十分有害的。
事实上,当前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既不是“好得很”,更不是“糟得很”,而是健康、平稳、有序地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这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既不可能速战速胜,也绝不会无果而终。它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腐败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腐败不是中国现阶段的特产,而是人类社会的痼疾顽症。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腐败就一直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腐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像恶性肿瘤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社会的健康肌体。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无不被腐败所困扰,许多王朝因此灭亡。中国史书中有关贪腐的记载不胜其数,与腐败相关的贪、渎、色、假、枉等更是比比皆是。明初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政治清明的时期,但依然腐败丛生。朱元璋强力反腐,当政31年杀掉10余万名贪官,但腐败问题终没解决,以至于他发出了“吾欲取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叹。中国历史上不仅贪官污吏数量多,而且被查处的大“老虎”也多,如严嵩、魏忠贤、和珅等,其涉贪数额令人咂舌。有人根据清朝嘉庆元年内务府的一份《查抄和珅家产清单》,计算出和珅贪污的钱财物折合人民币高达875亿元。
腐败不仅存在于中国,而且存在于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连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也不例外。据美国司法部公布,过去20年内,该国共有2万多人因腐败被判有罪。欧盟的腐败程度同样令人吃惊。欧盟委员会公布的反腐调查报告显示,欧盟成员国因腐败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1200亿欧元。发展中国家的腐败现象更为严重。2014年印度的一项调查显示,62%的人承认过去一年间曾向警察行贿、61%的人承认曾向注册登记或许可证发放部门工作人员行贿。近年来,各国领导人因涉腐被立案调查或被判入狱的也大有人在,如德国前总统武尔夫、巴西前总统卢拉、韩国前总理韩明淑等。
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必然有腐败。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腐败的程度不同而已。有腐败就有反腐败。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之一。腐败永远在前,反腐败永远在后,先有腐败后有反腐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永远只是理想状态。与腐败相比,反腐败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站在历史、哲学、文化的高度,来分析和认识现阶段中国的腐败问题。这样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保持政治定力,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
中国现阶段的反腐败注定是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必须承认,腐败现象在我国一度易发多发,有的部门、地区和领域甚至相当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效,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但是,反腐败斗争还未取得压倒性胜利。中国现阶段腐败所呈现出的特点和反腐败面临的形势,注定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持久战。作出上述判断,基于以下原因:
存量腐败数量较大,消化起来需要时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解决起来也非一日之功。腐败包括存量腐败和增量腐败。存量腐败是已经发生的腐败,增量腐败是正在和即将发生的腐败。目前,增量腐败在中央强力反腐的高压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存量腐败解决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因为:经过多年累积,存量腐败的数量较大,短期内难以消化;腐败分子并没有明显标识,他们藏匿于人群中,辨识起来有难度、查处起来有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形式多样、花样繁多,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共存,体制外和体制内挂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同在,有的涉及非常专业的领域,查处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单个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可能跨度时间很长,贪腐次数多、数额大,查处起来难度很大,等等。
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增量腐败不可忽视。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当下中国的腐败病源还在、病根未除。腐败依然有着其生存和成长的条件,短期内难以消除。从外因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形成。从内因看,人性的弱点和数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残余,也会时时勾起一些人的贪婪欲望。当前,在反腐高压下,腐败分子被震慑住,更多是停留在“不敢腐”的层面,“不能腐”、“不想腐”还远没有解决。从现在查办的腐败案件、信访举报的线索和巡视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面对如此高压的反腐败态势,仍有一些人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疯狂贪腐。这些都充分表明,腐败和反腐败依然呈胶着状态,遏制增量腐败、重构政治生态的任务仍很艰巨。
反腐败斗争正向纵深发展,触及许多深层次问题。反腐败并非是简单地办一些案子、惩几个贪官,而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和体制机制等问题的广泛而深刻的斗争。反腐败斗争越是向纵深方向发展,就越会触及更多的深层次问题,这也正是党中央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依然严峻复杂”判断的原因。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当强的定力和相当高的智慧。
毫无疑问,反腐败斗争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任务,任何速战速决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因而是不正确的。反腐败不但是一场攻坚战,而且是一场持久战。它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决不可小胜即喜,更不能畏难而退。
全党全社会要做好打反腐持久战的准备
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全党全社会都要有打反腐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把反腐败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
要冷静清醒,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反腐败不是一阵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决不能指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对反腐败斗争形势要有冷静、清醒的认识,既不要对已取得的反腐成绩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也不要被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所吓倒。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要防止盲目乐观、避免消极悲观。要增强反腐必胜的信念、树立反腐必胜的信心,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不刮风、不搞运动,踩着不变的步伐、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干下去。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是党中央确定的政治任务,也是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目标。这个目标和任务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依纪依法反腐惩恶,在有力地遏制增量腐败的同时,逐渐消化存量腐败。增量腐败和存量腐败双双下降,腐败总量就会不断走低,总有一天,反腐败斗争会取得压倒性胜利。
要标本兼治、“惩”“治”并举。反腐败必须加大惩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强化“不敢”。但“惩”不是目的,“惩”最终是为了“治”。要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最终胜利,不但要“惩”,更重要的是“治”。反腐败的决定性胜利,并不在于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越多越好,而是要加大他们搞腐败的机会成本,使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要在 “治标”的同时,强化“治本”,着重在强化纪律建设和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做到“惩”“治”并举、标本兼治。
要在持久战中组织歼灭战。反腐败尽管是场持久战,但绝不是消耗战,必须有所作为。持久战中必须有歼灭战。要主动出击,组织反腐歼灭战。只有打胜一个个歼灭战,才能消灭腐败的有生力量,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歼灭战要打得“快、准、狠”,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既打“老虎”,也拍“苍蝇”。“快”就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犹犹豫豫、不拖泥带水,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准”就是瞄准重心,一招制敌,使腐败分子永无翻身的机会。“狠”就是“严”字当头、绝不手软,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让腐败分子得到严惩。通过歼灭战,推动持久战。
要将持久战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反腐败进行得再彻底,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腐败问题。反腐败成功的最高标准,是将腐败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并确保这种低水平可持续。反腐败不能脱离国情和实际,更不能理想化,其目标和标准理应是阶段性的。中国当前的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注定反腐败不可能一步到位。就现阶段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来说,能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就是胜利。任何对于反腐成效的过高预期都是有害的。
总之,我们要充分做好打反腐持久战的各种准备,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就一定能最终赢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副总编辑)
相关专题 |
· 《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