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对话价值观(34):为孩子的灵魂打上亮色

记者 杨 彦 贺 勇 赵婀娜 王昊男

2015年06月04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春风化雨 润泽童心(对话价值观(为孩子的灵魂打上亮色)(34))

引子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前后,少年儿童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倡导教育引导儿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幸福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与此同时,热播一时的《虎妈猫爸》《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等亲子题材电视剧、综艺节目,也一再引发人们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深思……

少年儿童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今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再次强调:“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儿童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奠基时期,任何一个成年个体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能从其童年经历中找到答案。要真正在全社会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并发挥作用,必须从娃娃抓起。如何有效帮助少年儿童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本报记者采访了6位嘉宾,请他们各抒己见,以飨读者。

无声教育最能动人

儿童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奠基时期,应从小培育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优秀文化的向往

记者:少年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振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小朋友们“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对此,您如何理解?

高洪波: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就好像一张白纸,你给他的灵魂打上何种底色,直接决定着他以后的成长与发展道路。这就好比,无论我们长大后吃到怎样的珍馐美味,最刻骨铭心的永远是童年的味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尤其是在个人层面的四个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一个人的修为非常重要,应该从小培养。比如,网上有人故意对雷锋、邱少云等英雄人物进行丑化和造谣,我觉得原因之一就是其儿童时期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如果价值观不够坚实,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或者当他们面对一些恶意煽动时,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抵抗力。

记者:近年来,很多学校积极开展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高洪波: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是一个孩子在初始接触到民族文化中最精髓的东西,比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实守信、精忠报国,等等。从小培育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传统美德的向往,是培养孩子们价值观的一个有效抓手,对于孩子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国家的兴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金成:从孩子自身的角度看如何才能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明确,就是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前不久,我带着400名师生走进华东五市开展文化交流游学活动,参观了苏州园林、鲁迅博物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在南京,孩子们高唱国歌时,有人哭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深受震撼,被感染了……无声的教育最能动人。

如何真正让孩子们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我想,应该用文化滋养生命。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之中,为孩子们播下一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这颗种子就是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实事求是地说,现在许多教师不缺知识,缺的是传统文化的根、中华民族的魂。我们学校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现代化人才”。这个“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有民族骨气的中国人、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一个有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培养贵在知行合一

教育形式与时俱进,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孩子们看得见、听得懂,踮起脚尖就能够得到

记者:如何真正把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印在孩子们的心坎上?

张小媛:我觉得对内核的把握十分重要。在丰富厚重的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宝库中,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爱。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我认为开展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爱的教育上,——爱父母、爱亲朋、爱他人、爱社区、爱学校、爱祖国、爱自然。有爱心的孩子,就会筑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厦的精神基石。同时,在对儿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还有一个字需要强调:孝。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把“孝”的教育注入到孩子身上,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一代,因为从小成长于处处得人让、时时有人宠的生长环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多于顾及他人,对于“孝”的传承可能不会太好,而一个没有孝道的人,很难爱国爱家。

记者: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些概念和道理,相较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会不会有点过于抽象?

张金成:如果只是一些抽象词汇的堆砌,对孩子们来说的确是过于高深了,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孩子们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我们学校编印梳理了33种民族文化精神的校本教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们做有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国人。另一方面,学校还通过不定期举办民族文化嘉年华活动,在传统节日里组织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做元宵、穿汉服、搭中华门,等等,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民族文化的根脉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学生的血液里。

高洪波:生硬的说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并且在内容上也要注意选择适合孩子们接受能力的东西,形象点说,就是要让孩子们“踮起脚尖就能够到”。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比较积极的尝试。比如,我们以前出过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童谣,简单易懂,又朗朗上口,反响很不错。还可以与游戏相结合,把所要传递的理念融汇在主题里。前一阵子,有两个挺有名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和“保卫萝卜”,很多孩子都爱玩。我们就以这两款游戏为背景创作了连环画,给其中的角色赋予性格、故事,并把诸如友爱、谦让、团结等传统美德融于其中,受到孩子们的喜欢。

记者:时下,“重振国学”和“儿童读经”得到一些人士的积极倡导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很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国学课,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私塾”“书院”。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赵忠心: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利用儿童启蒙读物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儿童读物,承担着教儿童识字、生活常识、历史知识、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事实上,这些经典对增强现代儿童主体文化的认同感也大有裨益。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在引导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时,要加强指导,有所选择和取舍,不能全盘照搬;二是坚持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为主,以学习国学为辅,不能本末倒置。一些民办文化教育机构热衷于开办“儿童国学班”,可其中一些教师实际上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是“组织”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诵读古文经典,囫囵吞枣。孩子获得的至多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皮毛”,等于做了一锅“夹生饭”。

洪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中缺乏而又迫切需要进入学校的,就是义理之学。可以说,义理之学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观、人生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此外,我们的教育形式还应更为“与时俱进”。光靠读经是不可能读出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要真正弘扬核心价值观,必须让孩子们理解经典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的孩子很小就会背诵《悯农》,但一转眼就浪费粮食,这就是因为没有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方合力呵护成长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让孩子从小产生对祖国和他人的爱

记者: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都是自己的父母。在少年儿童价值观养成过程中,家庭的作用无可替代。您认为应该如何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优势?

