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3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冷溶:
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许多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他历来主张搞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和国情出发,“建设规模一定要与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他强调经济工作应首先考虑民生,“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价值规律对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是有一定影响的,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把经济搞活。他一贯强调综合平衡、统筹安排,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他鼓励改革要大胆探索,认为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新形势下很多不再适用,需要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他积极支持和推动对外开放,主张利用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他视野开阔,很早就提出要研究资本主义,说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
陈云同志在延安时期曾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7年,改革开放后担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9年,对党的建设有重要建树,提出很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他十分注重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撰写过《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文章,提出并深刻阐述共产党员的标准。他强调培养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首先要看德,有才无德的人不能用”。他提倡在党内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维护正常的党内生活。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非常重视党的思想宣传工作,认为经济搞不好会翻船,宣传出问题也会翻船。他特别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认为“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成大事,社会也无法稳定”。他要求高度警惕执政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他始终强调治党从严,指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
陈云同志所以能够在党的历史上特别是一些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作出卓越贡献,是与他始终遵循和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不开的。他的工作方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既唯物又辩证,坚持实事求是。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一种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概括,是他几十年实践经验的哲学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
陈云同志上述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更好地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断从老一辈革命家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陈云同志是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久经考验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
陈云同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披荆斩棘、出生入死。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陈云同志始终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
陈云同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同志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长期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领导和部署开展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财经战线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投机资本,有力维护了国民经济的稳定。之后,在领导经济恢复中,在对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重大决策中,在有步骤地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中,在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开创性工作中,他展现了卓越的才华,为毛泽东同志所赞扬,为全党同志所钦佩。“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并积极参与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决策过程和斗争。
陈云同志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云同志郑重提出和坚决支持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领导工作,主张正确认识和评价1976年4月的天安门事件和平反冤假错案,积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重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成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参与了制定干部“四化”方针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为开创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新局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提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增写新中国成立前28年的内容,为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运用自己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提出的经济建设思想和建议,对突破我国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较早明确表示支持安徽等地实行的农村改革,为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他关心经济特区建设,积极支持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促进对外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四大以后,陈云同志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但仍然始终不渝地支持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高度关注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陈云同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他的光辉思想和崇高品德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开拓前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万宾:
陈云同志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曾担任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为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不懈努力。
陈云同志为我国宪法的制定和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9月,陈云同志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出席会议并任执行主席,参与制定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3年1月,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参与宪法起草工作。1954年9月,他出席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参加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国家根本大法。
陈云同志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云同志参与领导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3年12月8日,他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带头参加北京市西单区中南海选区进行的西单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1954年9月,陈云同志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此后连续五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
1975年1月,陈云同志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时正值“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陈云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和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终怀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1978年3月至1979年7月,陈云同志担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身体力行,为推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和发展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
1979年7月1日,他出席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参加审议通过《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该《决议》决定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1980年9月,陈云同志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与宪法修改工作,专门听取新宪法起草工作的汇报。在陈云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下,新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施行至今。
陈云同志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
陈云同志向来强调民主法制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有民主,还要守法。民主是必须的,守法也是必须的,没有这两条,我们一事无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同志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严重经济犯罪活动,陈云同志作出严厉批示,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一些条款作出相应的补充和修改,为打击严重经济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支持。针对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高于49%的规定不利于吸引外资的问题,陈云同志作出明确批示后,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删去了这一限制性规定,为更好地吸引外资、加快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
国务院副秘书长肖捷:
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同志长期主持经济工作,为建国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稳定物价金融、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为实行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为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克服和解决上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遇到的困难、推动国民经济调整恢复,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实践中形成的创造性思想理论和所展现的崇高精神风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继承发扬。
陈云同志一贯重视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同时强调处理好建设与民生的关系。他认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他多次指出,关系全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事是第一位的大事;“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根本办法是积极增加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云同志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就提出突破苏联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发挥市场补充作用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新构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又率先探索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如何发挥好市场调节的作用,对于突破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倡导对外开放,支持办好经济特区。他认为改革将会大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一次新的大解放。陈云同志的改革精神,激励着我们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时代重任,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用新视角把脉经济,以新思路拓展新局,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陈云同志重视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强调经济建设必须注意综合平衡,处理好一些重大的比例关系。他指出:“如果不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必然造成不平衡和混乱状态。”他高度重视做好宏观调控,提出既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又要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这些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陈云同志长期在国务院领导岗位上工作,一贯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求真务实、夙夜在公,是国务院机关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培育者、践行者。他注重调查研究,历来反对粗枝大叶、大而化之,总是要求把账先仔细地算清楚再下决心。他坚持学习,即使身处逆境仍孜孜不倦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提出“要把学习作为指导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他操持着国计民生,却从不谋一己私利,提出“我们的标准,不但是不能贪污,而且是不能浪费,就是说,国家的财力物力一定要用得恰当”。陈云同志的谆谆教诲和身体力行,深深影响了几代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
陈云同志是从上海走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上海是陈云同志的故乡,也是他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在上海,他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农民暴动,上海的许多大街小巷、郊县乡村,都深深地印刻着他的革命足迹;在上海,他领导中央特科,在险恶环境下开展地下工作,英勇机智地进行对敌斗争,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在走出家乡以后的漫长征程中,他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奋斗,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上海人民的骄傲!
陈云同志关心、支持上海经济恢复、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全国尤其是上海物价飞涨、经济混乱的态势,陈云同志以上海等中心城市为重点,沉着应战,见招拆招,屡出妙棋,抓住“两白一黑”,打击金融投机,有效遏制了遍及全国的物价暴涨,稳定了市场。他还对开始于1956年的上海工业大改组给予了指导和支持,使上海工业得到合理发展。
陈云同志重视调查研究,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到家乡了解情况。1955年至1961年,陈云同志先后4次回家乡青浦开展农村调查,体察农民生活。他认为,回家乡调查更便于听到真话,了解实情。最长的一次,他开展了15天的蹲点调查,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写下了《青浦农村调查》。他所提出的关于农村粮食问题、生产发展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为中央制定、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陈云同志有力地推动上海的改革开放。他大力支持宝钢建设。1979年宝钢建设刚刚起步时,就遇到了是“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陈云同志亲赴上海进行实地考察,召开专家座谈会,经过一个半月的深入调查研究,他在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搞好宝钢建设的8点意见,明确要“干到底”,“做出榜样来”,为中央最终作出科学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云同志大力支持开发开放浦东。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陈云同志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并指出“上海有很好的基础,尤其有人才优势,上海今后的发展一定会很快”,“我非常赞成”。当上海的改革取得了“三年大变样”的成绩时,陈云同志非常欣慰,勉励上海,“上海的工作是做得好的,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很好”。
陈云同志非常重视上海干部队伍建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陈云同志就对上海提出,上海要大胆选拔中青年干部,不仅要有第二梯队,还要有第三梯队。1983年陈云同志在杭州休养期间,得知上海市委从基层选拔了十几位年纪轻、有专业知识、政治思想好的干部进入市一级领导班子,非常高兴,返京途中特意取道上海,亲切接见了中青年干部代表。
陈云同志热爱家乡,家乡人民也对陈云同志怀有深切的感情。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3日 07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