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勇 葛亮亮 黄福特 臧春蕾
中秋月饼香四溢,八月十五月正明。中秋佳节,赏明月、吃月饼,月圆人更圆;即便远在天涯海角,人们也不忘遥祝“千里共婵娟”。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总能让人生发无限遐思,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众多如中秋一样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这些传统节日或凝聚了团圆和美的家庭观念,或寄托了贵和尚中的和谐追求,或传递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或弘扬着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传统节日珍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记忆,折射出千百年来积淀凝聚的民族认同。
在今天,传统节日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环,起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传递着团圆、忠孝、和谐、仁爱、诚信、爱国等精神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源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有所减弱。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的外来冲击,在一些人眼中,传统节日似乎越来越没“味儿”了……
传统节日真的过时了吗?传统节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维系传统节日这个民族文化记忆“活的灵魂”?又该为传统节日注入哪些新内涵,使其成为传承文化、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请看本期对话。
文化载体 精神家园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家国天下和天人合一等精神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文化契合
记者:节日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刘魁立:节日是与时间制度相关联的。我们所用的历法,是在与自然界打交道过程中得出的一种衡量时间的计算方法。这个计算方法包含着人们与劳作、生活的关系,而节日就是其中一些非常关键的时刻。
张钢:节日是和人们日常生活互补的精神生活节点。过节的目的是和日常生产、生活节律相呼应,以此来安顿精神。西方的重要节日大多起源于宗教或有着深厚的宗教情结,中国的传统节日则大多源于节气,与天象、气候、物候、农事密切相关。比如,有记载的最早的节日——冬至就是如此。
我国是节日大国,悠久的历史、多民族构成、幅员广阔的地域,使得节日丰富多样,节气节令、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始祖先贤、音乐戏剧、游艺娱乐、嬉水登高,都可入节,都可生节。俗话说:“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高占祥主编的《中国民族节日大全》收录了大约1587个节日;而在《中国节日志》中立项的节日则有120个左右。
杨利慧:我国节日的类型丰富多样。按照来源区分,可以分为本土的节日和外来的节日,前者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后者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近年来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也开始在一些国人中流行;按照节日流传的时间长度来划分,可分为传统节日和新兴节日,前者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往往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后者如国庆节、妇女节、儿童节等,均是在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被纳入到节日体系中的。总体来说,我国的节日体系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不断变化和完善的。
记者:如何看待传统节日在不断丰富而开放的节日系统中的定位?
张钢: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节日包含家国天下的社会秩序,也包含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还涉及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艺术品类;此外,也与娱乐游艺、游山玩水的生活趣味和美食、服饰、工艺等美的追求密切相关。凡此种种,都在节日的时空里以特殊的方式融汇展现。传统节日由于其时间节律性、历史延续性、主题伦理性、内容丰富性、植根民族性、参与全民性的特征,在整个国家节日节庆体系中应该居于文化意义上的核心地位。
杨利慧:事实上,在各种各样的节日中,传统节日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仍然很大。与外来节日和新兴节日相比,传统节日与我们长期以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历史、记忆、信仰等密切相关,表达着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比如家庭团圆、生活幸福、天人和谐……可以说,传统节日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广袤的文化表达空间,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传达着人们对生存境遇的态度和策略,有利于促进社会个体成为对家人关爱、对社会有益、富有生活情调的人。
记者: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怎样的联系?
吴向东: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中秋之团圆、重阳之尊老……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完整的民俗体系,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思想道德内涵,承载着弘扬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传统节日期间,通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日习俗、文化活动倡导道德观念、传递核心价值,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感染力,用“软作用”配合“硬仪式”,用“柔氛围”达到“实效果”,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践行传统美德、培育良好风尚、养成文明习惯。
张钢: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而传统节日所倡导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热爱生活、人伦道理等,与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具体来说,在传统节日中体现的家国情怀、合家团圆、生活幸福的美好追求,提供的美食、艺术、娱乐等丰富内容,构建的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体现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不失为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理念的现代性转换。
民族情感 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及其仪式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和文化感知,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国家富强
记者:有人说,传统节日过于沉重,对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洋节”能给人更多的轻松感;也有人说,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对此,您怎么看?
