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董振华:领导干部要着力培养战略思维能力

2015年07月08日14:15   来源:前线网——《前线》

原标题:领导干部要着力培养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自觉运用。在现代社会,战略思维作为人们分析和解决全局性、长远性、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方法,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洞察和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来谋划全局问题,运用历史维度和长远眼光来分析问题,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布局,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深谋远虑。

战略思维的重要意义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纵论国际国内大势、擘画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战略思维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处理重大而复杂问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要求领导者从讲政治、谋全局、顾长远、抓根本的高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领导工作。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和安全环境,在激烈竞争特别是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每一步都离不开战略思维。对于主要领导干部而言,更是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因此,“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增强全球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做到厚积薄发。”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党历来善于战略思维,能够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准确判断内外形势,及时抓住战略机遇,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明确提出战略任务,适时实现战略转变,成就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工作必须“善于观大势、谋大事”,“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相互联系的,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 他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不能出现战略性错误,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进行战略谋划。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战略谋划。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敏锐的洞察、深邃的思考,才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深谋远虑,及时提出战略任务,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不断开创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许许多多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战略谋划。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

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观大势、谋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处理好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坚持人民利益的价值旨向;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树立自觉维护全局的大局意识;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做到善于抓住重点的统筹兼顾;处理好长远和当前的关系,能够一切放眼于长远的高瞻远瞩。

  一是坚持人民利益的价值旨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依据国内外大局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从内政外交各个领域,在军事战略、文化战略、政治和经济建设战略、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生态文明战略等多个方面,进一步阐明了战略思维的根本价值取向,即根本价值目标必须牢牢定位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上。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新一届常委见面会上曾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时更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可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和立党之本,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思维价值取向的核心。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战略价值目标,体现在国际战略上要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导向。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总体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了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价值取向。

  二是自觉维护全局的大局意识。进行战略思维,必须围绕实现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争取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当二者出现矛盾时要牺牲局部利益而保证全局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重视要善于从全局视角看待问题。2012年11月8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八大上海代表团讨论时讲话指出,“要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他强调在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中都要有战略思维。在谈到改革工作时,他指出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三是善于抓住重点的统筹兼顾。进行战略思维,要统筹兼顾,但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战略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子不慎,全盘皆输”,“一招棋活,全盘皆活”。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全面改革并不是没有重点,2013年11月9日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党的建设方面,也要抓住重点。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出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并发表讲话指出,“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党中央在谋划这次活动时认为,这次活动的重点是促使全党更好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而当前影响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是作风问题,必须突出改进作风这个主题。而作风又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聚焦,我们就聚焦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反‘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搞面面俱到,打到了七寸。”

  四是一切着眼于长远的高瞻远瞩。进行战略思维,还必须围绕实现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各个阶段的关系,使当前目标的实现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必要时要牺牲眼前利益确保长远利益。这就是所谓“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习近平早在宁德工作离任临别赠言时候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的道理,克服经济建设中的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做长期艰苦的努力。” 他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又一次指出,“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深刻揭示并凝聚了统筹兼顾的辩证法,是指导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 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千万不要‘空前绝后’,出现‘前任的 政绩,后任的包袱’,甚至犯下不可补救的过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还一再强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他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令夕改,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战略思维的能力培养

战略思维既是一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又是一种主体素质和精神境界。战略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和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

  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定的基础。战略思维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了这个物质世界的本质特征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特殊与普遍、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诸多重大关系,树立全局眼光、提高统筹能力提供了思想武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通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才能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即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克服和避免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现象,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二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愿不愿的问题。进行战略思维,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个人的格局大,是因为关注的问题大,心中时刻装着全局和长远,才能登高望远。应多思考改革发展的大问题,少琢磨个人的功名利禄;要有以身托天下的担当,将个人的荣辱排除在事业的成败之外。如果在个人利益问题上患得患失,那么很难想象能够服从大局和整体利益,也很难进行科学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习近平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拘泥于部门权限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讨价还价,必然是磕磕绊绊、难有作为。改革哪有不触动现有职能、权限、利益的?需要触动的就要敢于触动,各方面都要服从大局。各部门各方面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跳出部门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三是尊重实践,加强调查研究,解决能不能的问题。思想之树植根于实践沃土,力量源泉来自于群众智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必然联系和客观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向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学习,向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学习。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群众的力量。领导干部只有老老实实地拜群众为师,甘当他们的小学生,才能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找到破解难题的“灵丹妙药”,获得力量源泉。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掌握工作主动权、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进行科学决策、实现正确领导的前提。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经常开展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前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