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罗文:“互联网+”是制造强国的新引擎

2015年07月02日08:42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互联网+”:制造强国的新引擎

  编者按 当前,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正在日益加深,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在这一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快推进“互联网+制造”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当前,我国已具备了推进“互联网+制造”的现实基础。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深度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之举。

  “互联网+”引发制造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

  “互联网+”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变革,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深入,推动生产制造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业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促进机器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集成组装等全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工业云平台成为新型生产设施,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业生产要素实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3D打印重塑产品生产组装方式,虚拟设计、精准制造、数据制造的能力大幅提升。工业大数据应用将贯穿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全过程,成为生产辅助决策的支撑,更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

  “互联网+”推动产业组织创新,网络化和扁平化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新特征。通过利用互联网,工业企业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和深入,协同制造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开始出现。例如,小米公司总部只有研发设计人员,其生产、物流、销售等业务全部外包给合作企业,并通过互联网与合作伙伴进行业务联系,运营着庞大企业网络。网络众包平台改变了企业的发包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营销渠道搬到了网上。供应链集成创新应用,使每个企业都演化成信息物理系统的一个端点,不同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机器运行、产品生产都由网络化系统统一调度和分派,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日益网络化实时化。

  “互联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有三种主要形态:一是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运维、远程监控等信息服务,实现制造服务化转型。二是工业企业在推广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衍生出信息系统咨询设计、开发集成等一系列专业性信息服务企业。三是工业互联网在应用中产生各类平台型服务业,专门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互联网信息平台服务,衍生出众筹、众包、众设等新型信息服务企业。

  “互联网+”推动产业创新方式变革,协同创新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整合了各种优势资源,形成跨领域、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我国制造强国建设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互联网+”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了巨大空间。互联网时代,企业不再是简单地听取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与用户随时互动,并让其参与到需求收集、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云”“网”“端”越来越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新基础设施,用户、原料、设备和产品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实时交互和有效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产品、装备、管理、服务和产品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为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带来了难得机遇。随着外贸增长趋缓、内需拉动乏力、人口红利减弱、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我国制造业发展动力亟需由主要依赖传统增长领域转向新的增长点。随着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的不断深化,电子商务、众包众创、线上到线下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互联网+”为促进消费升级和激励万众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推动了智能终端、电子商务、在线服务、远程培训等领域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拥有6.5亿网民,3.6亿网购用户。如此巨量的市场规模,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培育出众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将会极大地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地位。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在网络经济下,不仅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创客”“众筹”“众包”等方式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参与创新创业。

  “互联网+”为制造强国建设带来了重大挑战。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处于快速升级、持续换代的发展阶段,由此将带来系统兼容、标准规范、升级维护等一系列潜在风险。我国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网络攻击对抗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还较为薄弱,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不足,总体上仍缺乏应对网络信息安全新威胁的有效手段。

  大力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深度发展

  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制定和实施工业互联网发展指导意见,绘制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加快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发面向信息物理系统研发应用的智能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相关工具。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组织方式。发挥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引导其加快和制造企业密切融合,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结合汽车、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纺织服装等行业特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智能物流管理。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类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试点。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健全服务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建立创新机制,逐步培育形成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革新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建设面向制造业的众创空间,为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鼓励引导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新型业务模式。鼓励发展虚拟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互联网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制造和产业链竞争等新型组织。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等,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提高方案设计和综合集成能力。支持融资租赁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业务协作流程,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面向区域或全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支持建设重点行业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科学研究和试验重大设施、智能制造创新设计应用中心,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着力突破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瓶颈,加快集成电路、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创新。

  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加强供应链安全保护,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使用的重要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展安全审查,提高产品和服务安全可控性。加强能源、电力、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以及物联网应用和关键装备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针对大型工控系统加强连接管理、组网管理、配置管理、设备选择与升级管理、数据管理、应急管理等。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工控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结合重大科技专项等的实施,发展国产工控芯片、工控操作系统、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技术。(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