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2015年05月21日08:3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时代》杂志选择了三位中国农民工作为封面人物。他们认为,中国劳工的勤奋和巨大的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毫无疑问的是,30余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中国的人口红利密不可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奠定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石。而今天,伴随着出现多年的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制造业外企转移等现象,关于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争论此起彼伏。

那么,中国的“刘易斯拐点”真的到来了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曾提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连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拐点”。

劳动力是否从剩余变成短缺是评判拐点到来的依据。但从目前看,“短缺”的结论或许有些片面。首先,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在整个中国国家占的比重是相对下降的,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现象正预示着一个新的未来。这两天,《浙江省第一批“机器换人”先进适用装备推广目录》出炉,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成为东部省市发展的方向。机器换人,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风险,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其次,中国未来至少还要持续20年的快速城镇化,从去年数据看,已经有2.74亿农民工转移出来,按照“三个一亿人”的设想,其中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这些潜在劳动力拿什么来接纳?值得思考。此外,现在已经转移出的劳动力,年龄基本在16岁—45岁,这是最佳的就业期,到了45岁之后绝大部分都返乡,回到农村去务农。应该说,45岁的年龄对于工人来讲仍是黄金就业期,这种劳动时间的闲置源自户籍制度及二元体制的障碍。由此,判断劳动力人口红利是否消失,需要放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从经济结构的转型、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来综合评判。但从目前看,一方面城镇化蕴含大量劳动力人口增长潜力,另一方面还有劳动时间的大量闲置。人口红利终结的论断还为时过早。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人口红利的内涵也需要进行全新的分析。如果说,在过去,人口红利更多表现为劳动力价格的低廉,那么,未来则更应体现在质量的提高上。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再持续依靠传统的“人口红利”可能难以为继。如果劳动者技能普遍提高,中高端人才比例大幅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实现新的跨越。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依靠智力创造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当前,我们正在为“中国制造2025”努力,中国制造要成为中国创造,与之相适应,人口红利也要转变为人才红利。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一个是量,一个是质,这两方面并不冲突,而且量是质的基本保障,通过科技和管理创新,“量”的优势就可以转化为“质”的优势。与此同时,企业要释放人才红利,获得利润,同时也要让利,让创新人才参与分享企业的利润,从而形成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体制机制的突破,从而使经济增长更具活力。从未来看,“人才红利”蕴含巨大空间,随着人的寿命延长,可利用的老年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越来越多。由于产权和知识产权制度还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等,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更好激发人才创新的动力,这正是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新闻观察员 冯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