俞伟跃: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注重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不同优势,特别是要整合家庭教育力量。如果说学校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家长却只关心分数;学校教育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理想,而家长却灌输如何挣大钱;学校向东,家长向西,孩子就会产生价值观冲突,无所适从。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家长同样至关重要,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平台对家长进行培训。

赵忠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我研究家庭教育30年,发现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确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家长对孩子过度担心、过度保护、娇惯溺爱的现象很普遍;二是家庭教育内容片面,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其中最严重的一点就是“重智轻德”。对此,我建议: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向。家庭教育需更多地承担起培育、传承、弘扬主流价值取向,也就是“做人”的教育的主要职责;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要走专业化道路,并以公益性为主,以市场为辅。现阶段,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市场相当混乱,家长培训的方向、质量、效果令人担忧。我认为,应该由教育部门把青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责任承担起来,设置“门槛”,加强监管、检查、考核,做到有进有出。

张小媛:说到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的孩子不容忽视,即6100万留守儿童。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如果没有从小打好价值观根基,长大后会怎样根本无法想象。多年前,我见过一个四五岁大的小女孩,每天抱着妈妈的衣服睡觉,因为上面有妈妈的味道。对这部分孩子的教育,要从爱和温暖入手,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帮助,而尤为重要的是,在心灵和精神层面给予抚慰。妇联系统在全国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组建了11万个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放学后有个4点半课堂,可以与父母视频通话,效果很好。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有助于他们形成对祖国和他人的爱。这既事关孩子自身的成长,也事关祖国的未来。

记者:除了家庭教育,您认为还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努力与实践?

高洪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以优秀的文化滋润孩子心田,呵护心灵健康成长,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树立 “科学教育”的观念。比如,在学校里,很多孩子“不感兴趣”但其实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行为守则》。其观点都很有价值,但表述过于空洞抽象,孩子们不喜欢看,自然会削弱信服、接受的程度。这需要我们从教育的顶层设计开始,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为他们选择、创作更适合的教材、教学形式等。在社会上,我们也要注意为孩子们营造更为纯粹美好的环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老人倒了扶不扶”这类问题困扰,那么他怎么可能再相信“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这些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

俞伟跃:为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启动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第一个周期为3年,从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每年举办一届,活动分为三个系列:有关注经典的“小小百家讲坛”,有帮助小朋友们感受书法魅力的“墨香书法展示”,还有红色教育题材的“寻访红色足迹”。我们希望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而健康成长。

童言真语

■浙江嘉兴大桥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

记者:大家觉得什么是“爱国”?

叶陆延: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国家。

董开宇:热爱祖国,互相帮助,不要乱丢垃圾。

叶锦琦:爱国就是要保护自己的国家,不让侵略者进入我们的国家。

记者:那什么是诚信呢?

叶锦琦:不吹牛,如果吹牛别人就会讨厌你。

黄铭思琪:关于诚信有个故事,《狼来了》。

记者:怎样才是一个友善的孩子?

黄铭思琪:小朋友受伤了,你要关心他。

顾颖:对小朋友要温柔一点,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卢明:要多多帮助别人,助人为乐。

■北京七宝阁书院国学二年级学生——

记者:书院有什么思想道德建设课?

学生们:什么是思想道德建设课?

老师:就是问,咱们书院有哪些课是教你怎么做人的?

亦乔:有礼仪课,教我在餐桌上怎么用餐。

千皓:有经典课,比如《论语》教我不随便打人,因为君子动口不动手。

誉皓:有《大学》,里面有很多治国的道理,还告诉我们怎么学习。

皓然:我也觉得是经典课,因为经典是通上下五千年的,能教我怎样做个好人。

宇硕:我比较喜欢《孟子》,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本报记者朱悦俊、肖伟光采访整理)

童谣

民族精神永不垮

大中华,真伟大,民族精神顶呱呱。

小嘎子,王二小,抗日英雄人人晓。

大地震,大洪水,一方有难八方援。

大中华,真伟大,民族精神永不垮!

——张思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

磕头机

磕头机,有礼貌,见人点头,问声好;

磕头机,真勤劳,日日夜夜,把心操;

磕头机,像卫兵,百里油田,来放哨;

磕头机,本领大,开采石油,贡献大!

——马子彧(新疆克拉玛依第六小学)

我的梦

小汽车,嘀嘀嘀,长大以后当司机。

遵守交通不违法,方便大家乐自己。

小画笔,刷刷刷,长大以后当画家。

绘出希望与梦想,我的人生变童话。

——杜亚鹏(甘肃兰州第三中学)

蚂蚁

蚂蚁蚂蚁真伟大,

你帮我来我帮他。

从小团结在一起,

力大能把巨石拉。

——何坤凌(贵州六盘水民族中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