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丁 贺 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中明确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中,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决落实,竭尽全力、奋发有为地建设好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
深刻理解中央重大战略决策
赋予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是中央在十八大之后,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伊始,中央对北京建设发展方向做出重要指示之后,又一重大历史性决策。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专程到中关村进行集体学习,听取科技部、中关村的汇报,看了中关村的创新成果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了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科学分析了科技创新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我们国家在一些科技领域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的判断,提出了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五个着力”的要求。之后,总书记就这一重大问题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等重要会议上作了多次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并提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在2014年2月视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在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这既是对北京发展方向的定位,也是布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节点。中央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和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时期,发展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国家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土地、矿产、水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凸显,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结构失衡的问题亟待解决,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利益格局,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已经迫在眉睫。正如一些专家的判断:我们国家正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在深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释放出仍然拥有的巨大需求潜力、资本潜力、科技潜力,解决“三期叠加”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构建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潮流,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的基础上,更好、更持久地发展,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历史性的跨越,由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面对这样的形势与任务,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中央要求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意义,自觉主动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局。
发挥优势坚决完成战略任务
中央为北京确立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既是基于北京是首都,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区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北京实力较强,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领域优势明显,创新潜力很大;基于北京有中关村、金融街,服务业比重大,现代化程度高;基于北京地区是国际交往中心,集中了各国使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跨国公司总部等,对外交往交流频繁方便;也是基于解决北京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核心是要求北京通过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强化科学的理念,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规律,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的发展。完成这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充分发挥首都的比较优势,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好两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发挥好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北京是全国科技智力资源最集中的城市,科技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拥有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400余所,高等院校90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两院院士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数为全国的近百分之三十,留学回国人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企业高度聚集,约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其中有一大批科技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世界500强企业及外资研发机构。聚集了大批科技创新载体,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各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同时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这些重要的科技资源是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托和保障。
二是充分发挥好北京的科技改革优势。近年来,北京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积极推动科技资源、重大科技项目、科技资金、科技政策的整合,促进科技的协同创新;通过股权激励、政府采购、财税金融等政策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特别是持之以恒地下力气抓中关村的试点,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几年,重点推动了中关村示范区条例立法,由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并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在中关村地区为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了法规保障。组建了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9个中央单位与北京市单位共同参与的中关村创新平台,统筹研究推动项目审批、政策先行先试、规划建设、军民融合,在创新体制机制、整合首都创新资源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部市会商、军地会商、院市合作机制,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及总参、总装、海军、二炮等与北京市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军民融合发展等开展了广泛合作。积极落实国务院批复的“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政策框架体系。建立了中关村人才特区和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加快了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的金融环境。推动了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的建设,聚集了一批高端科研团队、企业、项目,为重大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建设了重要基地。基于这些努力,中关村已经展示出对首都经济的支撑作用和对全国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改革试点实践,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做了前期准备,蹚出了一条路子,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是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与差距。同与硅谷为代表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比,中关村对世界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还不强,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少水准不够;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还不足,缺少有重大影响的创新企业、创新成果、创新产品,完整的创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还在部署推进阶段;科技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实现“软硬环境无差距,国际合作无障碍”还需下大力气。
面对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任务,还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在这方面市委市政府已经做出了部署,要围绕着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目标,加快落实。
一是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的作用。深入研究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北京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阶段性部署和重点任务。深入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针对中关村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围绕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通通道、打破围墙、打破部门分割的障碍,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是广泛聚集高端创新人才。以进一步抓好中关村人才特区的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发挥人才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中的重要作用。针对首都创新人才工作的实际,要在用好人才上下功夫。首要的是用好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要围绕着多出成果,创造条件,给予更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放手科研,拿出更好的创新成果。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主力军作用,通过改革,采取股权、期权等形式,让他们的科技创新得到合理的回报。在这方面,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胆子可以大一点,步子可以快一点。同时,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用事业吸引紧缺的高端人才,以广聚优秀人才来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三是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努力拿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要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深入研究北京的科技创新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对接,把北京的科技创新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点,根据首都的实际,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统筹调整北京的科研布局,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整体合力。
四是努力拿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要协力攻关,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围绕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科技政策,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的障碍,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发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抓住机遇破解首都发展难题
当前北京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中央确定了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为北京指明了出路,北京一定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聚焦这一战略任务,统筹推动北京的改革与发展,破解北京城市发展难题,把北京建设得更好。
一是破解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贯彻中央对北京工作的要求,需要处理好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保持首都经济平稳发展的关系,防止出现转型发展时经济失速、产业断层。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从消费、投资两个方面入手。从消费方面,要抓住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调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热情,增加科技创新创业的收入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创业的消费比重。要进一步鼓励各类企业广泛开展创新活动,依靠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来刺激、扩大消费。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国人在国外大量购买品牌产品的现象,启示我们这方面的潜力很大。国内国外产品的差距,科技含量是重要方面。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发展机遇。从投资方面,应当抓住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力度,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打通社会投资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通道,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改变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的状况,逐步把投资发展的重点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路子的重要方面。
二是破解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的难题。从首都经济的发展现状看,高技术企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撑,并正在引领产业向“高精尖”转型。但是必须看到,首都经济的产业格局层次仍然较低,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总体上仍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突出的表现为高技术制造业附加价值不高,对全市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大。相当一些高技术企业实际为组装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属于高技术产业中的低端加工业。企业的创新不足,有些科技企业甚至根本就没有科技活动,企业的设计和技术大量依靠引进,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少,原创性的产品和技术更少,使得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可替代性强,竞争力不高。北京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挖掘运用得不够。前两年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市近八成企业开发核心技术仍是自己单干,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不到一半;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极少来自企业。这些问题都亟需通过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以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三是破解制约和谐宜居两个短板的难题。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这两个短板严重影响北京的形象,已经成为困扰和制约北京工作的重大问题。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在继续完善政策、从严管理、严格执法、落实好减煤、控车、治理扬尘等各项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进一步聚焦大气环境治理任务,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搞清大气污染的形成机理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高能耗产业、企业的治理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的攻关,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水平,尽快解决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状况。在解决城市管理难题方面,也要借助科技手段,特别是大数据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治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变粗放管理为集约管理,变运动式治理为精确制导,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及时消除隐患、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同时,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食品药品安全、交通拥堵、污水垃圾处理等等问题,都需要以科技创新来破解,用科技的力量提高管理水平,造福人民群众。
四是破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题。从北京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破解首都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唯一选择,科技创新应当成为落实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支撑。为此,要充分发挥中关村的作用,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加强京津冀创新产业对接、布局和创新链条的打造,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首都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五是破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难题。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面向推动科学发展的主战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方面,市委市政府已经做了相应的部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当务之急是必须抓紧落实。在落实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有更大的创新热情,得到开展科技创新的实惠,取得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努力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新路。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
相关专题 |
· 《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