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升华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实现“四个全面”等各项战略任务的组织者、推动者、引领者和实践者。要切实发挥好领导干部推进的作用,就要从抓好其自身素质建设入手。
思想作风情况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集中表现
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提出,现在在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注意并切实解决好的是理想信念问题和思想作风问题,最需要加强的是理论教育。
干部的思想作风是干部素质的集中表现。思想作风是管总的,是“本”,对其他作风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思想作风端正,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反之,思想作风不端正,其他方面的良好作风就无从谈起。
我们讲思想作风建设,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作为核心要求。现代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党政治,政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活动的重要载体。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政党多少都会强调要抓政党建设,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建设”方面与世界上其他政党尤其是资产阶级政党相比而言,有自身的独特性,那就是始终是把理想信念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因此,必须坚持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素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从根本上解决好“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重大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切实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确保政令畅通。
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必须把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作为根本立场。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干部的第二个字是“部”,暗含着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整体中的一部分,从群众当中来;同时,他要超越于一般群众,能够带领群众,统领下属,到群众当中去。“领导就是服务”这句话是对的,同时, “群众不能只是被服务”。如果决策只是领导的决策,而没有群众的参与,很可能就会与群众需求脱节、与实际脱节。所以,领导干部必须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历史的推动者。如果领导干部能广开言路,多听、多看、多用,必能问出发展走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革的效果怎么样,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在群众的口碑中检验。
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必须将坚持道德操守、提高官德修养作为基础。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干部德才兼备就是坚持输入我党肌体的血液必须是高度纯洁和健康的。德才兼备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干部应该具备的条件。古语说得好:“以德服人。”德为先,才能服众人。“德,国之基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如此,对一个人、对一位领导干部来讲,就更是如此。没有德,就很难有真正的领导力和威信。我们传统文化中类似的思想很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官德当中的廉、清、公正等,对一个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红利”。
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就必须将长期保持积极进取状态作为外在体现。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从哪里来?无非是外因和内因驱动。工作惯性是一种外因,一位同志刚刚进入公务员队伍时往往工作状态不错,刚提拔到某个领导岗位时也常常怀揣着“三把火”。工作岗位要求也是一种外因,就像企业生产车间的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不能出次品和废品,在外人看起来工作状态也不错。但是外因往往容易受到外力的改变甚至抵消,它能够使得一个干部在一段时间内状态不错,但是难以长期保持。说到底,只有实践主体解决了主观的认识问题,从内心当中找到工作带来的价值感和自我实现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所在,才能够真正让一名干部能够克服物质条件或者职位激励等外在因素的考虑,从而长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
推动工作开展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综合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干干净净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简单概括,就是要干净干事。干事是最根本的职责,干净是最起码的准则,不干事肯定会误事,不干净迟早要出事。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在认真干事的基础上,怀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保持干净,秉公执政、廉洁从政,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干成事、不出事。
干部的第一个字是“干”,干事是工作岗位责任的要求,也是个人能力的展现。想不想干事,考验着干部的主观精神面貌;会不会干事,检验着干部的客观工作能力。勇于担当,推动工作的能力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综合反映。
推动工作开展首先要求领导干部敢担当、善担当。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大舞台,历史面貌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实践主体有意识的创造和改变。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能力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效果。担当,要求领导干部要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有一股迎难而上的劲头。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君子、大人的责任和担当,在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身上更要有这种责任意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事多、事难。事多,应该成为努力工作的理由,而不能成为大而化之的借口;事难,应该是兢兢业业的根据,而不能成为逃避挑战的理由。藐视困难是克服困难的前提,而重视困难是解决困难的基础。
担当,要求领导干部善于带队伍、建团队。“一花独放不是春”,全面深化改革靠的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努力。领导干部抓好班子建设,抓好队伍建设,既善于激励人心,又善于凝聚人心,大家凝心聚气,形成“战斗的堡垒”,而不是成为“堡垒内部的战斗”,才能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推动工作开展要求领导干部有定力和毅力。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因素较多,领导干部应当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形势,认清主流和支流,参透本质和现象,区分全局和局部。不能因为我们实际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和消极现象,就认为当前情况“一团糟”,似乎深化改革还不如不改革,进而对中国前途、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怀疑,这种认识会把我们引上错误的轨道;同时,在大好形势下,如果不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去加以解决,同样也会犯错误。
习近平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碰到的问题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换句话说,全面深化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绣花作文章,而是要闯“难关”,涉“险滩”,所以领导干部具体工作中一定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挑战,甚至是风险。毛泽东讲,“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说,“压力越大,意志力要越强”。好干部不会凭空产生,都是经过事件的磨炼,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的。
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能够看得出一个同志的定力和毅力,但突发的、重要的、或者紧迫的事情面前往往更容易看得出来一个同志有没有定力和毅力。有了定力和毅力,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领导干部工作中看准的事情,只要符合法治精神,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坚定做下去,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效果。
推动工作开展要求领导干部能务实、会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战略举措。“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目标制定得再好,理论准备得再充分,最终还是需要在实践中落实、检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各级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允许我们的领导干部改革出现失误,但是不允许领导干部只当改革的“评论员”,不当改革的“运动员”,不允许只会坐等和观望,甚至喝倒彩,帮倒忙。
领导干部了解实际情况是务实的基本前提。了解实际情况的方法很多,我们党有一个好的工作传统,就是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调查和研究属于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阶段,调查是初始阶段,要掌握真实的数字、情况和现象等;而研究是高级阶段,是要透过数字、情况和现象等来分析背后的原因,出现的规律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目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这些年不断积累和潜伏下来的。对这种情况,只有“谋事要实”,认真总结研究,才能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做出正确分析,才能真正找到病因,并开出对症的药方,最终把病治好。
领导干部清楚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提高执行力是务实的基本要求。经济社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具有高度综合的性质。因此,改革必须有综合的观点,要知道改革的总目标,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研究问题。有很多事情,孤立的看可能会一筹莫展,但综合起来看就可能会柳暗花明。
工作当中既讲阶段性,也讲联系性,是务实精神的内在要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联系性的统一。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肯定有具体目标,这就是阶段性,是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但是事物同时还有连续性,需要有对工作的预见性,既要看到眼前任务,也要看到工作的长远目标。一场战役接一场战役,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将阶段性成果积累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成果。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相关专题 |
· 《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