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东华:儿童文学“系列化”有喜有忧

2015年05月22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儿童文学“系列化”有喜有忧(文学新观察)

当下的儿童文学呈现出品牌化、系列化的趋向,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曹文轩的“丁丁当当系列”、“我的儿子皮卡系列”,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系列”……这是“系列化”的写作和出版生成的值得珍视的成果。“系列化”被认为是儿童文学这些年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当下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然而,也许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这些作家在品牌化之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艺术探索,已经是成熟作家,究竟是他们成就了“系列化”,还是“系列化”成就了他们?只有认真地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才可能真正搞清楚“系列化”写作的策略是否适合所有的作家,适合作家(哪怕是成熟作家)所有的作品,尤其是它对年轻写作者的影响。

我们是把“系列化”当成一种自我克隆,还是把“系列化”当成是儿童文学这种文体从单纯走向繁复的一种努力?是一种单调的自我重复还是一种多维度的建构?朝向这两个不同方向的理解和努力,会极大地影响儿童文学现在和未来的创作格局、艺术水准和少年儿童的阅读取向,尤其是对文学新人的艺术选择和他们的文学前途,都会留下深深的印记。

“系列化”丰富了儿童文学写作

从根本上说,“系列化”是儿童文学这种文体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的结果,是儿童文学这种文体从简单走向复杂的一种艺术雄心的体现。当前少年儿童的生活比之儿童文学创始之初,不知道要丰富复杂了多少,你很难用一个孩子的生活经验来覆盖所有的孩子,你也很难从一个孩子的一个侧面来覆盖他所有的生活。但是,从儿童的阅读接受心理来说,线索、人物和情节相对单纯的作品依然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时代迅猛发展之后,少年儿童自身的生活要求儿童文学作家们在艺术上更为丰饶和复杂,不能用一种单纯的平面的方式去反映,而应该立体的多侧面地去发掘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渴望一种更为复杂的体量更大的文体的出现,但是,如前所述,他们的阅读习惯又使他们更倾向于一种浅语阅读,“系列化”正是可以平衡这样一种矛盾的合适的方式。从每一本来看,它篇幅适中,内容没有那么复杂艰涩,符合这个时代对于快速阅读的心理需求,然而众多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又满足了读者对于复杂性的一种渴望。成功的“系列化”作品可说是把“单纯”和“复杂”比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体。

当我们来考察《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风靡世界的系列作品时,我们会发现,虽为系列作品,但每一本并非是对前一本的重复,它不是平面的铺排,而是立体的,每一本都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侧面和维度,共同形成了一个浩瀚和复杂的艺术世界。这两个系列都是7本,而不是70本,证明严肃的“系列化”作品并非可以无限制地写下去,它的体积大小是由它本身的生活容量和思想容量决定的,而不完全是市场和读者决定的,否则这些书在数量上再增加一倍也照样有粉丝的追捧。

从上面可以看出,“系列化”的写作策略,不是一种偷懒的方式,不是一种注水式的摊大饼式的写作,相反,它恰恰是一个作家在艺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能够驾驭一种更为宏阔的文体能力的体现。这也不难看出,那些真正在市场上立得住,在文学上也立得住的作家作品,是前面所提到的曹文轩、杨红樱、沈石溪、汤素兰等等这些本来就已经很成熟的作家,与其说是“系列化”成就了他们,不如说,他们的成功谕示了“系列化”写作,不应该是1+1+1……=1的模式,而应该是1+1>2。

“系列化”有时是甜蜜的陷阱

中国式的“系列化”写作和出版的问题在于把它普遍化,尤其是因为“系列化”所带来的规模化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容易带来利润,又反过来强化了这一倾向。浅薄的“系列化”可能走向的一个极端就是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沉溺甚至沉沦,读者沉溺在一个熟悉的形象和模式里不可自拔,没有兴趣去接受多元的富有差异性的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不能专注于深度阅读。而沉迷于读者追捧的写作者,也会在名利双收中放弃更多的艺术上的探求,在自我重复中丧失艺术的创造力。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创作的新人来说,市场化的巨大需求使他们不必像前辈那样经过一个艰苦的学艺期,他们可以一上手就选择“系列化”,但是,这种市场的热情以及由此造就的神话,有时候是一种甜蜜的陷阱。它要求一个作家的自律性要更强。

中国本土的儿童文学创作最大的问题是“简单”,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不够丰饶。从各种畅销书榜上可以看出,中国孩子阅读中的最大问题是喜欢“简单”。“简单”是拉拽着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阅读难以自由飞翔的地心引力,而中国式的“系列化”写作和出版模式,可能会加剧这一倾向,从而使看上去非常生机勃勃的儿童文学“黄金”时代,却可能没有留下有重量的作品,这是这个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人需要应对的难题。儿童文学写作和阅读怎样才能形成相互提升而不是相互下坠的局面?认真地对待“系列化”这个看上去无往而不胜的出版利器,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