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晶
2015年10月08日0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活力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关注并合理引导大学生的爱国方式方法,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理性的爱国者,十分必要。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增强其理性爱国精神,需要积极拓展途径,更加自觉地增进大学生对世情国情社情的了解和理解,提高他们合理表达爱国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我国从积贫积弱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应让大学生知道,这不只是中国奇迹,也是世界奇迹,在国际社会广受赞誉,也引起国外众多大学生的钦佩和羡慕,中国大学生理应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应让他们明白,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大学生应立足这一基本国情,将其视为增知创业的机会平台,视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牢固树立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把“小我”与“大我”紧密联系起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行动。
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各地区各行业都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学生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社会建设观;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如同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一样,只有把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观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价值观,把握爱国的本质特征和时代内涵,体现对祖国、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形成理性爱国精神。
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国际视野和自信心态。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承担的国际责任不断提升,充分表明当今的中国已经不是往日意义上的那个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构成了新时期的中国国际战略。这就要求现阶段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克服弱国心态;又要培育大学生理性、健康和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国民心态。让大学生能够理性判断国内国际问题,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不为别国评价、他人价值观所惑,而是能够以平常心看待世界,既充满民族自信又虚心学习,既懂得保持民族精华又能以“和而不同”精神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树立大国国民风范,涵养大国国民心态。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8日 07 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