刘魁立:环顾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都在以各种方式保留、传承源于中国但已成为本民族传统的节日。而美国、加拿大等历史并不太长的国家,也都在有意识地创造和维护能够凝聚人心、培育情感认同的“传统节日”。
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背后,一方面,是因为传统节日源于农耕文明,与急速发展、剧烈变革的现代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有时会有疏离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全社会一定程度上对中华文化遗产关注和尊重的欠缺。在情感上逐渐疏远传统节日,这是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一种遗憾。
蒋方舟:仪式是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时下的一些年轻人却越来越不尊崇仪式文化,甚至表现出“消解严肃”的倾向。其实,许多情感恰恰需要仪式感去唤醒。我曾在拉美观赏嘉年华上传统服饰盛装游行的场景,也亲耳聆听过欧美教堂唱诗班的庄严表演,也曾在日韩等国家参与过他们的传统节日集会,置身其中,每个人都会被参与感、崇敬感所深深打动。仪式的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能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萌生敬意和认同。目前,我个人的感受是,年轻人重视传统节日的社会共识正在逐渐形成。比如,在社交网络和媒体上人们越来越重视节气,大学校园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社团……
记者:如今,我们倡导传统节日能发挥哪些现实作用?
刘魁立:传统节日,作为全社会的公共时间,是可以发挥很大效益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刻,人们情不自禁地会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家庭、家族,联想到家乡、故土、祖国。这种情感是那样浓烈、那样温馨,哪怕走到天涯海角,这种眷恋的美好情愫都会产生。以这种方式来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可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团结,也可以强化社会成员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
吴向东:从国家层面来看,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软实力的竞争和价值观的较量日渐凸显。重视、过好传统节日,有利于增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理性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夯实思想基础。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看,过好传统节日也能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增添不竭动力。节日在农耕时代就是休养生息的重要节点,在现代社会更是人们探亲访友、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重要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合理引导假日经济,有效激活假日消费,也可以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大机器”注入“润滑剂”。
张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要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就是对故乡那种终身萦绕、梦系魂牵的情怀。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半径在加大,与故乡、家人相隔千里万里的并不在少数,很多人只能在节日这个节点上抽身与家人团聚、与故乡亲近,乡愁在节日这个时间节点上,记忆最深刻、最鲜活。和父母亲人吃顿团圆饭,和村里的老少爷们舞把龙狮、闹次社火……这些都会镌刻在生命记忆里,铭记不忘。
传承内涵 发扬光大
传承并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传递传统美德和价值理念,引领文明之风
记者:现阶段,我们在过好传统节日方面有哪些好的实践?
杨利慧:在传统节日的保护方面,近些年来国家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系,彰显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与此同时,社会各方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保护也在加强。但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要防止将传统节日过度商业化,致使传统节日变成打造地方品牌、推广旅游线路、售卖节日商品的功利性工具;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文化自觉”。毕竟,传统节日保护和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张钢:文化部在保护、服务传统节日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节日中提供文化内容,加大了节日期间文艺演出、各类展览、群众文化活动等文化服务的力度;编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节日志》《节日影像志》《节日文献数据库》等重要典籍;把节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激活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回归和现代性转换;组织的海外“欢乐春节”活动已发展到900余个项目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34座城市,辐射人群超过一个亿。
记者:那么,我们该如何与时俱进,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
吴向东:要把握传统节日之“魂”,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传统节日之“脉”,彰显节日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节;凝聚传统节日之“情”,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传承培育优良家风;守护传统节日之“根”,让人民记住乡愁,打造共有的精神家园;树立传统节日之“风”,倡导崇德向善、文明节俭的社会风尚。具体来说:一方面,大力挖掘和彰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推进节日文化普及,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另一方面,将传统节日作为建设家庭文明、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契机;此外,还应该以传统节日为抓手大力倡导崇德向善、勤俭节约、诚信经营、文明礼让之风,引导人们摈弃陋习、文明过节。
蒋方舟:过好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一代理性思考和践行。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时代,面对时代巨变、社会转型,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不能为了传承而传承,拒绝不同文化的交融,这样会与初衷背道而驰。
刘魁立:学术界和媒体界有责任为广大民众和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阐发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和独特功能,挖掘、提炼和发扬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体系,使蕴藏在民间的大量优良习俗成为共享的节日元素。同时,也要从教育入手大力宣讲,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只有每个人都树立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